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三次对高丽用兵的隋炀帝,终于引起全国范围的反隋浪潮

隋炀帝的第二大弊政,是三次对高丽用兵。其结果,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反隋浪潮。

文帝开皇十八年用兵高丽,失利退回。著名学者刘炫"以为辽东不可伐",作《抚夷论》以警世,可惜"莫有悟者"。

大业三年,炀帝北巡,在启民可汗处见到有高丽使者,便命其带话给高丽王高元,要其效法启民"举国从化",如若不朝贡,将率兵东巡。随即,课天下富人买军马,一匹贵至10万钱。又派员检查兵器,务求精新,检查不认真的,立即斩首。到大业七年二月,炀帝乘龙舟自江都直达涿郡,下诏征高丽,调集天下兵员,在涿郡集中。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造船300艘,官吏监工严急,民工昼夜泡在水里,腰身以下腐烂生蛆,死去十之三四。河南、淮南、江南造军用车5万辆,送高阳以供军士载衣甲帐幕。运送军需及粮食的民工,经常有数十万人往返于路途,昼夜不断。山东负担最重,民工死亡过半,田地荒芜,米价腾贵。加之官吏贪残,百姓多无生路,于是纷纷聚众起义。

八年正月,各路应调兵士全部聚集涿郡。炀帝分左、右各十二军,向平壤进发。总计军士113万多人,号称200万,运送军需的民工更多出一倍。炀帝规定,"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结果多次贻误战机,陆路一城未能攻下。其中,有九路兵马渡过鸭绿水,距平壤30余里,却被击退。30万之众,仅一路兵马未败,退回辽东时只剩2700人。海路到达平壤附近,也被击败而回。

初次用兵高丽,遭此惨败,炀帝不仅不醒悟,反而下诏再征天下兵员,并招募勇士号为骁果。第二年四月,再踏征途。大军渡辽进攻辽东(今辽宁辽阳)时,改事事奏闻待命为"听以便宜从事",领兵官有了一定的主动权。但高丽守军拼死拒守,双方死伤惨重。正当此时,隋朝后院起火,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仓(今河南浚县南)督运军粮,倒戈指向东都洛阳。炀帝闻讯后,连夜退兵。军用物质,全部遗弃。杨玄感虽然很快就兵败自杀了,但在达官中却开了起兵反隋的先例。炀帝因此大开杀戒,说"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不尽加诛,则后无以劝。"株连被杀者多达3万人,流放6000余人。杨玄感开仓赈济,凡领取粮米者尽行活埋于洛阳城南。从此,官、民纷纷相聚起义,政府军已经征讨不过来了,直至隋室彻底灭亡。

平息了杨玄感起兵,炀帝仍不悔悟,以为经过屠戮,又可以为所欲为地第三次用兵高丽了。大业十年二月,诏百官议东征,一连好几天都没人敢说话。当时形势已乱,再征天下兵员,各郡都留而不发,或是兵丁在路途中不断逃亡,因而兵力不似前两次强盛。七月,炀帝到达辽西怀远镇,却未敢渡辽东进。海路经毕奢城(今辽宁金州),直取平壤。高丽久战,困惫不堪,高元遣使求和。炀帝心理得以平衡,下令撤军,回到东都。当要求高元来长安朝见时,高元不来,炀帝又命将整装,打算第四次东征,可时局已经不允许他为所欲为了。后来,魏征评论炀帝用兵高丽,成为千古定论:"内恃富强,外思广地,以骄取怨,以怒兴师。若此而不亡,自古未之闻也。"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