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汉武帝刘彻的功过得失

汉武帝刘彻的功过得失

  公主刘嫖

  刘彻这个人的故事,在汉朝皇帝中,是刘邦之后最多的一个。说他的事,一时之间,真不知从哪儿落笔。一个人的故事多,围绕在他身边的人,自然就多。想了想,就从前一五三年说起吧。这一年,刘启立刘荣为皇太子,封刘彻为胶东王。三年后,即前一五○年,刘启废刘荣,立刘彻为皇太子。

  这关系便复杂起来。要知道,在帝制时代,太子的废立,关乎政权的稳定与兴衰。看上去,是皇家私事,其实,大臣都有权发表意见。咱们在第四章提到过,刘邦有意废立太子时,许多大臣都站出来反对,刘邦只好作罢。可见,废立皇太子,不是简单的事。

  中国人也许知道皇太子是怎么回事,但要具体而形象,也许就未必了。皇太子就是皇储,是帝国未来的皇帝。假如这个太子已成年,他的皇帝老爸还没死或还没退位,他就是帝国当之无愧的二把手。皇太子了得!所以,为了争太子位,中国两千多年间的各朝各代皇室,不知上演了多少血腥故事。当然,也有很多强势皇帝,在立储问题上,以和平方式完成,如刘彻的老爸刘启就如此。

  刘启废立皇太子,根源在他的姐姐刘嫖(又称窦太主,嫁堂邑侯陈午,生有一女,芳名阿娇)。刘嫖、刘启姐弟,不能放在常人的生活中去审视。常人处理亲情,多不会阿谀奉承,就便有物质往来,要么是淡淡的,要么是相互的,不存在谁上谁下。皇室成员不然,一个人当了皇帝,别说兄弟姐妹给他做臣子,就是皇帝的父母,只要没有太上皇、太后之类的头衔,父母也得与儿皇帝行君臣之礼。刘嫖作为皇帝刘启的姐姐,深知这一点,她竭尽全力,去拉拢弟弟刘启。她怎么做的呢?历史记载的有,她给刘启输送了不少美人。

  你看看,姐姐给弟弟送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美人。这要在今天,谁当了大官,当姐姐的给弟弟送去一沓二奶、小三,这多难听。同样的事,放在皇室,似乎就天经地义。问题是,皇帝不缺金银珠宝,难道缺美人吗?那当皇帝的,后宫美女,数之不尽,幸之不完,当然不缺美人。可这一招,竟然很灵,刘启对刘嫖这个姐姐很是喜欢。弟弟好色,姐姐了然,什么事呀。

  刘嫖是聪明的,她不仅与刘启保持密切的关系,就是刘启身边的女人,也是她极力笼络的对象。刘启的皇后薄氏没有孩子,刘嫖自然看不上眼;刘启的宠妃栗氏,其子刘荣被立为皇太子,刘嫖就看在眼里,极力的去巴结。干什么呀?刘嫖有女儿呀,她在为自己的女儿谋取最佳位置而奋斗。这意思你一定看明白了,刘嫖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荣。倘然事成,那她女儿就是大汉帝国未来的皇后了。

  这真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的主意,因为栗氏根本不买刘嫖的帐。也可见,这栗氏不是聪明之人,没有足够的视野,看清刘嫖、刘启姐弟的关系。从刘嫖以美女贿赂刘启我们就知道,这个公主早有算计,是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见栗氏不买帐,刘嫖又把目光锁定王夫人。这位王美人,同样为刘启所宠,她虽有儿子刘彻,虽也受宠,但毕竟与栗氏比,还差着很大一步。儿子当太子还是当王,那是大不一样的。后宫女人,无不做着「母以子贵」的美梦。王美人知道刘嫖是怎样的公主,二人一拍即合,产生强烈的合作愿望。在刘嫖的一番运作下,刘启竟然真的废了皇后薄氏,立王美人为皇后。继而又废刘荣,立刘彻为太子。王皇后兑现私下的承诺,使儿子刘彻娶刘嫖的女儿陈阿娇为妻。金屋藏娇的典故,就出自这个过程之中。

  在血缘上,刘彻与陈阿娇为亲表姊妹,属于近亲结婚。在今天,这看做不可能,但在帝制时代的中国,尤其皇室,已然为惯例。

  刘嫖公主达成既定目标,可惜的是,陈阿娇无生育能力。刘彻有位姬妾叫卫子夫,因生儿刘据受宠。陈阿娇气不过,与卫子夫矛盾重重,直闹得刘彻不快,干脆废了陈阿娇,立卫子夫为皇后。所谓人算不如天算,刘嫖哪里想得到,她苦心经营的,竟然是这样一个结果!

  下面的故事仍与刘嫖有关,说来却是一段宫中秽闻。

  刘嫖公主有一男宠,叫做董偃。董偃的母亲是珠宝商,她以此身分,得便出入刘嫖家。董偃时值十多岁,常常跟着母亲同行。刘嫖见董偃童年貌美,齿白唇红,不觉心中怜爱:「这孩子几岁了?」不等母亲回答,董偃自己说道:「禀公主,小子十三岁了。」刘嫖越发喜欢起董偃,遂对其母道:「这孩子真是太聪明了,理应给他一个更好的生长环境,我来为你教育他如何?」董偃的母亲闻听此言,喜从天降,急忙应声道:「这是咱哪辈子修来的福气,莫非做了个白日梦?」遂掐了掐自己的胳膊,又拉过儿子董偃:「还不赶快给公主大人磕头。」母亲的话没说完,懂事的董偃便扑通跪下去:「谢公主大人教诲。」董偃从此留在公主家,刘嫖令人教他书算,以及骑射、御车等事。

  董偃聪慧过人,但凡所学,无不熟稔心中,侍奉公主,更是曲承意旨,驯谨无违。光阴荏苒,数年后,董偃年已十八,出落得标致风流。恰其时,刘嫖的丈夫堂邑侯陈午病殁,葬礼等项,刘嫖交由董偃处置。那董偃虽是刚刚成年,却把交代之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令刘嫖满心欢喜。

  刘嫖时年已过五十岁,因皇家华衣美食的滋养,看上去,也就三十出头的样子。自陈午逝世后,孤独的刘嫖公主,日渐情移董偃。未几,二人便眉目成情,做起鸳鸯。董偃虽不甚情愿,但主人有命,也只好勉为承欢。老妇得少夫,刘嫖自然惬意,当即为董偃举行备极奢华的成人礼。朝中官员,趋炎附势,纷纷抵邸相贺。贺什么?贺公主纳男宠?这是多么的有悖儒家传统,有悖道德风尚。然而,再丑陋的事,一旦出自皇家,谁还敢二话?趋奉都唯恐不及哩。

  刘嫖也不是无所顾忌,她怕人们背后嚼舌头根子,便给董偃创造机会,让他广交宾客,笼络人心,一切花费,随意支取。董偃也毫不客气,乐得任情挥霍,每天用去的花销,黄金百斤,织锦千匹。名公臣卿得了好处,人人巴结董偃,把这个当朝小帅哥,奉承为董君。

  后来,刘嫖年逾六十,人老珠黄,董偃厌之,乃至背地里,去寻花问柳。董偃负情,刘嫖屡有怨言,刘彻趁机罪责董偃,将其赐死。董偃享年三十。又过了三五年,刘嫖病殁。刘彻竟将姑姑刘嫖与董偃合葬霸陵旁,很是荒谬。

  人的命运不好说,卫子夫是如何成为宠妃?

  上面提到的卫子夫,是如何成为刘彻宠妃的呢?说到这里,相似的一幕出现了,姐姐刘嫖给弟弟刘启献美女,妹妹平阳公主(史未留名)给哥哥刘彻献美女,她献的是卫子夫。

  插个话题。刘彻的妹妹何以称作平阳公主呢?乃因她嫁给平阳侯曹寿为妻,故得此称。曹寿又是谁呢?他就是开国老臣曹参的曾孙。

  闲话少叙。但说这年三月,刘彻灞上祭祖,路过平阳公主家。平阳公主自然不肯错过向皇帝哥哥献殷勤的好机会,于是大开筵宴。席间,一班歌女弹唱起舞,就中有一女子,青丝成髻,娇喉宛转,引人注目。刘彻好色,凝眸审视,把那女子看得羞涩满面。小女子知道那是皇帝,靠上去,必生富贵。于是,大着胆儿,偷眼刘彻。嘿,那刘彻什么人,玩的就是色目传情,心惊肉跳。这在后宫,虽则佳丽千万,却几无敢挑逗皇帝的。今儿个到老妹家里,竟有大胆女子,挑逗皇帝,这让刘彻那个兴奋,恨不得立即抱了那女子欢爱一番。然,他还没有忘记自己是皇帝,只好耐着性子,从长计议。

  平阳公主见皇帝哥哥一双饿眼贪歌女,遂道:「陛下以为,这个歌女色艺何如?」刘彻答非所问:「她何方人氏?姓甚名谁?」平阳公主知道哥哥钟情那歌女,遂道:「她乃平阳人氏,叫做卫子夫。」刘彻失态道:「好一个平阳卫子夫!」平阳公主心领神会,正要说什么,刘彻先就佯称天热,离席去了更衣室。平阳公主唤过卫子夫,如此这般交代一番。卫子夫内心欢喜不已,照公主的吩咐,随刘彻同入尚衣轩侍驾。到得里面,二人把门一关,迫不及待,宽衣解带,稠密无比。

  一番云行雨施,二人性满意足,双双走出尚衣轩。平阳公主见哥哥与卫子夫满面红光,知道成就二人好事,遂道:「若陛下喜欢……」刘彻打断道:「喜欢,哪有不喜欢的道理。赏金千斤!」平阳公主受宠若惊: 「若陛下喜欢,情愿将这卫子夫相赠。」刘彻笑纳,并起身返京。临别时,平阳公主嘱咐那卫子夫道:「将来但得尊贵,勿忘我也!」卫子夫连连应诺,上车随刘彻皇帝而去。自此,刘彻慢待皇后陈阿娇。几番缠斗,阿娇终而败北。刘彻废陈阿娇,改立女奴出身的卫子夫为皇后。

  说到卫子夫的身世,牵扯出一个非常复杂的关系,我们把相关的人,置于这一小节之下,做一个了断。不如此,无以说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简单的勾画一个人际图:

  刘彻↓平阳公主↓卫子夫↓卫青霍去病霍光

  其实,还有一些人不在这个人际图里。下面提到时,再适时引出。

  上面说了,卫子夫是刘彻的妹妹平阳公主献上的。那么,这卫子夫到底是平阳公主家的什么人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位文艺女青年,或女歌手。那时可不这么叫,而是叫做奴婢,也就是女奴。但是,这个女奴不种田,不打杂,而是以歌喉舞技供主子愉悦心情。我们说卫子夫是文艺女青年、女歌手,不过更容易让她接近我们罢了。要知道,刘彻也爱好文艺呀,所以,他们走到一起。想来,卫子夫的受宠,多基于此。

  卫子夫有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叫卫青,名气冲天。今天,略有历史认知的人,都知道这位抗匈将军的威名。这是说他发达以后的事,卫青以前,也只是平阳公主家的男仆。卫子夫、卫青这姐弟俩,用今天的语境来表述,就是平阳公主家的服务生,可那时就得说是家奴。卫子夫唱歌跳舞,叫做艺奴;每当平阳公主出行,卫青骑马相随,叫做骑奴。上苍垂怜,让刘彻看上卫子夫,这才有了这姐弟俩后来的飞黄腾达。

  再进一步追究,卫子夫、卫青姐弟俩的父母之处境,还不如他们。卫子夫与卫青为同母异父关系,他们的母亲系平阳侯家的婢女,叫什么不知道,总之她嫁给卫氏,生下三个女儿,长女叫卫君孺,次女叫卫少儿,三女叫卫子夫。后来,丈夫卫氏死了,妻子仍然带着三个孩子在平阳侯家为奴。再后来,卫子夫的寡母与主人的男仆郑季私通,生下卫青。

  郑季已有妻室,不能再娶,唯把卫青认领回家。当然了,这时的卫青大约已有六七岁。郑季的妻子不能见容,让卫青去放羊,待遇如仆。郑家诸子不与卫青称兄道弟倒也罢了,还一味的苛待。待卫青长成,尝尽寄人篱下艰辛的他,决意离开郑家,并改作卫姓。卫青遂又请生母设法,帮他找条出路。卫青的母亲别无他法,只能去找平阳公主,恳请给她儿子一口饭吃。平阳公主也很好说话,就恩准了,说:「把你儿子带来,让我看看。」结果,一见即喜。喜在哪里?喜在卫青帅呆了。于是,平阳公主把卫青留在身边,做了一个骑奴。

  卫青在平阳公主家做了一两年骑奴,认识了好多朋友。其中,有位叫公孙敖的骑郎,这人比较意气,见卫青不错,就把他引荐到建章宫当差。这时的卫子夫已入宫,成为刘彻的侧室。皇后陈阿娇与母亲刘嫖,对卫子夫夺爱的行为,恨之入骨。加之阿娇没有生育能力,卫子夫又怀了孕,这对母女越加恨那卫子夫。母女正愁着无法对卫子夫下手,赶巧听说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在建章宫中当差,决定拿他出气。刘嫖与陈阿娇母女也真够笨的,什么事呀就逮捕卫青?这不是惹火烧身吗?可她们竟然真就那么做了。公孙敖等力加营救,卫青有惊无险。这事传到刘彻耳里,知道是对着自己来的,索性拔擢卫青,让他做了建章宫的监侍中。于卫青而言,可谓因祸得福。这并非卫氏一族走运的一个终结,我略梳理了一下,且看下文。

  卫子夫先封夫人,后立皇后;卫青先是大中大夫,后封侯拜将;卫长君(卫青兄长)封侍中;卫君孺嫁公孙贺①;卫少儿弃霍仲孺改适陈掌② 。卫氏三姐妹卫君孺、卫少儿、卫子夫,出身卑微,却立身荣华。看看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人物,了得!三姐妹中,就算卫少儿所嫁之主最为一般,可你看看她与霍仲孺(平阳公主家吏)偷情所生的那个儿子,又是何等了得!那私生子就是汉朝大名鼎鼎的抗匈将军霍去病。

  说起霍去病,那真是战功赫赫。此人寡言少语,善骑射,十八岁那年,便官拜侍中。卫青发现,霍去病平日的谈吐虽是只言片语,但关涉谋略时,往往切中要害。征伐匈奴时,便带他去前线锻炼。果然,霍去病是个打仗的材料。出师战捷,枭虏侯,擒虏目,斩虏首至二千余级。一仗,即成就霍去病威名。再后来,由霍去病独任将领,出征匈奴。前一二一年,二十三岁的霍去病出陇西(甘肃临挑),越过焉支山(甘肃山丹东南胭脂山)五百公里,斩匈奴八千九百余人。同年,霍去病再出陇西作战,杀敌三万余人。

  霍去病横穿河西走廊,如入无人之境。战后,在匈奴人的地盘上,建河西五郡,即酒泉、张掖、敦煌、武威、金城。因征伐匈奴有功,霍去病官至大司马。霍去病也由此格外受刘彻喜爱,他去前线打仗,竟自带行厨,奢靡至极。刘彻知道后,听之任之。可惜的是,霍去病英年病逝,刘彻大悲,赐其侯爵,令其子霍嬗袭封爵位。

  不及封大将军,霍去病便撒手人寰。刘彻爱屋及乌,把大将军的名号,封给霍去病的异母弟弟霍光。霍光这个人,第四章咱们已说过,终生未上过战场,却得封大将军衔,且实际执掌汉室江山二十年之久。这正应了民间那句俚语,叫做:「有福之人不用忙,无福之人跑断肠。」霍光就是那有福之人。

  本节所涉诸人,转了一圈,再回到平阳公主身上,就显得特别有趣儿。平阳公主的丈夫曹寿死了,年近四十的平阳公主不肯守寡,就琢磨这朝中,可否有如意郎君。其实,公主已有属意之人,只是不好开口,便假意召问仆从:「现在各列侯之中,谁是那最贤德之人?」仆从料知公主有改嫁之意,便把「卫大将军」四个字,齐声呼出。平阳公主不好意思道:「公主下嫁昔日的骑奴,这合适吗?」仆从道:「今非昔比了。如今的卫青,姐姐做皇后,自己又是大将军。你说这朝中,除了当今皇上外,还有谁比得了卫大将军的尊贵呢!」

  平阳公主自然知道这其中的关系,做出纳谏如流的姿态,私下去找皇后卫子夫,以撮合她与卫青的好事。此时,刘彻的生母即皇太后王氏,已去世一年,平阳公主夫丧已阕,母服亦终,故着艳服,乘车入宫。平阳公主见了卫子夫,直言不讳,说:「本公主看上皇后的弟弟卫青了,想嫁给他,不知意下如何?」卫子夫虽说是皇后,可也是由平阳公主家里走出来的人。况且,她能有今天,也多亏了这位平阳公主。卫子夫喜道:「公主说什么意下不意下的,能高攀公主,那是卫青的造化。我这里先替卫青谢过公主。」

  待平阳公主离去,卫子夫把卫青召入宫中相商,卫青道:「姐姐所言利弊,固然重要,可我是有妻室的人,如何违背伦常。」卫子夫再三晓以利害,卫青这才答应,与皇家女儿结亲。之后,卫子夫方与刘彻谈起这桩婚事。刘彻心疼妹妹,就说:「大公主看上卫青,那是你们卫家上辈子修来的福分,就这么定了。」卫青再显贵,说穿了还是刘彻的奴才,让他娶公主,那就是抬举他。卫青不敢怠慢,把从前的女主人娶回家做老婆大人。人的命运,真的不好说。而当下最最不好说的,是卫青的原配夫人,没人知道她的处境与结局。

  上之所述,还不是卫青显赫的顶峰,其人生最耀眼的时刻,是他的三个儿子封侯。要知道,卫青的三个儿子封侯时,还都是吃奶、穿开裆裤的料。这时,有个叫宁乘的待诏方士提醒卫青,说:「大将军食万户,三个儿子又都了封侯,可谓位极人臣,一时无两了。大将军不曾想过『物极必反』的话吗?」卫青皱眉道:「焉有不想?只是苦无高人指点迷津。」宁乘道:「大将军得此尊荣,并非全靠战功,更多的还是因为有个皇后姐姐。可问题是,如今你的皇后姐姐已失宠,你哪里就能常保富贵呢?」卫青恳切道:「宁先生所言极是,但愿能为卫某出谋划策。」宁乘道:「这有何难。我听说,如今是王夫人为皇帝新宠。当下,王夫人的老母亲在帝都,未曾封赏,大将军何不赠其千金,预结欢心。多个内援,多份保障,此后方可无虑也。」

  卫青如梦方醒,谢道:「幸承指教,自当遵行。」遂纳宁乘为幕僚,养在府中。同时,取黄金五百两,遣人赍赠王夫人的母亲。王夫人家母得了厚赠,便在王夫人面前美言卫青;王夫人复又转告刘彻。刘彻心喜,转念又一想:「卫青没这头脑,定有高人背后指点他。」遂把卫青召来:「赠金的事是好的,但朕很想知道,是何人替你指点迷津。」卫青只好如实禀报。

  刘彻求仙若渴,齐人宁乘入都,为待诏方士。这待诏方士到底是个什么角色呢?说得好一点,是后备人才;说得准确一点,就是装神弄鬼炼丹求仙之人。这些待诏方士进京后,皇帝想起他们就用用,忘了他们便弃之不顾。日久天长,待诏方士的盘缠用完,因无人相顾,几乎沦为街头乞丐。情急之中,宁乘这才跑去给卫青支招。不料,歪打正着,惊动了刘彻,给他弄了个东海都尉干干。这是宁乘的命运线,正由低而高。卫氏一族的命运线呢?并没有因为宁乘的那一小计而改变什么。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人倒霉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刘彻晚年,也就是前九一年,后宫发生巫蛊③事件。刘彻派去调查巫蛊事件的人江充,与卫子夫、刘据(七岁时被册立为太子)母子有隙,遂借巫蛊事件陷害太子。刘据无以自明,乃矫诏逮捕江充杀之,又发宾客士卒与丞相刘屈牦等作战,最终兵败自杀,年仅三十七岁。

  刘彻、刘据父子,因「巫蛊案」误判翻脸,大打出手。刘彻又遣宗正刘长、执金吾刘敢,收取卫子夫玺绶,等于把她的皇后名位给废了。卫子夫皇后把玺绶交出,大哭一场,投缳自尽。陈阿娇皇后由巫蛊被废,卫子夫皇后亦由巫蛊致死。卫氏家族,悉数坐罪。就是太子刘据的妃妾,也感到无路可逃,一并自尽。此外东宫属吏,因随同太子起兵,一律灭门。甚至任安与田仁,亦牵累其中,同日腰斩。太子刘据虽然没能坐上皇帝的宝座,但他的孙子刘询,后来成为皇帝。人的命运,真的不好说。

  ① 公孙贺,太子舍人(即门客),其父浑邪,为陇西太守,封平曲侯。后来,浑邪坐法夺封,其子公孙贺却得侍刘彻,官升太仆。

  ② 陈掌,陈平曾孙,虽为寻常小吏,却因长得帅气而被卫少儿看中。

  ③ 巫蛊,即巫术的一种。恨谁,就在木人上写下谁的名字、生辰八字之类。然后,把针扎向木人胸口及眼睛等处。一桩巫蛊活动,就此告毕。据说,这一巫术可以达到惩罚所恨之人的目的。刘彻每回生病,便疑神疑鬼,以为谁在背地里用巫蛊诅咒他。前九一年的宫廷巫蛊事件,就害死了他喜欢的太子刘据。当时,保皇党与太子党,在首都大战五天,死者数万。

  刘彻的九大罪状

  说完刘彻的家人家事,下面再来说说他的决策与执政。刘彻的老爸刘启时代,因七国之乱,吴王刘濞被杀,另外六个王自杀。从刘邦到刘启,共有十三个王,皆不得善终。刘彻时,各地的封王烟消云散,但还有上百个侯(谓之诸侯),令他寝食不安。削藩最难,父辈不也把事做了吗?这回轮到他刘彻来灭侯了,怎会心慈手软呢。他不过比他的父亲刘启,多了些弯弯绕罢了。说起来,刘彻削除侯爵的借口实在不足,他让诸侯向中央政府捐献黄金,说是修祖庙。黄金收上来了,他说:「黄金的成色不足,你们欺君,削了你等的爵位,以示惩戒。」到这时,侯也没了,刘彻独揽朝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还被浅薄者称为什么雄才大略,实在不通得很。

  帝国的一切由一人说了算,不听的轻则免职,重则杀头,你看看哪个不唯命是从?这怎么能说是雄才呢?至于刘彻的那个大略,更加不敢让人恭维了,你看他,就为几匹汗血宝马,葬送了数万人民子弟兵;你看他,穷兵黩武,压榨百姓,直弄得民不聊生……请问,有这样的雄才大略吗?就刘彻而言,他不仅没有什么雄才大略,相反,倒有不尽的罪责,供后世口诛笔伐。我随意拣选了刘彻的九大罪状,罗列如下:

  一、滥刑

  清朝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撰〈武帝时刑罚之滥〉一节,列刘彻刑罚,数量多、规模大、残酷甚、持续久,对社会产生严重危害。文字不多,我把白话文照录于下:

  汉武帝的时候,关押的钦犯,日益增多,俸禄二千石的官员,被廷尉羁押的,百余人,其他审理定案的,一年达到一千余件案宗,大的牵连拘捕与案件有关的几百人,小的几十人,远的几千里,近的几百里。罪犯带到以后,狱吏按照案宗审问,不承认就通过拷打,得到想要的口供。京城监狱,达六七万人,仅狱吏就增加十万多人。可以看出当时刑罚的过度。百姓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是多么不幸呀!

  二、告密

  刘彻穷兵黩武,国库亏空。为解决财政困难,刘彻于前一一九年,颁布征税令。这实际是一项额外的附加税,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都开始藏匿财产,虚报逃税。前一一四年,因这项税收政策效果不大,刘彻再次颁令,要求全国人民相互揭发告密,被举报隐匿财产者,将没收全部财产,还要戍边一年。则举报者,可以获得被举报人财产的一半。这样一来,极大地鼓舞了卑劣行径,人们争相揭发、告密,甚至不惜诬告。全国商贾,大都因此破产,但刘彻的财政破车,却得到润滑油,捞得民财以亿计,田地无数。汉朝的经济,遭到重创。更不人道的一项税收是,三岁小孩便开始纳口赋。农民交不起这人头税,就只好把孩子杀死。刘彻巨大的军事耗费,以及竭泽而渔式的税赋,将帝国的脊梁折断。

  三、敛财

  刘彻南征北讨,费用浩繁,连年入不敷出。民不聊生他不管,却又想出敛财的损招儿:⑴商民所有舟车,悉数课税。⑵政府把铸造业、盐业、酿造业等,收归国有,官营官卖。⑶各地无法完成中央下达的纳税指标,刘彻就令他们把土产作为赋税,上缴中央。中央政府再令干部,把收上来的土特产转卖到别处,换取现金,充入国库。⑷刘彻在首都长安专门设置了一个官方机构,其职责就是投机倒把,与民争利。表现为:在市场上,对各种商品,贱买贵卖,辗转盘剥。刘彻筹集到的这些战争经费能顺利到达前线吗?司马迁就说,后勤补给六十四石粮食,只有一石运达前线。可见刘彻的军官,个个都是贪污好手。

  四、诛连

  刘彻横征暴敛,严刑苛法,百姓铤而走险,啸聚成群,做起盗贼来。刘彻发兵缉捕,无济于事。遂又创出一种苛律:盗起而不灭的地方,上至省部级高官,下至小干部,一律连坐处死。

  五、运动

  刘彻利用运动,代替组织之不足。他就对卫青说过:「一不出师征伐,便觉得天下不安。」用今天的话说,刘彻善搞运动,以此转移视线,掩盖国内的矛盾与问题,更掩盖他先天不足的政治智慧。对外穷兵黩武,对内运动不断,整个国家,时时处于动荡之中,刘彻才显出他的所谓「雄才大略」来。刘彻通过征伐匈奴,使自己的权力扩展到至极。毛泽东通过运动,奠定了他的神的地位。毛泽东这个人,一生唯见长于搞运动,除外别无长处可言。所以,他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也是高大得不得了。

  六、宝马

  出使大宛王国的使节向刘彻报告说,大宛王国贰师城(乌孜别克哈马特城)有一种世界上最好的马,名曰「汗血马」,流出来的汗像血一样,每天能跑五百里。刘彻来了兴趣,当即派使节携带二十万两黄金去购买。同时,又用黄金铸成一匹金马,作为礼物,献给大宛国王毋寡。大宛王不为所动,认为汗血马是他们的国宝,不予出售。汉朝使节仗着大国地位,在毋寡面前,把金马击碎,且骂骂咧咧而去。毋寡大为愤怒,命大将郁成王,截住汉朝使节团,全部杀掉。刘彻恼怒,于前一○二年,派出大军,围攻大宛首都贵山城(乌兹别克卡散赛城)。贵山城的外廓陷落,大臣们知道不能支持,只好把毋寡杀掉求和,交出所有汗血马,任凭远征军选择。远征军挑选了三千余匹汗血马,带回首都长安。这场不光彩的侵略战争,造成十万汉朝子弟兵死伤。

  七、巡视

  前一○八年,刘彻巡游各地,很多地方长官因筹备供应不及而被问责,其中两个郡守自杀谢罪。可见后勤保障,刘彻所给予下级的压力有多大;可见民间,已被刘彻搜管到什么程度。刘彻回朝廷上班,大臣个个战战兢兢。为什么?因为这个独夫民贼喜欢搞恐怖政治。

  八、恐怖

  刘彻治下的路不拾遗,「得益于」他残酷的法令,但凡有偷窃行为,不论大小,一律连坐论处,一次株连几百人乃至近千人。路上有任何遗失的物品,人人见了,唯恐避之不及。不小心捡了,他一家死还不算,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没个活。即便是自己的东西丢失了,也往往不敢折回头去捡,因为那样很容易被人误判为贪图别人的遗物,进而引来杀身之祸。刘彻试图用恐怖手段,来建立道德规范,然依此而肇的,只有恐怖。

  九、集权

  为了巩固皇权,刘彻重建政府,因此,汉朝史上便有了「外廷─内朝」之说。外廷指丞相,内廷指大司马、大将军。丞相的权力,在刘彻时代被削弱。外政由丞相负责,内政由大司马、大将军负责(这两个职务,是帝制意义上的内政部长)。霍光执政的二十年,他是内朝领袖,皇帝的废立,全凭他一句话。因为权力过大,外廷(丞相领导下的政府,即三公九卿)形同虚设,国也就成了霍氏一族的国,刘氏不过一张分文不值的招牌而已。大司马、大将军负责内朝,最终他连外廷也控制了。有了霍光开创的先例:内朝重外廷轻,才有后来的王莽(大司马大将军)篡位。这是刘彻集权种下的恶果,怪不得别人。

  董仲舒求雨

  上面所说,一是刘彻的家人家事,二是刘彻的罪责。对于他的大臣,我们简述以下几位:董仲舒、司马迁、李陵

  先说董仲舒。我们都知道,刘彻的独尊儒术,就来自于董仲舒这个人。这就涉及执政者的意识形态问题。周朝是一个多元时代,谈不上意识形态问题,犹如今天的西方,因为文化的多元性,无法形成统一,也就不存在立场问题。意识形态,特指某种政治立场,而且高度统一。多元的,以个人为立场;单一的,以强权为立场。周朝之后,嬴政用刀枪统一了中国人的头脑,那个刀枪,一个是实际的、看得见的,一个是意识形态的、看不见的。这两件家什都了得,一个能砍下人的头颅,一个能给人洗脑。其实,二者起到的效果是一样的。所以,很是可怕。我们给嬴政的这两个工具起一个共同的名字,可以把它叫做「焚书坑儒」─焚书是洗脑,坑儒是杀头。厉害吧。

  到了刘彻,他的意识形态似乎跟嬴政反着。你看,嬴政是杀儒家学者,刘彻是尊儒家学者,而且是独尊儒术。实际不然,刘彻独尊儒术,是因为儒家学者那套理论尊君抑民。嬴政焚书坑儒,烧的是书,杀的是学者,破坏力有限;独尊儒术就不一样了,它是利益集团对人民的集体暴政,受害的是绝大多数人。这更厉害!

  可怕的是,自刘彻起,「儒教即它创立的道德观,在上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④。所以说,独尊儒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

  查史,涉及董仲舒帮助刘彻定儒家为一尊之事,多一笔带过。如此浩大而影响深远的意识形态工程,居然找不出更多予以佐证的资料。是「定于一尊」那么简单吗?黄仁宇认为,「董仲舒之尊儒,并不以尊儒为目的,而是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规思想」⑤,但也找不到更多相关的证据。但看董仲舒求雨一事,才恍然大悟,其实,他还有道家的一面。也就是说,董仲舒不是纯粹的孔子主义者。刘彻是不是呢?更不是,他是迷信主义者、求仙主义者、专制主义者、恐怖主义者,也许还有这主义、那主义的,总之他是各种低劣主义的混合体,但就是没有民本主义。

  刘邦祭孔也许单纯得多,刘彻尊儒就不好说。从他的「集权↓极权」来分析,他尊儒是因为孔子的那套主义,能为他的专制主义提供养料。这就像毛泽东的尊马,马克思主义能让他说服中国人跟他走。马克思是谁?老百姓哪知道,领路人说他的主义好,他又是个外国人,从众心理,便起哄似的,就上了马克思的道儿。马克思都死了,信奉他的领导人还说,马克思说了,你要如何如何,一百年不能变,然后还替马克思给你规划好未来二百年的路。那个洪秀全不就是这么干的吗?他自称是耶稣的弟弟,耶稣说什么了,由他传话给教民,教民就信了,跟着洪秀全去天国。天国就是天堂呀。可天堂也分着富人区、乞丐区。洪秀全们在富人区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跟他去了天堂的教民呢?依旧过着乞丐般的生活。就这样,乞丐们还被告知,你们不要仇富,要对于自己的处境,怀持一颗禅心:「还好呀,我只是个乞丐,幸而没有死去。」儒教里有没有这些东西呢?也难说。

  接下来,我们看看董仲舒的出道,就全明白了。前一四一年,十六岁的刘彻即位后,在丞相卫绾的建议下,于前一四○年举办了一次全国人才总选拔,为国家选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国家管理人才。这考试由卫绾建议,当然也由他来主理。卫绾是儒家学者,儒家学派人士遂天经地义地被认为是唯一的国家管理人才。一位专门研究《五经》之一《春秋》的博士董仲舒,在他的万言试卷中,攻击其他学派全是左道旁门,邪说妖言。他建议:「凡是不在《五经》之内的著作,以及非孔丘所传授的书籍,应一律禁绝,不准流传。」卫绾在考生中找到知己,心中大快,遂把董仲舒列为第一名。刘彻一个孩子家,他懂什么,既然丞相都这么定了,那董仲舒就是第一名。

  董仲舒的意见,既然经过皇帝采纳,那么便成了国家的政策。于是,一个重大的巨变,在不声不响中发生。

  第一,祭祀部(即太常)之内所设的博士官职,原来由各学派人士分别担任。此后,只有儒家学派才能充当,而且限制范围,只能研究《五经》。其他学派人士,全部被驱逐,儒家遂独霸学术中枢,定于一尊。其他学派的著作既被政府长期的视为「邪说」、「妖言」,禁止阅读研究。至此,诸子百家只剩下一家,一家中只剩《五经》。儒家思想遂成为皇帝钦定的中国唯一的正统思想。

  第二,儒家学派在祭祀部之下,创办国立大学(太学),由博士担任教师,传授《五经》及孔丘思想。学生由国家供给费用,只要被认可,一经毕业,即被任命担任地方政府官员。久而久之,儒家学派布满了各级政府,成为一种排他性极强的儒家系统。

  无独有偶,刘彻把儒家思想定为一尊;毛泽东则把马列主义定为一尊。一尊之下,焉能容得下其他主义。就这样,中国在儒家一尊中,走过两千多年。「五‧四」使中国的文化进入多元时代,使中国人走出被一尊绑架的天下。岂料,炮声隆隆,迎来一位毛泽东,中国人再次回到一尊时代,尊马在建国后,立即演变成大规模的尊毛运动。毛泽东由人而神⑥,中国人重蹈覆辙,跌入万劫不复的思想深渊。刘彻尊儒,使他大权在握,为所欲为;毛泽东尊马,使他大权在握,为所欲为。两位不同时代的领导人之为所欲为,给国家、给民族、给百姓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孔子与马克思只是极权主义者手中的敲门砖,有时更是门面装潢,而他们真实的目的,只是一己私利,就是在有生之年,把手中的权力无限扩大。说穿了,他们就是要做那无限政府的首脑。肆虐天下,他们才有权力带来的快感。

  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一九九九年),页七一。

  ⑤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书店,一九九七年),页一六。

  ⑥ 二十世纪末,传记作家叶永烈写了一本书,便称做《走下神坛的毛泽东》。

  我见犹怜的司马迁

  下面说到的司马迁,是人人知道的,他少年时,师从董仲舒。

  司马迁无疑是了不起的,但他有个不能让人尊重的地方,就是为尊者讳,他讳忌父亲司马谈的「谈」字,在他写《史记》的时候,但凡他人名中也有个「谈」字的,他一律避父讳,将人家的名字一改了之,如张孟谈,他改成张孟同、赵谈他改成赵同,对历史很不负责。但同时,他又是个可怜而脆弱的人。

  这话,就涉及到前面提到过的那次宫廷政变。在巫蛊事件中,太子刘据败而自杀。刘据曾要求当时的京城禁卫军官任安协助。刘据作反,其对立面毕竟是当今圣上刘彻,任安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没有出手相救。刘据一死,刘彻不免心疼,怪罪到任安头上,以「坐观成败」,将其下狱、论斩。任安在监狱里致信司马迁,埋怨说,为什么不替他在皇上面前说说话。

  之前,司马迁因为李陵辩护(详见下一分节),而被刘彻以极其流氓的手段,将他阉割。这时的司马迁,切身体会到了刘彻的残忍,他哪里还敢为任安说情呢?他是谁,他自己还不知道吗?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便是回信。此信分三部分:一、评价宦官;二、评价李陵;三、评价自我。但无论哪一部分,都充满了自卑自怜的文字,可见他当时的心情有多糟。我归纳了一下,司马迁「我见犹怜」的文字共有五处:

  (一)

  我的身体已有损伤,即使怀着稀世之才,品行如许由、伯夷一样高洁,终究也不能引以为荣,反倒被人耻笑而自招污辱。

  (二)

  世上的耻辱很多,但没有比宫刑的耻辱更大的。受过宫刑的人,没有什么人愿意同他并列。从前,卫灵公同孔子出游时由宦官雍渠陪乘,孔子对此感到耻辱而离开了卫国……自古以来,人们就以做宦官为耻。即使才能很平庸的人,只要有了同宦官相牵连的事,没有不灰心丧气的,何况是抱负远大的知识分子呢?

  (三)

  当初我曾列位于下大夫行列……而今身体已残废,做个洒扫殿阶的仆人,处在猥贱之人中间,竟然想昂首扬眉,议论朝廷的是非,岂不是太小看朝廷,羞辱了当代的知识分子吗?哎呀!像我这样的人还能说什么呢?

  (四)

  做人要有尊严,而有尊严首要的不使先人受辱,其次是不使自己受辱、不为别人的脸色所辱、不为别人的言语所辱、不屈身下跪受辱、不穿囚衣受辱、不戴刑具受辱、不遭鞭打受辱、不剔去头发受辱、不用铁圈束颈受辱、不毁坏肌肤砍断肌体受辱,最下作的受辱是宫刑,这算达到顶点了!

  (五)

  遭受宫刑,我还有什么脸面再上父母的坟墓去呢?即使百代以后,耻辱会更加厉害罢了!因此我忧思难当,精神恍惚,出门不知到什么地方去好。每当我想起遭受的这种耻辱,总是如坐针毡,汗流浃背,湿透衣裳!

  与其说这是司马迁给任安的信,还不如说是他的自怜书。由此可以看出,司马迁内心深处那极度脆弱的一面。司马迁的伟大就在于,他在自己最为脆弱、最为艰难的时候,为后世留下一部受用不尽的史学巨著《史记》。这使我想起布莱希特戏剧中的一句格言:「我弱的时候,正是我强的时候。」司马迁所验证的,正是这句格言。

  司马迁了不起,可是他的外孙杨恽(其父杨敞,封侯拜相),倒有令人诟病之处,即喜欢揭人隐私,打小报告。说白了,这就是小人所为。由此,结怨者多。刘询皇帝(刘彻曾孙)时,杨恽因得罪近臣戴长乐,被贬为庶人。杨恽被革职后,不知低调,而是置办家产,修建宅第,还经商。友人孙会宗写信劝他低调行事,他却借回信之机,大发牢骚。

  杨恽年轻时,便扬名朝廷。他给孙会宗回信,开头便阴阳怪气,说道:「我杨恽才能低劣,品行污秽,文采、道德都没有什么成就,幸而仰仗先人遗留下来的功业,得以充数做个近卫的郎官。恰巧碰上当时的事变,我得了爵位。……我家兴盛的时候,乘坐朱轮⑦的有十位之多,我的官位在列卿,爵位是列侯,统领侍从官,参与政事。……只因我贪恋利禄,不肯自行引退,于是遭了变故,受到诽谤,我被捕不说,就连老婆孩子,也被下狱。被赦免后,我带着老婆孩子去种地,过田园生活,置办点家产什么的,也会受到人们的讥议。我因犯罪削职为民,已三年矣,为什么人们还是揪住我不放?作为庄稼人的我,劳作了一年,逢年过节,宰牛烹羊,推杯换盏,奏乐唱曲,也是正当的呀。我总还有快乐的权利吧?人说我这是纵欲,没错,人生几何,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谁愿说什么 就让他说去好了。」杨恽娱乐时的歌词是:

  种地在南山,荒草真难铲。

  种上一顷豆,荚落只剩杆。

  前五四年,刘询皇帝又找个无足轻重的借口,将杨恽腰斩。司马迁被阉割,外孙杨恽被腰斩。就个人而言,无论品行如何,有句话是再合适不过的,那就是伴君如伴虎。虎是什么?畜生呀。

  ⑦ 此乃汉朝王侯显贵所乘坐的一种马车,因朱红漆轮,故称朱轮。乘坐此车,可视作一种政治待遇。

  李陵背主

  王昌龄有句名诗,叫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就是赞美李陵他爷爷李广的。史册上说,这位「飞将军」在与匈奴人作战方面,乃是一位铁骨铮铮的汉子,他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从不折节;其大名,每令匈奴人闻风丧胆。但就是这么一位英雄,他的孙子李陵却投降了匈奴,留下一大堆的骂名。

  事情当然要从头说起。前九九年,刘彻派李陵带部队去征伐匈奴。在对匈作战中,刘彻任人唯亲,让他的亲戚李广利任总指挥。李广利不学无术,庸庸碌碌,李陵不甘受其指挥,便要求带兵五千,独立作战,刘彻恩准。李陵疯了,刘彻也疯了,五千人的军队进入匈奴境内作战,这不是找死吗?结果,李陵率领的五千人马,遭遇匈奴的八万精锐骑兵,汉军战败,李陵被俘。刘彻以此为借口,杀了李陵全家。这种手法实在流氓。李陵获悉全家被杀后,便打定主意,不再归汉。那是死路一条,也容不得他回来。这就叫:

  英雄不忍流氓误,误将他乡做故乡。

  刘彻那个气!此时,李陵家也就是无门可抄、无人可斩了,否则,刘彻非把李陵家来个二度抄斩不可。也因此,刘彻心中憋下一口恶气,正愁着不知如何化解。

  一天,茬儿终于有了,刘彻召集群臣,召开了一个李陵罪行揭批会。帝国一把手之所恨,即群臣之所恨,这是集权社会的「优良传统」之一。意外的是,群臣中竟有一个持不同政见者,他就是司马迁。在李陵揭批会上,司马迁说:「李陵这个人我还是比较了解的,他上忠皇帝,下孝父母……皇上一声令下,他二话不说,带上队伍,就与几万敌人做殊死之战去了。大家想想,李陵才带着几千人的部队,其结果可想而知……但作为军人,李陵为朝廷战斗到最后一刻,也算尽职尽责了。我猜想,李陵的投降,或有寻机将功折罪之意。」

  刘彻生气道:「你怎么知道李陵或有寻机将功折罪之意?李陵通敌,你通李陵,司马迁,你存心要颠覆我们的政权吗?」这还了得,专制政权就怕这个─就怕人家有不同政见,而且把一切不同政见看得非常严重,并使之上升到「颠覆政权」这个大纲上去。你说一个人这样被上纲还有好吗?刘彻终于有了再出一口恶气的机会,一刀把司马迁给阉了,也算是他为战俘辩护的报应。

  从我的观点来说,皇帝无情,政府无义,为臣者背而弃之,未尝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这基于我对专制政体的充分理解,极权人物皆具反覆无常的小人性格,为臣者,稍有不慎,就会弄个身败名裂,乃至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一个人在为专制政体效力的时候,要时刻想着为自己留条后路,那才是上上策。

  前八七年,七十一岁的刘彻寿终正寝,我们来给这位秦始皇似的人物做个简短的总结,他的一生是:

  极端专制的一生,

  穷兵黩武的一生,

  渔色求仙的一生,

  筑宫营室的一生,

  封禅巡游的一生,

  任用酷吏的一生,

  暴虐人民的一生,

  上下交困的一生,

  内外无亲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