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隋朝城市的发展与商业的兴盛主要体现在哪里?哪方面?

隋朝城市的发展,突出体现在西京大兴城(长安)和东都洛阳这两座举世闻名的伟大都城的营建上。

隋文帝建国后,认为建于西汉初年,后被北周沿用的长安城过于狭小,使命宇文恺另建大兴城。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六月开始动工,次年初即告完成。大兴城建在旧长安城东南约7公里处的渭水南岸,总面积84平方公里,约为今西安旧城(明、清时建)的7。5倍。据《隋书·地理志》载:大兴城南北长15里175步(据考古勘察,实为16里125步,即8651。25米)②,东西长18里115步(实为18里133步,即9721米③)。城东、南、西各开三门,北面开一门。城的北部中心地区为宫城和皇城。宫城为皇室所居处,皇城为官府所在地。宫城、皇城的东、南、西三面,分列106个居民住区--坊(包括官吏府第、百姓户室及寺观庙宇)。城东、城西各设一市,作为民间商品交易活动场所。宫城、皇城、坊、市由有规则的纵横25条大街分隔开。其中通向城门的6条主干大街,最宽的达150米。其他街道一般也都有几十米宽④。各坊四周垒建围墙,大门昼启夜闭;坊内有大街、小巷。为解决城内用水需要,还修筑了若干水渠,分别引核、藻河水流经城内。

大兴城布局严整对称、规划整齐,同时它明显改变了自西周以来的"面朝背市"的旧的城市营建格局,较多地考虑到居民在交通、用水及商品交易活动的需要,是魏晋时代邺城、洛阳都城的进一步发展。大兴城是古代世界中罕见的巨大都城。日本古代京城的营建,受大兴城影响颇大。

隋时,西京长安(大兴城)和东京洛阳,是最大的商业都市。均设有巨大的商品交易场所--市。隋政府对市的管理制定有严密的法令,建立有专门管理市场的机构,长安、洛阳5个市的管理机构叫市署,长官称市令。署下设肆长数十人。在市内从事工商业的人均须向市署登记,取得"市籍"。隋时,长安的东、西两市,分别称都会、利人。洛阳东、南、北三市分别名丰都、大同、通远。这些市一般占地两坊。通远市周围达6里,丰都市周围有8里。两京市场规模巨大,商业繁荣。如通远市有20门,分路入市,市东是漕渠,"其内郡国舟船舳舻万计"①;丰都市"通门十二,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甍宇齐平,遥望如一,榆柳交阴,通渠相注。市四壁有四百余店,重楼延阁,互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②。《资治通鉴》载:隋炀帝曾允许少数民族和外国商人入丰都市交易,令市内大事排场,"先命整饬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这段记载充分暴露出炀帝的豪侈和作伪,同时也反映出洛阳商业繁荣的一个侧面。

隋朝商业的发达,还表现在其他商业都市的繁荣上。如四川的蜀郡(今四川成都),据《隋书·地理志上》称,为"水陆所凑,货殖所萃,盖一都之会也"。江南的宣城(今属安徽)、毗陵(今江苏常州)、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余杭(今浙江杭州)、东阳等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①。豫章郡(今江西南昌)的贵妇也纷纷"暴面市廛,竞分、铢以给其夫"②。南海(今广东广州)、交趾,"各一都会也,并所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奇异珍玮,胡商贾至者,多取富焉"③。关中的岐州(今陕西翔县),"密迩京圻,古称繁剧,兼以西通河陇,舟车辐凑,内多豪族,外引名商"④。河南的蔡州(今河南汝南),"地接荆郢,商旅殷繁"⑤。

在国内商业发展的同时,隋朝的对外贸易也有所发展。隋朝对边境少数民族和国外的商业,主要分西北陆路和东南海路两条商路。为了发展和西域、中亚诸国的西北陆路上的贸易,隋炀帝曾派裴矩驻张掖(今甘肃张掖),主持对西域少数民族和外国贸易。裴矩根据"富商大贾,周游经涉"⑥的情况,著作《西域图记》三卷,详尽记述了西域44国的山川、姓氏、风土、服章、物产等丰富内容,并绘有地图。隋朝的海上贸易以南海(今广东广州)、扬州等地为集散地。隋朝中叶以后,广州是当时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从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到隋亡,南海的赤土(马来半岛)、真腊(高棉)和波利(婆罗洲)等国,都和中国有使节往来和贸易活动。从国外运来的犀象、玳瑁、珠玑等,多从广州集散。国内外出者,亦多从此出发,将中国传统的商品,如丝绸、铁器等贩运出境。

隋初,通往日本的海上交通未开,中日联系取道朝鲜。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日本曾两次遣使来中国。隋炀帝时也曾遣使赴日本。此后,两国相互交往不断,增强了中日之间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和大业六年,隋炀帝曾两次派人航海到流求(今台湾),其目的虽然是扩大统治范围,显示国家强大。但客观上却开通了流求与内地进行经济交流的道路。流求与大陆之间素有贸易往来,从此以后,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隋朝加强了对贸易的管理。在内地都市设立市署,长官为市令,管理商业。沿边地区设立互市监,置监和副监,管理内地和边远地区的贸易以及对外贸易。隋炀帝时,还在鸿胪寺下置东夷、西夷、南蛮、北狄使者各一人"掌其方国及互市事"。使者之下设"监府",掌其贡献财货;设"监置",掌安置其("驼"的异体字)马船车,并纠察非违①。因此,和手工业一样,隋朝的商业虽日益发达,但主要操纵在政府和官僚手中。而且他们常常利用手中的特权,任意盘剥百姓。

如,隋炀帝攻高丽时,常常下令索要物品,官吏得令后,先不宣布索要何物,而是贱价向民众买进,然后再宣布命令,并以贵价卖给民众。这样,转手之间便获利数倍。官吏经商,凭特权获利,民间商业受到抑制。到隋朝末年,官逼民反,人民纷纷起义,生产受到影响,商业也随之走向衰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