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人民大会堂建造秘闻,图纸之争,巧妙施工,历时7个月完成!

一:定建选址

1956年,我国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已经完成,并取得了土地改革的成功,真正做到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中国共产党在各族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全国上下,充满了繁荣,稳定和发展的新局面。为了迎接新中国十年大庆的到来,让全世界的无产者,都能够听到中国人民的声音,看到中国人民取得的成绩。1958年8月,中共中央做出指示,要修建万人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大剧院等等的十大国庆重点工程。

万人大会堂自然是十大国庆工程之首,它的规模和重要性其他工程均无法比拟。因此,北京市政府决定万人大会堂由当时北京的王牌公司——北京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负责。

工程确定到建筑公司,绘制万人大会堂图纸的工作便迫在眉睫了,根据中央的指示,北京市政府随即以中国建筑学会的名义向全国建筑界发出邀请——短短三天之内,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三十多位顶级建筑师便云集北京,其中不乏梁思成、杨廷宝、张开济等这些位在我国建筑史上,都留下了彪炳之作的大师。

全国各地的建筑专家齐聚京城,这些大师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为万人大会堂选址,大师们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并在设计中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几天后,七种设计方案便出炉了。七种方案中,虽然充满了不拘一格的想象,但唯一相同的是,大家全都将万人大会堂安排在了天安门广场上。

北京市规划局将这七个方案分析、汇总之后,最终拿出了一个“四建筑方案”即——万人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国家大剧院和革命博物馆,两两分立于人民英雄纪念碑东西两侧。四座建筑各自独立,并遥遥相对。

北京市委看过这个方案后,随即给出了明确的指示,为突出天安门广场的政治意义,万人大会堂可以建在天安门广场,国家大剧院将要异地而建。

万人大会堂的位置确定后,绘制大会堂图纸的工作随即便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参与大会堂设计的建筑大师们纷纷拿出了自己的创意,有采用中国传统琉璃瓦顶子的,有采用攒尖顶大帽子式的,甚至有的设计非常超前,大会堂竟被设计成一个完全透明的“玻璃盒子”……

万人大会堂的设计方案从初稿到定稿,足足进行了七轮的评比和论证,随着五千人的大宴会厅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相继并入了万人大会堂的工程。万人大会堂的设置和功能也是逐步完善,建筑面积更是不断增加,可是中央早有指示——最多只能在天安门广场的西侧,给万人大会堂预留7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

7万平方米,怎么能够建筑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万人大会堂呢?建筑师们在背后都纷纷议论,大会堂的设计简直就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二:图纸之争

万人大会堂的建筑面积不许超过7万平方米,这简直就是一个紧箍咒,建筑专家戴上了这个紧箍咒后,大家精打细算,最后终于绘制出一张非常局促的设计图纸,可是这张图纸一出炉,立刻受到了外交部礼宾司的批评。

因为这张图纸受面积所限,宴会厅竟被安排在了大会堂的第一层。礼宾司认为,如果这样设计,贵宾一进门,直奔宴会厅,这和公社的大食堂有什么区别?这种设计,根本就不能用。

随着1958年国庆节的临近,十年大庆已经进入到了一周年倒计时,十大建筑中的重中之重——万人大会堂,依然没有一个成形的设计。就在建筑专家们万分焦急的时刻,周总理做出一个重要的指示:大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除老专家之外,还可以发动青年同志参加设计工作吗。

根据周总理的指示,一直在后台做审核工作的北京市规划管理局的大部分同志,也正式加入了大会堂的设计队伍。

赵冬日当时44岁,他是北京市委大楼的设计师,并在规划局技术室担任主任一职。为了完成在一年建成万人大会堂,并向新中国十年国庆献礼的重任,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亲自来到了天安门广场,他默默地来到为万人大会堂预留的位置上,以步当尺,经过来回的丈量后,刘仁终于发现,那个7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确实无法满足万人大会堂的需要。他回到单位,亲自找到赵冬日,说道:“赵主任,你先不用考虑7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你现在需要的是打破樊篱、另起炉灶,就按照你心中的构想,重新设计一座全新的万人大会堂!”

赵冬日领命后,他和同事们很快地做出了新的设计方案——大会堂平面呈“凸”字形,由北向南依次排列大宴会厅、大会堂和常委会办公楼,三部分以中央大厅相连,宴会厅放到二楼,大会堂移至中央偏西的位置。至于立面方案,则沿用了前几轮设计中曾获得总理首肯的西洋柱廊式结构。

赵冬日代表规划局,提出的这个全新的方案是目前最科学、最完美的,他不仅解决了此前大会堂设计过于“小气”的问题,而且里面的配套和接待措施,也安排得井井有条。但唯一不足的便是建筑面积大大超标了。且不说这个方案能不能最终获得通过,单就是17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便已经超过了故宫全部建筑面积的总和。纸上谈兵很容易,7万平方米的超大建筑一年之内想要完工都有压力,现在图纸上的大会堂突然变成了17万平方米,我们的建筑工人,有这个能力将这座前所未有的建筑图纸,最终变成宏伟的殿堂吗?

1958年10月15日,规划局忽然接到国务院的通知,刚从外地返京的周恩来已经连夜召开会议,并审查大会堂设计方案。最后,北京市规划局设计的方案,明显比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和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两份方案更为合理和现代。赵冬日提交的这套设计方案中选了!

三:细节敲定

赵冬日的设计方案,落在图纸上,只是一份尚不成熟的草图,果然,草图在通过审定的数小时后,设计方案就被专家们进行了第一次修改——大会堂平面图由原来的“凸”字型,被加上了四条腿,变成了“出”字型结构。

1958年10月28日,大会堂“体型”确定后,破土之前的拆迁工作便展开了。这时候,距离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只有短短的11个月。

负责建筑万人大会堂的便是北京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而负责大会堂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便是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此前参与了大会堂全部七轮设计的著名建筑师张镈,随即被市建院任命为万人大会堂的总建筑师。

张镈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建筑大师杨廷宝、梁思成门下的高足。担任大会堂的总建筑师,自然是荣誉非常,可是肩膀上的责任,却重于泰山。

赵冬日的设计方案中,17万平方米大会堂的内部结构几乎是一片空白。万人大会堂为赶在十周年大庆前完工,现在的唯一办法,只能是一边设计、一边拆迁、积极备料并准备施工。

建设万人大会堂,当时在被拆迁范围的单位一共有67家,房屋1823间和684个市民住户,为了保证拆迁能够顺利进行,当时的北京市政府派出工作组,做了大量细致的动员工作,市民们一听拆迁的目的,大家积极响应,全都表示无条件支持万人大会堂的建设。

短短的十几天后,拆迁工作完毕,大型机械开进了天安门广场工地,阵阵轰鸣中,万人大会堂随即破土动工。工程开始不久,北京市长彭真就派助手找到张镈,并对大会堂的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全国人大的正式代表在3500人左右,他们必须全部坐在大会堂的一层,且每个座位都要配备桌子或者放文件的设施。

张镈打开总理审定的那张设计图,马上发现彭市长的要求不可能实现——图纸上,万人大会堂被设计成了圆形,大会堂的第一层最多只能容下2750个座位,座位与实际的要求至少还有750个的差距。

张镈立刻拿起图纸找到赵冬日,两个人经过商量,赵冬日最后给张镈出了个主意——强行压缩第一层观众席位的占地面积,使之能够容下3500个座位。

张镈凭着多年的经验,他知道赵冬日的建议实在有些勉强,现在一层大会堂中的每个座位,占地是0.9平方米,如果再行压缩,势必会显得很局促。

时间进入了1958年的11月,大会堂的施工速度十分惊人,马上就要推进到万人大会堂的部分了——再不更改设计,代表席很可能成为大会堂最大的一个遗憾。张镈心急如焚,想去找北京市长彭真,可是却被设计院的领导告知,彭市长正在外地开会,目前不再北京。

这时候建筑工地的一个意外情况,却使万人大会堂的施工被迫停了下来,原来在大会堂西南角施工的工人首先挖出了几块鹅卵石,再往下挖,竟出现了永定河的古河道,古河道中,尽是厚厚的流沙和淤泥。

面对这些淤积,除了将其全部清除,然后在于硬土层上,用混凝土浇筑井字梁地基外,别无其他办法。

就在北京一建公司组织人手,着力解决永定河淤积的这几天里,彭真从外地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北京,张镈在市建筑学院院长沈勃的陪同下,见到了彭真市长,他向彭市长汇报完工作,彭市长告诉张镈,所谓圆形大会堂的指示,绝对是误传。因为周总理做指示的时候他就在当场,周恩来的原话应该是——后墙两侧用圆角,然后整体向前围合。

张镈随即找到赵冬日,两人重新商议大会堂的观众席的设计。最终,万人大会堂一楼的形状由圆形变成了长圆形,形状调整后,确实增加了不少的座位,而最终缺少的座位,则是采用取消了部分过道的方法找了回来。

四:克服困难

永定河故道上的井字防沉降混凝土梁已经被浇筑完毕,大会堂主体的施工建设以惊人的高速展开了。

大会堂主体施工开始,其他配套工程也在紧张高速地跟进,其中大会堂的座椅制作和安装,便是配套工程的重点,大会堂一层配置的座位最多,应首先照顾到大量人员的进出问题。当时负责施工的工程师按照会堂首层的整体面积,计算出摆放条桌和椅子的间距,设计出一个放射型的呈扇面状的坐席图,坐席分为前3后4共7个席区,席区间纵横都有甬道相通。一层配置条桌、座椅3674个,二层挑台配置座椅3468个,三层挑台配置座椅2628个。二、三层挑台座椅间不配条桌。

主席台从地面到屋顶高18米,宽32米,深20米,可容纳350个席位。这样,整个会场拥有10120个坐席,大会堂内的坐席配置设计完成后,经报有关领导审核,很快获得批准,并交北京木材厂等相关厂家开始制作桌椅。

大会堂的主体和配套工程进展迅速,张镈还没等松上一口气,他的恩师梁思成的一封抗议信,已经摆在了周总理的案头——大会堂的面积从7万平方米扩大到17万平方米,这就等于把一个孩子按比例放大一倍,但这个孩子他还不是个大人。

梁思成还在信中举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为了突出神权,他们也用了尺度放大法,人一进教堂,立刻觉得自己微不足道,但用这样的方法用来表现神权无可非议,用在突出人民性第一的大会堂上就很不适宜了。

面对梁思成的质疑,周总理回答道:“我们的万人大会堂和圣彼得教堂很有不同,我们修建的是人民的大会堂,一定会着力体现平易近人四字,不会故弄玄虚,让人成了物的奴隶。”

关于大会堂是否大的争论刚刚告一段落,专家们又对大会堂的整体风格提出了更加尖锐的批评。他们说,大会堂几乎是个文艺复兴建筑的复刻版,即使在细节的部份加上几个斗拱、琉璃、彩画,它的风格也难以表现中国建筑的精髓。

周总理对这一次建筑风格的回答更为巧妙,他说我们不能被狭隘的民族情结限制住,应该提倡:中外古今,一切精华,含包并蓄,皆为我用!

周恩来最后指出,受客观条件所限,现在对大会堂设计的要求只剩下一个了,那就是:一万人开会、五千人用餐、八个月盖完,迎接新中国的十年大庆。

周总理语重心长的一番话,终于平息了大家的争论,可是还有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却摆在了设计师们的面前,大会堂能把整个天安门城楼装进去,这样大的空间怎么消除压抑感?如何让每一个普通人走进去的时候,都感觉到自己不渺小,这可是一个超级难的难题。

张镈无奈之下,他只得调集木工,在天安门广场上,做出了一个十比一的大会堂的木模型,然后他站在这个木模型当中,苦苦思考着解决的办法。这一天,日理万机的周总理来看张镈,他走进木模型中,看着愁眉不展的张镈,周恩来忽然轻轻诵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周总理见张镈一时摸不到头脑,他笑道:“人站在地上,并不觉得天有多高,站在海边,也不觉得海有多远。你为什么不从水天一色的意境出发,去处理高大的问题呢?”

周总理的一席话,只讲得张镈豁然开朗,如果将大会堂四边平直的硬线,改成类似自然环境的无边无沿。顶棚再做成象征天体空间的大穹隆形,那么大会堂的整体就会和人出现浑然一体的效果,那挥之不去的压抑感就会消失了!

张镈经过精心设计,大会堂浑然一体的效果终于出现了。顶棚的穹顶被他设计成三圈水波形的暗灯槽,这三层暗槽与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呼应,灯亮之时犹如波光盈盈。整个穹顶的图纸上还被开了近500个灯孔,人坐在观众席内,抬头就可见“繁星点点”仿佛置身于浩瀚夜空,丝毫不会感觉压抑和沉重。

五:巧妙施工

北京一建公司当时承接了十大工程中的三个工程: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革命历史博物馆。由于施工力量不足,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国家大剧院工程工程刚刚开始不久,他们就将手里的工程转交给其他建筑公司施工去了。

北京一建公司集中力量,全部都投入到人民大会堂工程中。北京市政府为了确保工程的进度,后来又增派了北京三建公司,对一建公司进行支援。最后施工,一建公司还得到了全国14个省市的支援,参加施工人数平均每天1.4万人,最高人数曾达到3.5万人,每天参加义务劳动的人数还不计其数。

人民大会堂工程复杂,基础为满堂红浮伐(地基),除了万人会堂和宴会厅的屋盖采用钢结构外,其余部分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一建公司为了赶时间,抢进度,快速不停地浇灌混凝土,施工人员采用的是取连续框架支模方法,支模板的立柱通过预留孔直接通到上一层,施工时最下面一层浇筑混凝土,上面一层绑钢筋,再上一层支模板,可以三个楼层不停顿地同时作业,这样就大大加快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进度。

万人大会堂主体施工正值冬季,当时北京一建的施工技术还相对落后,为了防止冻害,混凝土中都掺入了氯化钠和氯化钙,加入的这两样东西,确实能够起到降低混凝土冰点的效果。

随着混凝土梁柱和整体砖墙的合拢,更为艰巨的吊装大会堂屋顶钢梁的任务,就摆在了工程施工人员面前。

人大会堂的钢梁全部重3600吨,而宴会厅的两榀主梁,每榀重141吨,最大跨度竟为60.9米。

这么大跨度的钢梁,过去只应用在桥梁建筑上,而运用在房盖屋顶上,这真是开天辟地的头一次。

由于没有现成的吊装设备,怎么能将60米跨的钢屋架吊装到万人大会堂的屋顶呢?这个巨大的难题,确实将所有工程技术人员都难住了。

最后工程技术人员开了一个“诸葛亮会”,经过大家研究,决定采用老祖宗传下来的土办法,那就是——龙门吊,然后用卷扬机做动力。可是由于经验不足,吊装钢梁的时候,只是计算了吊点的位置,而没有考虑到钢屋架水平变形的因素,在试吊时屋架刚离开地面,钢架就像面条一样发生了一米左右的的水平变形,后来又重新增加水平支撑,这才保证了吊装工作顺利完成。

万人大会堂房顶封闭,随即更为艰巨的内部装修的工作便开始了。

万人大会堂装修施工按正常施工方法应先支搭满堂红脚手架,做完棚顶然后拆下一部分脚手架,再做墙面,墙面做完后,脚手架全部拆除,最后再做地面。

可是时间紧,任务重,大会堂的工程,根本就不允许这样按部就班,一步步地完成,聪明的建筑工人们独辟蹊径,他们想出了高空吊架的主意,那就是把脚手架半空吊在屋顶的钢梁上,这样不但加快了搭架子的时间,而且顶棚、墙和地面还可以同时施工,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

大会堂装修的工作快马加鞭地展开,音响、灯光的调试和安装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万人会堂在平面设计中采用了园弧状,为了保证开会的每一个代表听清主席台上的讲话,每个座椅上,都装上了一个小喇叭,其中顶棚、墙面等很多地方,都采用了吸音的穿孔板材料,如此科学的设计,不仅保证了很好的声音效果,还使大会堂的讲话略有圆润的回声,音质非常动听。

大会堂的顶棚距离座位39米,如果上面的灯光弱了代表们看不清文件,如果灯光强了,灯光所产生的强光会刺激代表们的眼睛。顶棚上设计的暗灯槽既可保证座位上有足够的照明度,更可以保证代表们不受强光的影响。

五:胜利完工

大会堂中的很多小会堂的顶棚装饰采用的都是立粉贴金,进入施工现场的金箔大约8厘米见方,每张金箔均用两张薄纸,金箔夹在中间,贴金前裁成1.5厘米宽的条,金箔非常轻,一张金箔几乎没有重量。

贴金时,金工们的手里握着一个小钳子,他们将金箔摁在立粉图案的线条上,然后将下面的薄纸掀开,随着大拇指在上面的薄纸上一捋,贴金就完成了,纸条同时落地。顶棚贴金时由于操作人员很多,贴金的纸条就像鹅毛大雪一样飘落到地上。

大会堂房顶铺设琉璃瓦的任务也接近了尾声,大会堂用的琉璃瓦是唐山琉璃瓦厂烧制的。按照传统烧制工艺,应该是半年烧一窑,由于人民大会堂的工期实在紧迫,实际上是24天便出窑了,送到工地的琉璃瓦确实存在着一些质量问题,特别是13块米黄色的琉璃花板,烧制成功后,发现颜色竟与设计要求有些误差。可是再想换,已经没有时间了,这些琉璃花板安装至今也没有更换过,从而留下了这个小小的遗憾。

建成后的万人大会堂共有大小厅室100多个,其中迎宾厅置有人民大会堂内最大的一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画心高5。65米,宽9米,由著名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以毛泽东《沁圆春·雪》词意为题材所创作。

国家接待厅中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待贵宾地方,面积为550平方米。设计富有民族传统风格。顶部造型是沥粉贴金棋盘式藻井,悬挂4盏宫灯式水晶吊灯。四周墙壁饰织锦软包。主墙面上是象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巨幅国画《大河上下·浩浩长春》,这幅画是我国著名画家谢瑞阶先生的作品。

金色大厅在大会堂的三楼,这里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我国最高规格新闻发布会的场地,更是我国重大政经政策动向的“窗口”。

除了这几个大厅之外,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都有自己的一个会议厅。

1959年9月9日凌晨,毛主席在万里、齐燕铭等人的陪同下来到工地。他跟迎候的人们一一握手后,毛主席穿过宴会厅,径直走进万人大会堂,毛主席看着金碧辉煌的大会堂,不由得连连点头,要知道修建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用了7年,日内瓦的万国宫用了8年,而澳大利亚修建悉尼歌剧院则足足用了14年。而我们只用了十个月的时间,便建成了这样雄伟的建筑,这真的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万里向毛主席汇报说道:“主席,这个工程至今没有命名,周总理讲过,到时候要请毛主席命名!”

毛主席问道:“你们平时怎么叫呢?”

万里说道:“工人叫它大会堂工地,有人提议叫人民宫!”

毛主席思考了一下说:“就叫它人民大会堂吧”

关注更多好玩有趣的历史,请加lichuchu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