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什么流行榜下捉婿?皆因这个优秀制度
宋真宗赵恒曾做《劝学诗》一首,以鼓励学子精进学业。其诗文如下:“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谆谆告诫学子们要勤于读书,善于学习,经史子集中有你想要的一切。再配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现身说法的生动案例,让普天之下的人们勤于读书,热衷于文学创作,已获得上升的阶梯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宋真宗赵恒
科举制度,在北宋年间真正发挥了正向作用。国家选贤与能,根据你的知识水平和素质来划分。在一定程度上,科举制度实现了选拔人才的公平和公正性。也曾为寒门学子鱼跃龙门,一朝显贵的最佳途径。毕竟相比练武而言,学文还是花费较少的,所以民间才会有“穷文富武”的说法。在当时,大量了解社会疾苦的学子通过求学,科举进入到政权中,由于他们了解底层民众的需求,因而,在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会适当照顾到基层的呼声,确保各阶层都能获得相应的利益,缓和了社会矛盾,即使在外战不利的情况下,北宋的经济总量一直处在上升时期,直到靖康之变之前。这与当时的文治兴盛,人才上下良性流动密不可分。
在北宋年间甚至兴起了一种“榜下捉婿”的现象。每次科举放榜,富家权贵世家们就会看着放榜名单,只要有人高中,立马捉到中举者,直接带到家中,与家中适龄少女成婚。由此可见,人们对读书人的热爱和追求。甚至有七旬老翁娶二八娇娘的事情发生,以至于中举老翁作诗言之:“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
科举制度在北宋趋于完善,朝廷规定,只要是考中了进士五等以上者就可以直接授予官职,并且被提拔和升迁的速度远远高于其他途径上来的官员。这才造成了当时榜下捉婿的现象。只要读书有成,考中进士,基本就实现了名利双收,命格翻转。所以当时还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洞房花烛夜,金榜题目时,为人生两大快事”。从当时的情况上来看,基本属实。
宋代的高级官员中,文臣科举出身者占了压倒优势。就拿北宋时期的正、副宰相来说,科举出身的人就占到了90%以上,南宋比例更高。令人惊讶的是,武将居然成为世袭制,北宋开国武将曹、潘、郭的后代多有成为高级武将者,但是这其中大部分属于纨绔子弟,除了演绎和历史中讲述的杨家将,折家军外,多为废物,不能不说这真是个有意思的现象。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下回再说。
-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荒唐,竟然要把皇位让给男朋友
- 下一篇:称呼古代皇帝的3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