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楚汉之争险成“三国”:韩信为何最终没有称帝?

易中天在评历史人物时曾讲过韩信,说他为什么不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是因妇人之仁。也还有一些别的人的论说,多归之于韩信主观上没有准备三分天下的决心、意志或缺乏政治头脑等。这些说法对吗?按当时情况看,没有出现三国,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韩信思想中充满了妇人之仁之类愚蠢想法,而失去了良机;另一种可能则是韩信审时度势,认为脱离刘邦自成第三势力是不可能的,因而放弃了。窃以为第二种可能性要比第一种可能性大。

韩信脱离刘邦自成一系的时机应该在项羽和刘邦相持,谁也无法取胜,而他正好消灭了项羽派去攻他的龙且大军,兵力大增时。这时有两人劝说他。一是项羽派去的武涉,韩信拒绝了,这很正常,说客是为项羽的利益而来的,项羽终久是敌国。另一人则是蒯彻(即蒯通),没有其它背景,从其说辞中看也确是从韩信的利益出发的。

蒯彻劝说韩信脱离刘邦,鼎足天下。其说辞要点有四:一是楚汉相拒三年,谁也无力取胜,韩信的军力就成了决定性因素,二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二是人生多欲,人心难测,不能信任刘邦,以原来是刎颈之交的张耳、陈余后成为死敌为例说明;三是勇略振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以勾践、文种、范蠡为例说明;四是时机难得易失,不能犹豫。其逻辑性极强,所举例子也很恰当。以韩信之智,绝不会不明白。

在蒯彻讲了前三点,韩信想了几天后,决定还是留在刘邦手下。这是韩信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吗?韩信是常胜将军,决不会有需要决断时犹豫不决的毛病。不能想象韩信用了几天时间,只是因为妇人之仁而不知该怎能么办。

这几天在干什么?很可能是在考虑分析蒯彻之计是否可行。韩信在初见刘邦时,曾为之分析项羽优点弱点,十分中肯,可见韩信绝非除了打仗不明白别事的呆子。能为常胜将军,必然能准确地分析了解敌方将领和我方人员,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韩信会不了解刘邦吗?不可能。蒯彻所说确打动了他,他没有一口回绝,而是去考虑。韩信一生作战从没败过,这说明他是非常谨慎的人,不是冒失鬼,不可能成功的事他是不做的。

韩信仔细考虑后,认识到他由刘邦麾下独立出去的风险太大,不大可能成功,这样蒯彻再劝他不要失时机之类说法也就没有用了。至于韩信说刘邦对他有恩之类的话当然没错,但在那个战乱年代,相对于人们的利欲来说,恩情的作用只是一张遮羞的薄布。如果恩情能起那样重要作用,韩信就不会要刘邦承认他为假齐王,也不会在垓下之战前刘邦没正式封他为王他就不发兵。没有历史记载可以证明这样的判断,但是从情理上讲,这样说是最合理的。

问题在于当时韩信兵力那样强,似乎他想三分天下是没有什么人能挡住他的,为什么他会可能认为不成功呢?这就是刘邦的厉害之处:刘邦善于将将。

刘邦曾问过韩信关于带多少兵的问题,韩信说刘邦只能带十万人,而自己是多多益善。刘邦问他,为什么我能擒你。韩信回答说:陛下不能将兵而能将将,而且这种能力是天授非人力也。什么是将将,不能简单地解释为能指挥将军们打仗,也不能只归结于知人善用和胡萝卜加大棒,至少还包含着控制将领的能力。成功的君主都应该有将将的能力的:能识人、用人、控制人。这可不像易中天说的是很简单的事,从古到今能作好这些的人并不多。刘邦则是其中的姣姣者。

为了明白刘邦能控制韩信,请考虑一下刘邦几次夺韩信军及擒韩信的事。

第一次刘邦得到韩信军是在205BC,韩信大破魏王豹,平定魏、代等地后,刘邦派人收其精兵,只给韩信留下几万人,去和赵国几十万大军战斗。

第二次在204BC,韩信破赵降燕,平定北方。刘邦突然驰入韩信军营,到其卧室收其兵符印信,韩信竟然还在睡梦中。

第三次在202BC,垓下之战消灭项羽后,刘邦也以突然的手段夺韩信的大军(高祖袭夺齐王军)。

其中第一次是比较正常的,而后两次就耐人寻味了。有人就以此为根据,说韩信连自己的军营都看不住,根本不够伟大的统帅的资格。不要说是伟大的,就是一般的将领也都能看住自己的军营,至少能看住自己的卧室,而韩信却看不住。

韩信绝非马虎人,他会偷袭敌军,而从没有被敌军偷袭过。刘邦能直进他卧室,只能有一种解释:在韩信身边有刘邦的内线。

当韩信被刘邦派去打魏王豹时,军中有许多原刘邦的将领,这是没有问题的。后来,韩信军中也应该有这样的忠于刘邦的将军,这应是明面上的,韩信对付这些人还是容易的。刘邦会不会越过韩信暗中还安插别的人,或收买韩信提拔并信任的战将?都完全有可能,否则韩信不会说刘邦善于将将。

还有一点可以作为旁证。201BC刘邦想整治韩信,陈平给他出主意,要以皇帝狩猎,诸侯来见皇帝时的名义,在见面时突然袭击抓住韩信。按常理,这是个很危险的计划,因为韩信是个武将,即使他的大军已经被刘邦剥夺,但他余下的军力也是精兵,以韩信之能力,谁制住谁还不一定呢。为这个计划万无一失,必须在韩身边有内线,不但知道韩信的动向,而且在关键时刻,这些内线能出手。擒韩信进行的十分顺利,不能不让人相信,在韩信身边必然有刘邦的人。

像韩信这种战无不胜的大将,一般说来在军内会有大量粉丝的。连刘邦的妹夫大将樊哙,也是韩信的崇拜者,何况一般将领。在擒住韩信后,韩信的部下没有任何反应,这也证明了刘邦能控制韩信部下。

在韩信身边安插内线或收买韩信手下将领、亲兵的人很可能是陈平。在陈平投向刘邦后,刘邦信任他,给他四万金,由他全权使用以收买分化项羽的部下,其成效确是不错。可见,陈平是惯于干这种事的老手。在敌人项羽部下安置内线,比较困难;韩信军中有忠于刘邦的,安插内线和收买忠于韩信的人应容易的多。像陈平这样聪明狡猾的人,不会不明白,分化敌人固然重要,监控自己人,特别是那些能力超人又非死dang的自己人更为重要。

由此可以推断,韩信要想独立于刘邦自成第三势力,他手下的将领们,甚至他的亲兵这一关就无法通过。他从刘邦轻易就可以进入他的军营,他的卧室,他不会不感到一旦背离刘邦,会有多大的危险。即使他冒险独立,他也注定要失败的。所以,韩信没有成为第三势力,秦亡后没有出现三国,不是因为韩信的妇人之仁,而是韩信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韩信对于军事人材应该有知人善任的能力,但是,他未必善于控制部下。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确不会树私dang、拉山头,也没有办法识别部下是对他忠诚还是对刘邦忠诚,更不用说以某种办法控制对他不忠诚的部下。没有这些能力,就不可能成为开国之君,三分天下是不可能的,即使他听了蒯彻的劝告,其结果只可能是悲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