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黄老政治给汉朝带来什么影响

>   《史记曹相国世家》说:“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吕后当政内,遵守临终前所做的重要人士安排遗嘱,继续重用,曹参王陵,,周勃等开国功臣,无为而治,从民之欲,从不劳民。在经济上,实行轻赋税。对工商实行自由政策。在吕后统治时期,不论政治、法制、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均全面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汉书》说:“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以代王身份继承大统,他特别注意信任和依靠前朝重臣,故刘邦时代的功臣周勃、陈平灌婴、中屠嘉等人相继被任命为相。文帝好黄老之学,继续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主要做法是宽刑薄赋、自由工商。《风俗通正失》言:“文帝本好黄老之言,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净无为”。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恢复了春耕前皇帝亲耕的制度,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常颁布减省租赋诏令,田租税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其间还有2年全免,徭役则从一年一月减至每三年一月;又允许百姓人粟拜爵、人粟赎罪。此外,文帝还下诏开放土地和山林资源,任民垦耕,废除盗铸钱令,开放金融。废除连坐法、诽谤妖言罪、肉刑等。>   在位16年间,继续推行文帝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他在位时采用窦皇后的黄老治术,实行无为政治,节俭爱民,与民休养生息,田赋三十税一,人民负担减轻。把务劝农桑、人口增加、土地开垦与否作为地方官吏考核的标准;设立“力田”官以劝农;实行贵粟政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在“募民徙塞下”、实行屯戍制度后,甚至一度取消了戍卒令。还大力兴办水利事业,以促进农业生产。>   窦太后是文帝的皇后,她做了23年皇后,16年皇太后,6年太皇太后。在这45年中,她极力推崇黄老之术,文帝和景帝都受到了她的影响。窦太后有个规定,就是自己的儿子和窦家的人只准读的《道德经》,不准读别的。她的孙子即位后,要独尊儒术,重用董仲舒等儒生,窦太后为此大发雷霆,逼着汉武帝罢免了一些官员,汉武帝第一次独尊儒术的图谋就失败了。记载说:“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景帝)及太子(武帝)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史记外戚世家》)>   >   黄老政治的治国成效>   >   汉初黄老政治宽刑简政、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等政策的实施,使汉初社会经济迅速得到复苏与发展,粮多的没地放,铜钱多的没线穿。司马迁在《史记律书》中毫不掩饰地称赞说:“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手。”>   《汉书食货志》也夸曰:“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在处理与诸侯王关系问题上,黄老之术的以静制动观念也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润滑剂。汉初诸侯王的势力十分强大,其中尤以吴、楚、齐为最,全国人口大约有1300万,而属于诸侯王国的就有850多万,大量的纳税人口被剥夺,中央集权时刻面临着被分裂的威胁。但文景二帝不是急于削藩,而是对诸侯王采取了长期的优容政策,如吴王刘濞失藩臣之礼,称病不朝,文帝反赐其几杖,允许其不预朝会。汉初以静制动、以守为攻的策略,吴楚七国之乱不过三个月即被镇压,黄老之术起了重要作用。>   >   黄老政治给带来的影响>   >   垂拱而治是指垂衣拱手,什么都不做就天下大治。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垂拱而治比无为而治更加积极生动形象,内涵上也不完全相同,还含有“四两拨千斤”之意。但垂拱而治的本质与黄老政治是一样的,都提倡“君无为而臣有为”。曾谈其治国体会:“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自始至终尊老奉道的王朝。唐朝帝王对老子尊称有加,自称自己是老子的后裔,尊老子为圣祖,确定了道教为国教,并诏示天下,以抬高唐宗室的地位。高祖尊老子为始祖。唐高祖武德年间,不仅为老子立庙,还规定三教次序以道为先。太宗极力推崇老子,他说过“老子为帝室先系”,下诏扩建鹿邑老子生地故里太上老君庙。高宗李治在历史上对老子最为崇拜,命王公百官及举子皆习《老子》。他曾亲临鹿邑县太清官拜谒老子,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封老子之母为“先天太后”,封老子之父为“先天太皇”,并下诏书改鹿邑县为真源县。称帝后并不逊色,于载初元年下诏改真源县为仙源县。>   是唐朝第九位皇帝,他在位45年,对老子及道教的尊祟达到了顶峰。唐玄宗说老子是“万教之祖,号曰玄元,东训尼父,西化金仙”,把老子列在和释迦牟尼之上,道教在儒、佛之上。玄宗不仅每晚对老子顶礼膜拜,还三次给老子封爵加号,拨款增修鹿邑老子生地庙宇。又下诏全国增建老子庙,并命各地铸老子像。唐玄宗也竭力推祟道家思想,曾两次注释《道德真经》,他在《御注道德真经》和《御注道德真经疏》中写道:“顺天之时,顺地之性,因人之心。是则群臣辐凑,贤与不肖各尽其用,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此理国无为之道也。”>   唐玄宗把《道德经》列入科举考试,并注释推广《道德经》,应该是务实之举,以提高治国水平。唐玄宗也曾说注疏《老子》的宗旨是“取之于真,不崇其教,理国之要,可不然乎。”很少玄理的探讨,更少宗教性的词语,从务实主义出发,着重阐述的是治国理身的理论。>   李唐一朝,“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成为国家政治基石。因此,唐朝在大尊道教的同时,也大力倡导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术,注重德治,一边轻徭薄赋,一边垂拱而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边地蛮夷都来归服的局面,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常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要轻徭薄赋。唐太宗曾在《贞观政要》中,如此叙述了他治国的深切体会,道:“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唐太宗还在诏令中曾说:“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宜有改张,阐兹玄化”,百官“各当其任,则无为而治矣”。唐太宗甚至关心起老百姓的婚配问题,据《新唐书太宗本纪》载:贞观元年,“下令老百姓男子20岁、女子15岁以上者没有配偶的,由州县政府以礼为他们聘娶;因家庭贫困而没有经济能力婚配者,乡里的富人以及亲戚共同出资操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