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康熙通宝中的奇葩:福气满满的罗汉钱
“康熙通宝”是清朝钱币中最为普通的。以“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康熙通宝钱在清钱中数量最多,他在位六十一年,加上当时社会政治比较稳定,经洛济发展快,商品交换、货币经济也非常发达,所以这个朝代,钱币铸得非常精美,大都很规则,钱型厚重,文字美观大方,储量亦很大,所以存世量非常丰富。
“康熙通宝”全部铸于清圣祖康熙年间(1662--1722年),钱正面文字为“康熙通宝”,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康熙通宝”按照背面文字可分成两大类:一是满文钱,钱背满文“宝泉”、“宝源”左读,是户部、工部所造;另一类是满汉文钱。
“康熙通宝”共有20个钱局24种版式,各个钱局从正面看,并沒有多大区别,皆为楷书“康熙通宝”,可背文却各不相同,其背左为满文纪地,在右为相应的汉字纪地(铸造地名)。
后人为收藏和研究方便,将满汉文纪地的局名编在一起,形成了一道押韵、顺口的康熙钱“背文诗”。诗云: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这首诗将“康熙通宝”钱背满汉文的二十个局都囊括其中。所以有人将康熙的这套钱,称为“诗文二十品”套子钱。另外,康熙朝时,还另外铸有一批“纪念币”---叫“罗汉钱”。其特点是钱币面文中,繁体字熙字,左边少一竖,“通”宝的通字,别的康熙币,通为双点,仅罗汉钱的“通”为单点通。
关于“罗汉钱”,历史上没有记载,连泉家丁福宝的《历代古钱图说》上都遗漏了它的资料,正因为如此,民间有不少传说。有关罗汉钱的传说之一为“年羹尧铸钱说”。说康熙皇帝派年羹尧元帅西征平叛,在进军途中因军饷不足,无奈之下年羹尧向当地佛寺征借铜佛,熔化铸成“康熙通宝”钱,并许下心愿,待班师回朝,定将全数铜钱收回,并加倍铸还金身。为了有个识别,将原“康熙通宝”的“熙”字去掉左边一竖。不料回京后,年羹尧被革职入狱,于是这批铜钱就留在了民间。二是“平藏铸造说”,康熙年间,平藏的清兵以西藏庙宇的金、铜罗汉,熔化以后铸成钱,所以才有“罗汉钱”之称,钱中因含少量黄金而备受世人收藏。三是传说在道光年间,西湖名刹净慈寺在维修时,于罗汉佛内发现这种不同于常品的“康熙通宝”钱,和尚将这种钱分施给善男信女,说菩萨肚里的钱能保佑人逢凶化吉。于是,“罗汉钱”一名普遍叫开了。
康熙52年(1713年)3月,正是康熙60大寿,特命户部宝泉局(当时的造币厂)精铸一批“万寿钱”作为寿辰留念,钱币后背左右为满文“宝泉”两字,表示北京户部宝泉局制造这种钱币做工尤为精美,由于有传说掺入金质罗汉的材料而铸,所以后人把它打制成戒指,或把它熔炼提出金子,或当作压岁钱赐予晚辈,或在女儿出嫁时作为压箱钱,致使存世数量越去越少,至古已成为泉家不易多得的少见品种。
主编id:1561869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