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名士李密失败内幕:不自信、不会合理使用人才
功成名就,真的很爽,范进就曾被爽成癫状。事实上,很多人是不爽的,甚至想当一回范进,竟也找不到机会。还有人很无奈,可能付出了巨大努力,似乎也接近了彼岸,但最终还是差了一步,从而导致功败垂成。
李密37年的起伏人生,就是一个关于功败垂成的故事。李密生于582年,祖籍辽东,后迁居长安,早年潜心书本,有过闭门苦读的记录。他曾把《汉书》挂在牛角上,在阳光下徐徐而行,悠悠而读。这场景被人写进史书,成了后人励志的范本,激动过数不清的人。李密读书,用意不在文字。他是个实践主义者,只身闯荡江湖,靠知识打拼天下。公元613年,他以布衣身分,追随杨玄感起兵叛隋,616年,投奔瓦岗军,被翟让尊为魏公,当了该部队的最高领导,继而,又被推举为起义部队的盟主。那时,他踌躇满志,风光无限,他的团队也强势无比,影响遍及全国。司马光记叙过他的强大过程,特别指出:道路降者不绝如流。李密曾以为天下指日可定,成功已近在咫尺。可惜的是,他没能笑到最后。618年,与王世充作战失利,形势发生重大逆转,他被迫率部降唐,复又叛唐,在熊耳山中,被李渊的部下所杀,时年37岁。
李密的功败垂成,原因很多,就其个人而言,是领导工作出了问题。领导是干什么的?伟人曾总结过两条:一个是出主意,另一个是用干部,后来有好事者又加了一条,叫做办实事。毫无疑问,李密在这3个问题上都出了毛病。
他有很多大主意好主意,但紧要处却不自信,时常自我否定
作为领导者,李密自有其长处,比如头脑冷静,思想深刻,擅长研判局势,等等。最初,礼部尚书杨玄感兴兵反隋,召李密为谋主。彼时,隋炀帝远征高丽、后方空虚一片,造反时机绝佳。李密出手就有亮点儿,给出3个行动方案。杨本是庸才,一味任性胡来,很快葬送了好形势。杨玄感兵败后,李密又跑到翟让那里,成了瓦岗军的一员。他为翟让搞策划,制定了夺取天下的宏大目标,并率部击溃隋将张须u,攻占兴洛仓,很快赢得了民心,队伍高速彭胀。翟让虽是粗人,却看出了李密的志向和本领,于是主动辞位,让李密当了一把手。也许,李密生来就不该当主角,自从挑头唱戏之后,其生性多疑、不够自信的弱点便显露无遗。他就像个医生,为别人治病得心应手,替自己疗伤却顾虑重重,拿不准病在哪里,不知道该下哪味药。他固然思路清晰,遇事也有主张,但在关键时刻又常常自我怀疑,甚至迁就他人意见,做出错误决策。比如,在根据地选择上,他始终看好长安,拒绝洛阳。他认为占据长安才能成就霸业,而获取洛阳只能让自己四面受敌。但事实上,他却一直在巩洛地区转圈儿,一心想拿下洛阳。有人曾建议西进长安,到关中图谋发展,他内心赞同,却不敢操作。他的顾虑在于,部属多来自本地,未必愿意随他到长安冒险。他的自我矛盾,成就了李渊父子。就在他游移不决的时候,人家已从太原起兵,顺利攻占长安,竖起了大唐的旗帜。再比如,618年,李密打败了宇文化及,自家也遭受重大损失,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部队急需休整。洛阳的王世充看透了李密的破绽,集中精锐急于决战。李密决定坚守,拖垮对方。但是,李密的部下不干,大家刚打了胜仗,心骄气傲,纷纷请战。李密脑袋进水,惑于众议而从之,轻易放弃了坚守方案,结果招致偃师大败。还比如,与王世充作战失利后,李密本想收拾残局,东山再起,但部下却持不同意见。很多人对前途悲观失望,极度消极。李密受了影响,志向摇曳。他不做凝聚人心的工作,不再坚持一统天下的梦想,甚至说孤所持者众也,众既不愿,孤道穷矣。说完话,就想自杀,被劝阻后,便率众跑到长安,投到唐公李渊门下。实际上,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他的部队虽遭重创,但领导班底还在,兵力和地盘也不缺乏,缺的只是信心,是不怕挫折直面困境的坚强意志。正如论者所说:苟去猜忌,疾趋黎阳,任世尬将臣,信魏征为谋主,成败之势,或未可知。
李密曾把自己和杨玄感做过比较,认为:决机两阵之间,使敌人震摄,密不如公;驱策天下俊贤,各申其用,公不如密。可见,在用人问题上,李密比较自负,感觉很好。曾几何时,他手下也汇集了大批人才。其中有一代名臣魏征、徐世蓿著名将领程知节、秦叔宝、罗士信等,还有降将柴孝和、房彦藻、祖君彦、裴仁基,以及原瓦岗军的翟让、王伯当、单雄信等。这些人算不上完人,有的还具致命弱点,但都有特别之处,如果用其所长,各尽所能,李密的天空必将阳光灿烂。那样一来,独步天下的将是李密,而不是李渊和李世民,至于有没有后来的大唐王朝,那还得另说。但是,李密显然不得用人要领,致使有的未被赋予重任,有的用非所长,还有的受冷落被埋没。纵观李密的用人策略,其失误有三:一是疑心过重。从本质上说,李密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他人,没有用人不疑的境界。他本是文化人,没什么刀枪棍棒功夫,却喜欢领兵打仗。几乎所有大型战斗,他都要亲临一线,有两次还被流矢所伤,差点儿丢了性命。这样做,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率先垂范,而是对别人不放心。徐世藓芮亢罚因为对李密的领导作风有看法,某次喝酒,说过几句过头话,李密不高兴,就把他调到外地。秦叔宝和程知节均可独挡一面,李密却让两人当了卫队领导。二是缺乏气度。李密自持有学问,傲气十足,对他人的才能有点儿妒忌。魏征第一次见到李密,就献上10条谋略,李密看了,以为很好,然后就没了下文。在与王世充决战前,魏征提出了正确主张,却受到嘲弄,被斥之为老生常谈,气得魏征拂袖而去。祖君彦博闻强记,文辞赡敏,著名海内,在李密手下,只是抄抄写写,露脸机会不多。还有的人作战勇敢,功勋卓著,但没有得到提升和重用,心里不平衡。三是处置特殊问题严重失当。翟让事件是李密的重大败笔,也是其事业下滑的端点。翟让能够拉起队伍称雄一方,又让贤于李密,心胸非寻常可比。李密本是外来人口,加入团队没多久,就成了主要领导,难免有人会有想法。事实上,翟让的部属确有人不本分,想帮翟让夺回权力。他的亲哥甚至说:天子汝当自为,奈何与人,汝不为者,我当为之。对于李密来说,这是个重大的政治考验。他完全可以谨慎一点儿,宽容一些,采取灵活的方法把问题处理好。因为和平解决的条件是具备的,起码翟让没有野心,也反对部属的想法和说法。但是,李密却采用了最原始的手段,乘对方没有防备,下狠手杀了翟让等人,从此,密之将佐始有自疑之心矣。
他既没有目标激励,也缺少物质刺激,部众积极性严重受损
李密的队伍属于杂牌,有贫苦农民,也有市井无赖,大伙跟你李密玩儿命,图啥?当然是利益,这种利益既包含眼前的名利渴求,也有对未来的更多期待。李密对此虽然一清二楚,但举措不当,实事儿办得不多。首先,他的目标不够清晰,让人看不到希望。他固然有宏大构想,也宣称要夺取天下,但又多次拒绝称帝,再加上洛阳久攻不下,人们对未来疑虑重重,普遍不乐观,一有风吹草动,就呈惊弓之态。其次,他对部属的利益需求关注不够。早期,他攻占兴洛粮仓,开仓恣民所取,以致白米盈地,浪费巨大。他显然没做长远考量,不建府库,没有积蓄。有人立了大功,他无官可封,无物可赏,立了也白立。这方面,李渊父子比他高明得多,某次,打了胜仗,李渊下令开仓,让部属自个儿进去,想要什么就拿什么,能拿多少就扛多少。为什么李密的事业曾经如日中天,却一败即溃,原因就在这里。你不给人以希望,不让人得到实惠,人家有理由腻歪,不想陪你玩了,后面的事儿,你自已看着办吧。
功败垂成,留下的不只是遗憾,还有诸多警示。其中,对领导素质和功力做些追问,显得尤为必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上一篇:第二节 与匈奴作战
- 下一篇:白登之围及其被掩盖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