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史思明是突厥人还是粟特人?他与李白是老乡么

史思明族属之谜

作为追随安禄山叛乱并称帝的蕃将,史思明相关的材料远不如安禄山丰富,这也令他的身世模糊不清。虽然出生于默啜可汗统治下的突厥国中,但史思明的族属却并不明晰,一种说法是阿史那氏突厥人,一种说法则为昭武九姓粟特人。那么他到底是什么族属呢?

西安北周安伽墓石棺床屏风,左边是突厥人首领,右边是粟特人首领

近年的研究倾向于后者,较有力的证据除了他和粟特胡人安禄山是“同乡”(即属于突厥国内的同一个部落)之外,还有他和安禄山同样都精通多国外语,一度充当过唐朝东北边境交易市场上的翻译人员,而这正是中古时代粟特胡人的一大特征。

安禄山本姓康,后因被安姓胡人收养,遂改姓安,无论康氏、安氏,都是昭武九姓中的大姓,史氏也在其中。但是,由于突厥阿史那氏也有部分在史料记载中以单姓“史”的面目出现,遂使得这一问题复杂化了。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颉利可汗的东突厥汗国灭于唐太宗之后,在其故地所设置的以突厥酋长出任都督的羁縻州中,首领明确见于记载的有五个州都督,其中,北安州都督是康苏密,此人出自粟特胡部基本无争议。北抚州都督是史善应,根据胡三省的资治通鉴注解,此人本应出自突厥阿史那氏,但后代及当代学者大多不信胡注,径直认定其也出自粟特胡部,如此一来,五个州都督中竟有两个粟特胡人,突厥国中粟特势力之强可见一斑。

然而,随着近年《史善应墓志》的出土面世,胡三省的注解得到了证实,史善应的确出自阿史那氏,其曾祖及祖父分别是突厥汗国早期的乙息记可汗和沙钵略可汗,由此众多学者之前基于其为粟特人所做的推论和发挥也就都不成立了。

《史善应墓志》拓片

对于中古外蕃入华史姓的族属认定,需要对材料进行极为细致的甄别和考证。一些学者注意到(可参见荣新江《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信仰》与钟焓《安禄山等杂胡的内亚文化背景――兼论粟特人的“内亚化”问题》等文),史思明虽然具有若干粟特人的特征,其本名“@干”也可以用粟特语进行解释,但其在自我认同上却似乎更接近于突厥人,这一点与以粟特“胡人”自居的安禄山有明显不同,再加上史籍中有史思明是“突厥人”或“突厥种”的记载,于是其族属问题仍存争议,在更直接和明确的材料出现之前,史思明来自突厥阿史那氏的可能性还无法被轻易排除。

《新唐书・逆臣传》记载史思明是“宁夷州突厥种”

不过,下文将要揭出的这一材料,则有利于佐证其昭武九姓粟特出身,该材料表明史思明自认的祖籍并非突厥阿史那氏所惯常认同的阴山(今内蒙古阴山)或金山(今新疆与俄罗斯、蒙古交界处的阿尔泰山)。

史思明的祖籍和郡望

此前一般认为,史思明和安禄山一样,都是营州(今辽宁朝阳附近)人,但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营州只是他们入唐之后的落籍地,并非出生地,更不是祖籍。

时人自称的郡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后人核查其祖籍与姓氏源流,比如安禄山,在发动叛乱前位高权重,当时被称为“常乐安公”(见于《大唐博陵郡北岳恒山封安天王之铭》),入华粟特安氏的郡望常见的是武威或凉州(今甘肃武威附近),而位于河西瓜州一带的常乐(今甘肃敦煌、玉门之间)及其别称会稽(此会稽不是指今浙江绍兴)则多是入华粟特康氏的郡望,由此可以印证安禄山本实姓康的记载,也表明安禄山的生父和河西瓜州一带的康氏粟特胡人聚落关系密切,其家族可能正是从那里进入突厥汗国的。

《北岳恒山封安天王之铭》提到“常乐安公”

据《元一统志》《析津志》及《日下旧闻考》等多种史籍记载,安禄山父子败亡之际,史思明一度率部归顺朝廷,为纪念此事曾在叛军巢穴的幽州城内兴建了一座归义寺,并立有《大唐再修归义寺碑》,其中提到:“归义金刹,肇自天宝岁。迫以安氏乱常,金陵史氏归顺,特诏封归义郡王,兼总幽燕节制,始置此寺,诏以归义为额。大中十年丙子九月立石。”

归义寺碑中提到“金陵史氏”

由此可以得知,史思明的郡望是金陵,那么这个金陵是指的什么地方呢?从史思明的身世及祖先可能的活动地域来看,这个金陵不可能是指六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而从安禄山的郡望河西瓜州常乐又被称为会稽来看,史思明郡望的这个金陵也有可能是河西甘州、肃州之间建康(今甘肃张掖、酒泉之间)的别称,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河西的金陵或建康作为史氏的郡望又该如何解释。

建康史氏的源流

事实上,在中古时代史氏众多的郡望之中,河西的建康正是相当著名的一个,近年来学界对此已有细致入微的梳理(参见罗丰《流寓中国的中亚史国人》),并指出建康史氏中存在着来自中亚昭武九姓的史国粟特胡人。

传世史籍和宁夏固原南郊史氏家族墓志等材料都表明,入华粟特史氏中有多个家族都将河西甘州、肃州之间的建康作为其郡望和祖籍,这说明建康及其别称金陵在唐代的确是粟特史氏常用的郡望,由此史思明号称金陵史氏就毫不奇怪,同时也证明史思明的族属是粟特而非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