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简介:两汉之间的异类
(公元前45—公元23),西、东汉之间新王朝建立者,公元8—公元23年在位。子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人。史载他长相如禽兽,“侈口蹶 颐,露眼赤精,大声而嘶”,活脱脱一代谋逆枭雄。父王曼早逝,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靠亲戚周济生活。虽生活艰苦,但敏而好学,恭俭礼让,勤奋博识,敬事叔 伯,孝顺母亲,养护寡嫂兄子,结交名士,以德行著称。从小就养成、练就了一套为人处世的本领,少年老成之极,颇为宗族众人赏识。虽后来地位提高,权力增 大,但从不露出半点骄矜懈怠神色,反而益发谦恭有礼,一方面广为结交公卿将相、名士大儒,一方面又赈济穷贫、轻财好施,伪君子的戏演得很高明。
> 自中叶以来,西汉皆以外戚辅政。王莽生在红极一时的王氏家族,几个伯父、叔父在汉成帝时代一个个出将入相、封侯受赏,王家甚为显赫。姑母王政君是汉元帝 皇后,历佐四世60余年为天下母,莽以她为凭借。初任黄门郎,迁射声校尉。永始元年(公元前16)封新都侯、骑都尉,好匿情求名。绥和元年(公元前8), 其叔父、大司马王根病逝,临终举他以代,族众均曰然。哀帝即位后(公元前6年),因外戚丁氏、傅氏贵盛,未得势,归乡闭门自守,等待时机,常歇斯底里。新 野三年,多人上书为他美言,足见人缘之佳。公元前2年获允回京居住。隔年哀帝死,太皇太后王政君收玉玺,临朝称制,召他复为大司马,领尚书事,兼管军事令 及禁军,百官奏书也由其处理,总揽朝政。此时莽45岁,一夕之间成了国家最高行政首长,一上台即清除丁傅外戚势力,立中山王之子、9岁的刘为平帝,还为 平帝祖母及东平王昭雪,其迅速果断的行动受到朝野上下拥戴,为推行以后的新政奠定基础。隔年太皇太后赐号太傅安汉公,类似受封之号。莽假意推辞 再三,终接受名号,却拒绝俸禄二万八千户,又奏请封赏诸皇室子弟和大小官员,大家皆歌颂其恩德(公元1年)。但亦开始暴露真面目,捐钱献地,沽名钓誉,又 广树党羽,笼络儒生,屡兴大狱,排斥异己,得同党拥护。48岁时立女儿为平帝后。同年,其长子王宇因吕宽案,被他逼迫自杀,牵连数百人。莽之同党即上书称 安汉公大义灭亲,公而忘私。又作8篇诫书与孝经,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书目。49岁(公元4年)被封为宰衡,其地位在诸侯王公大臣之上。大力宣扬礼乐教化, 增加各经博士名额,由1人增至5人,广建学校、宿舍,使有才干之士纷来京师,顿时文教昌盛,因此得到汉廷儒生拥戴,甚至包括扬雄这等大文人。群臣纷纷上书 阿谀,周公设礼作乐需7年,而莽只用4年天下就升平。莽因而加封九锡,此次却未谦让。又毒死平帝,改立两岁的孺子婴为帝,他以摄政名义,后又称“假皇 帝”。
初始元年(公元8)王莽废孺子婴,自称皇帝,改国号为新,和平夺权。登极前,依他既狡诈又烦琐的个性,自然还有一番假惺惺的托 辞:“昔周公摄位,终得复子明辟,今予独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并颁了一篇用深奥古文写成的诏书,十足的“深文周纳”。柏杨认为,王莽是学派巨子, 以一个学者建立一个庞大帝国,中国历史上仅此一回。夺权只是为当皇帝,满足私欲;王莽则有他的政治抱负,是为实践他的儒家思想。黄仁宇则为他解释说: “所以王莽纵矫诈,他所处的背景,则是当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西汉朝廷就产生不了一个强有力的领袖。从他的立场看来,除了篡位外,也没有办法打开出路 了。”他做了15年皇帝,欲有所作为,动引经义,翌年以周礼等三代政治为理想,历数西汉社会兼并之弊,托古改制,大肆改革,号为新政,却是复古:首定国家 经济政策,立井田制度,将全国土地改为“王田”,限制个人占有数量;一家男子不满8人,而占田超过一井(900亩)者,余田分与九族、邻里、乡党;无田的 按一夫一妻受田百亩分配;奴婢改称“私属”,均禁止买卖;推行五均赊贷和六政策,即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控制和垄断工商业;普通百 姓因祭祀或丧葬需要,可向政府贷款,不收利息,但为经营农商事业而贷款,则收取纯利十分之一的本息;利用朝廷权力调整市场经济,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 增加国库收入(很有点像社会主义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到人民养生嫁娶,官室封国、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皆依周礼;恢复五等爵,经常改变官制和 行政区划。一系列改革充满空洞理想。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奉行不得其人,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且改革步骤太快,朝令夕改,屡次变更币制,使百姓官吏不知 所从,造成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经济混乱。“王田”、“私属”影响了大地主、官僚及商人利益;加上刘姓宗室失去权位,自然不满和抵制。莽又看不起边疆诸 国,野蛮无文明,削王为侯,不断挑起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各族的战争,致使边地乱起,不得平息。赋役繁重,横征暴敛,法令苛细,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堪其 苦。
天凤四年(公元17),全国发生蝗患旱灾,饥荒四起,莽叫百姓煮草根为酩以代粮,无效,饥民起而暴乱,赤眉、绿林军相继揭竿而 起。莽军相继败于农民军,又在昆阳之战中以40余万军而不敌万余兵力的刘秀,自此大衰。地皇四年(公元23),莽率群臣至南郊举行哭天大典,称“天生德于 予,汉兵其如予何?”可另几支暴乱劲旅赤眉下江起事军、刘玄(更始帝)新市平林军等已攻入长安,城中少年响应,至渐台。商人杜吴杀了王莽,校尉公宾斩其 首,为起事军悬于宛市之中。两年后,西汉宗室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王莽是两汉之间的异类,代罪羔羊。是他平息了混乱,又是他挑起 了更大的混乱,他之所以能登上皇位,是由其早年的经历、自己的努力及外戚掌权、特殊际遇造就的。其政治失败,史书评为改制无方,食古不化,不诚无物及人心 思汉等。他的一系列改革未能见效,因为诱发了社会动荡,损害了统治阶级利益,又未能给人民带来任何好处,最终只能是理想主义改革者的梦想破灭。柏杨则认 为,他的失败原因主要有5点:复古,守旧;缺乏技术能力;控制不了豪强官僚等既得利益者的反击;过于迷信制度,而且烦琐、屡变;固执己见,不听建议。
> 自中叶以来,西汉皆以外戚辅政。王莽生在红极一时的王氏家族,几个伯父、叔父在汉成帝时代一个个出将入相、封侯受赏,王家甚为显赫。姑母王政君是汉元帝 皇后,历佐四世60余年为天下母,莽以她为凭借。初任黄门郎,迁射声校尉。永始元年(公元前16)封新都侯、骑都尉,好匿情求名。绥和元年(公元前8), 其叔父、大司马王根病逝,临终举他以代,族众均曰然。哀帝即位后(公元前6年),因外戚丁氏、傅氏贵盛,未得势,归乡闭门自守,等待时机,常歇斯底里。新 野三年,多人上书为他美言,足见人缘之佳。公元前2年获允回京居住。隔年哀帝死,太皇太后王政君收玉玺,临朝称制,召他复为大司马,领尚书事,兼管军事令 及禁军,百官奏书也由其处理,总揽朝政。此时莽45岁,一夕之间成了国家最高行政首长,一上台即清除丁傅外戚势力,立中山王之子、9岁的刘为平帝,还为 平帝祖母及东平王昭雪,其迅速果断的行动受到朝野上下拥戴,为推行以后的新政奠定基础。隔年太皇太后赐号太傅安汉公,类似受封之号。莽假意推辞 再三,终接受名号,却拒绝俸禄二万八千户,又奏请封赏诸皇室子弟和大小官员,大家皆歌颂其恩德(公元1年)。但亦开始暴露真面目,捐钱献地,沽名钓誉,又 广树党羽,笼络儒生,屡兴大狱,排斥异己,得同党拥护。48岁时立女儿为平帝后。同年,其长子王宇因吕宽案,被他逼迫自杀,牵连数百人。莽之同党即上书称 安汉公大义灭亲,公而忘私。又作8篇诫书与孝经,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书目。49岁(公元4年)被封为宰衡,其地位在诸侯王公大臣之上。大力宣扬礼乐教化, 增加各经博士名额,由1人增至5人,广建学校、宿舍,使有才干之士纷来京师,顿时文教昌盛,因此得到汉廷儒生拥戴,甚至包括扬雄这等大文人。群臣纷纷上书 阿谀,周公设礼作乐需7年,而莽只用4年天下就升平。莽因而加封九锡,此次却未谦让。又毒死平帝,改立两岁的孺子婴为帝,他以摄政名义,后又称“假皇 帝”。
初始元年(公元8)王莽废孺子婴,自称皇帝,改国号为新,和平夺权。登极前,依他既狡诈又烦琐的个性,自然还有一番假惺惺的托 辞:“昔周公摄位,终得复子明辟,今予独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并颁了一篇用深奥古文写成的诏书,十足的“深文周纳”。柏杨认为,王莽是学派巨子, 以一个学者建立一个庞大帝国,中国历史上仅此一回。夺权只是为当皇帝,满足私欲;王莽则有他的政治抱负,是为实践他的儒家思想。黄仁宇则为他解释说: “所以王莽纵矫诈,他所处的背景,则是当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西汉朝廷就产生不了一个强有力的领袖。从他的立场看来,除了篡位外,也没有办法打开出路 了。”他做了15年皇帝,欲有所作为,动引经义,翌年以周礼等三代政治为理想,历数西汉社会兼并之弊,托古改制,大肆改革,号为新政,却是复古:首定国家 经济政策,立井田制度,将全国土地改为“王田”,限制个人占有数量;一家男子不满8人,而占田超过一井(900亩)者,余田分与九族、邻里、乡党;无田的 按一夫一妻受田百亩分配;奴婢改称“私属”,均禁止买卖;推行五均赊贷和六政策,即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控制和垄断工商业;普通百 姓因祭祀或丧葬需要,可向政府贷款,不收利息,但为经营农商事业而贷款,则收取纯利十分之一的本息;利用朝廷权力调整市场经济,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 增加国库收入(很有点像社会主义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到人民养生嫁娶,官室封国、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皆依周礼;恢复五等爵,经常改变官制和 行政区划。一系列改革充满空洞理想。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奉行不得其人,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且改革步骤太快,朝令夕改,屡次变更币制,使百姓官吏不知 所从,造成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经济混乱。“王田”、“私属”影响了大地主、官僚及商人利益;加上刘姓宗室失去权位,自然不满和抵制。莽又看不起边疆诸 国,野蛮无文明,削王为侯,不断挑起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各族的战争,致使边地乱起,不得平息。赋役繁重,横征暴敛,法令苛细,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堪其 苦。
天凤四年(公元17),全国发生蝗患旱灾,饥荒四起,莽叫百姓煮草根为酩以代粮,无效,饥民起而暴乱,赤眉、绿林军相继揭竿而 起。莽军相继败于农民军,又在昆阳之战中以40余万军而不敌万余兵力的刘秀,自此大衰。地皇四年(公元23),莽率群臣至南郊举行哭天大典,称“天生德于 予,汉兵其如予何?”可另几支暴乱劲旅赤眉下江起事军、刘玄(更始帝)新市平林军等已攻入长安,城中少年响应,至渐台。商人杜吴杀了王莽,校尉公宾斩其 首,为起事军悬于宛市之中。两年后,西汉宗室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王莽是两汉之间的异类,代罪羔羊。是他平息了混乱,又是他挑起 了更大的混乱,他之所以能登上皇位,是由其早年的经历、自己的努力及外戚掌权、特殊际遇造就的。其政治失败,史书评为改制无方,食古不化,不诚无物及人心 思汉等。他的一系列改革未能见效,因为诱发了社会动荡,损害了统治阶级利益,又未能给人民带来任何好处,最终只能是理想主义改革者的梦想破灭。柏杨则认 为,他的失败原因主要有5点:复古,守旧;缺乏技术能力;控制不了豪强官僚等既得利益者的反击;过于迷信制度,而且烦琐、屡变;固执己见,不听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