今日经济学家说的,当明朝内阁大学士的他早就说过了,结果明亡了
明初的经济思维和政策并没有太多亮点,几乎都是沿袭前朝的成功经验。前朝的经验有的符合本朝实际,有的不符合。例如名臣解缙提出的经济政策就有严禁土地买卖、轻徭薄税的正确主张,以及恢复井田制的错误主张,他还妄想将私有土地收归国有后再分给百姓。
1.明中期诞生出了600年第一经济学家
到了明朝中前期,土地兼并问题已经较为严重。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缴纳田赋的土地850多万顷,到了弘治十五年(1502年)只剩下了422万多顷,50.3%的土地都被兼并了,而这些数字尚未包括一百多年来新开垦的土地。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除了皇帝们的关注点没有放在这个问题上之外,不能不说经济自由思潮的出现也是原因之一。
朱元璋父子对于自然经济的支持让农业获得长足发展后,剩余的农副产品开始更多地进入市场,手工业逐渐兴盛,水陆交通网进一步完善,商业随之逐渐兴盛起来。商业、手工业的兴盛促进了城市发展。
这时明政府内部在经济政策上产生了巨大分歧。一种是传统的国家干预,一种是经济自由政策。既然经济自由,那么土地兼并也就可以自由了。
经济自由政策在明代最大的支持者是丘浚,丘浚这个人太伟大了,伟大到今天的一些经济学家的理论都没有他扎实。
丘浚的主要代表作是《大学衍义补》,该书在他57岁出任国子监祭酒时开始撰写,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到了67岁完成后进呈皇帝。1487年弘治皇帝看到此书后非常高兴,万历皇帝更是极为重视,亲自为该书作序。从此,该书成为生员科举的必读参考书,许多地方官吏将其作为施政纲领。
明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丘浚的经济思想最为系统且重要。其中最特别的地方就是主张经济自由,皇权、官方不要干涉经济,任由经济自由发展;反对加税、反对控制土地兼并、反对官僚商人等等。他所持的立场,可以套用这么一句话:“站在富人的角度,为国家利益服务。”
可以说,明中后期以后的诸多思潮、政策、党争都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例如奢侈论、反对皇权官方进入经济领域、享乐思潮等都可以追溯到他的身上。诸如王阳明、高拱、张居正、叶向高、李贽等人的执政思想也都能从他那里找到渊源。
2.太先进的经济思想对于不适合的朝代同样杀伤力巨大,走在所有人前面不能证明你很牛,反而证明你不识时务,不能根据现实特点进行改革
丘浚的经济思想即使在今天看来都非常有争论价值,闪光之处更是可以在今天得到弘扬。凯恩斯主义(国家管控)与自由经济的争论其实在明代就已经展开了。国家管控经济自古如此,经济自由与自由经济是近五六百年才出现的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
丘浚的经济思想在当时无疑属于最先进的思维之一,由于他的地位较高,对当时的精英群体影响极为深刻。综合起来说,他的经济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重经济轻道德。因应当时的商业氛围,丘浚对空谈道德而轻利益的风气进行了大力批驳。他认为人有追求财富的权利,经济应该是社会的基础。
经济自为论。他最著名的理论就是“相生相养论”,即每个人都要从事一种职业产生经济活动,而每个人的经济活动又是互相制约、相互依存的。统治者的任务就是让每个人都各司其职。但统治者不应该对经济活动进行直接干预,应该坚持“自为论”,甚至对于高利贷这种现象也应该任其发展。可以说,他是既司马迁之后,第一个将“放任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提出来的政治家。
安富理论。然而,“自为论”必然导致地主的财富积累增速,因此,两极分化问题就出现了。丘浚则公开站在富人的立场上,提出了“安富”理论。他坚称“富民”是国家的支柱。
土地兼并空想论。甚至对土地兼并问题,丘浚仍然坚持“自为论”。然而,土地兼并问题势必影响到国家税收、国家稳定。丘浚在自身理论和国家利益间最终选择了中间立场:对于既成事实的土地兼并不要去管了,以后(某个期限)要严格限制土地兼并问题(按照一丁一顷,超过的人,如果敢再买就夺走一顷以外的其他土地)。
反对官僚商人。丘浚特别反对官员经商,他认为:官府不应该经营商业,商业应该由百姓经营。官府和皇宫缺什么应该到市场上去购买,不应该靠权力去强行掠夺。
反对政府干预。他的经济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与当今的自由经济思想很相似,反对一切干预,甚至对囤积居奇都不要管。在诸如盐、茶等商品上,他还主张政府放弃生产、销售的垄断,只负责监管,生产、运输、销售全部由商家进行。
开放海禁。他主张开拓海运路线,并大力支持开放海禁。由此,“海禁松弛派”有了可以抗衡“海禁派”的理论本钱。
创建预算制定方式。丘浚还提出了编制国家预算并将预算最终制定成型。他的具体办法是:各部门、各地预计下一年度开支,在阴历十月上报给中央。十二月下旬,户部对其进行调整、平衡后制定全国预算。
首提劳动价值论。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早于英国威廉·配第(1675年)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他的专著《大学衍义补》形成于1487年,而配第的《赋税论》出版于1662年。而且,丘浚的理论比配第更进一步。例如,配第认为:生产金银的劳动可以形成生产交换价值,生产其他商品的劳动则只有在与金银交换时才会产生价值。丘浚则认为: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劳动都决定该商品的价值。
国富与民富关系论。他将财富分为理民之财和生民之财。理民之财是在既有财富基础上进行分配;生民之财则是扶助百姓发展生产,促进财富增长。
创建货币并行架构。对于货币问题,他认为货币权必须要垄断。他对于当时铸币权的混乱给予严厉批评,认为铸币权的下放将造成动乱和经济控制权缺失。他主张将铜钱作为法定货币,并极力反对纸币,认为用毫无价值的纸币去当货币形同欺骗。显然,他混淆了货币价值和货币价值符号。但因为当时的实际情况,他又不主张废纸币。
因此,他设计了以银为核心的三种货币并行的架构,银用于大额交易,十两以下的交易只能用铜钱和纸币。尽管丘浚的设想显然不符合现实,但相对于同时代的其他中国同僚而言已属不易。
丘浚的大部分思想在明代都成为了现实,其中既有国家之福又有国家之祸。例如他对于土地兼并问题的放任。其实在封建社会,谁能把握好土地问题谁就能让国家稳定。反之,则会给国家带去危险乃至衰亡。很不幸的是,丘浚虽然为提高国家的经济驾驭力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却没能把握好封建社会最基础的问题。
丘浚站在富人角度赞成放任土地兼并,当时土地兼并尚没有到极为严重的地步。这一时期的自然经济还属正常,以米价为例,到了明朝中前期,仅上涨到1石兑银5钱(400文)。国家财政、人民生活等尚没有受到严重冲击。显然,丘浚仅是这种经济自由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央政府对经济的注意力集中在商业领域,由此商业大兴。
3.明亡于三农问题
与此相反,“三农”则处于危险状态,土地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了方方面面。首先,国家赋税在明中前期之前至少有一半要靠田赋;其次,土地大幅度减少(明代土地统计只统计缴税土地),但人口却大幅度增加,农户的负担更重。表面上看,弘治时期的人口比洪武少了800多万(人口只统计缴税人口),但实际上,明弘治时期的人口数量应该有1亿多。
1亿多人口和缴税的6000多万人口之间的4000多万人口的差距,主要是不入户籍的奴仆和流民。但是流民政府就不需要管了吗?显然不可能。
明政府必须对流民进行安置,否则就会造成民变。例如成化元年(1465年)的刘通、石龙等领导的荆襄流民起义,就是因为农民想到山区垦荒,官府“禁山”导致百姓没有生计而起义。刘通的部下李原、小王洪等领导的湖南、湖北、河南、陕西等省的流民起义多达百万人。
在商业大兴的背景下,商人的实力越来越强,他们也加入到土地兼并的行列之中。再加上官僚兼并、皇权(包括王权)兼并等原因,到了明朝中期,土地兼并问题再次严重起来。
对此,皇帝和中央大臣应该给予制止。然而,不幸的是中国人民赶上了正德、嘉靖两位皇帝。在他们长达60年的统治里,奉行的是经济自为论。然而,就在经济自由派得势的同时,主张国家控制经济的一派也开始发达起来,总代表就是高拱、张居正。这两派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冲突。首开改革先河的就是夏时。
相关文章,详见本号的系列文章(大约二十篇,直接相关的为以下三篇):
大明300年权力斗争史:张居正崛起过程中的七大势力
大明300年权力斗争史:张居正的反对者被历史抹了黑
明朝是被人这么玩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