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八十年》第三卷 楚汉相争第三章 汉高帝三年 公元前204年
> 第八节 称雄北方>> 吸取齐国田氏兄弟和项王耗的办法,在正面和项王拖着,就是不正儿八经的开战,而另一支部队韩信不负众望,迅速平定了整个北方。>> 首先是魏国。>> 韩信带着灌英和曹参一起攻打魏国,曹参和灌英也是刘邦帐下的名将,都是后来诸侯排名前十的人,曹参第二灌英第九,而他们俩由连项王都不怕的韩信带领,汉军的战斗力自然是超强。>> 而魏国,从陈王大泽乡起义开始就一直是没有道德操守的墙头草,魏王咎和周市时期就很无良,现在的魏王豹同样也反复在刘邦和项王之间折腾,战力不是一般的差。>> 刘邦还是先礼后兵,先派郦食其去说服魏豹,没有成功后才正式出兵,顺便还打探到了魏国主要将领的信息。刘邦问郦食其:“魏国大将军是谁?”郦食其回答:“柏直。”刘邦说:“柏直乳臭未干,打不过韩信。他们的骑兵统帅是谁?”郦食其说:“冯敬。”刘邦说:“他是将军冯无择的儿子,也打不过灌英。他们步军将领是谁?”郦食其说:“项它。”刘邦大笑:“他也不是曹参的对手。这下我放心了,此战必胜。”>> 刘邦问完之后,韩信也专门跑过来问郦食其:“魏国没有用周叔为大将军吗?”郦食其说:“没有,大将军是柏直。”韩信说:“那不过是个竖子,不足为虑。”>> 《孙子兵法》里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这段对话我们看出刘邦和韩信对于整个战局的把握,各种无名将军的情况他们都知道,实在是厉害。郦食其提的这几个魏国将领名气都不大,也没什么历史记载,只有项它之前我们提过,反秦的时候,他是项梁派去救魏国魏咎和周市的楚军将领,结果被章邯杀的大败,魏咎周市还有齐国的田儋都死了,就他活下来后来又成了魏国的将军,准备经历人生的第二次大败。>> 魏国驻兵在蒲坂防守临晋,于是韩信将计就计假装要准备船只从临晋渡河,暗地里却偷偷的从夏阳渡河,偷袭魏国的首都安邑。魏豹大惊,马上令大军回救,被韩信早就准备好的伏兵逮个正着,魏军全军覆没。>> 韩信攻取魏国之后,向刘邦请示,希望能够再给他三万兵马,让他一举攻下陈馀的赵国、代国和北方的燕国,然后东进攻击齐国抄项王的后路。>> 韩信的谋划如果成功,那就是一个横扫整个中国北方的壮举,此时已经深知韩信本事的刘邦没有担心这种做法太冒险实现不了,马上派张耳带了三万人支援韩信。>> 韩信不负所托,他知道陈馀现在在赵国,代国比较空虚,就先攻取代国,瞬间又灭了一个国家。灭了代国之后,韩信军力再度大增,人数已经相当多了,知道刘邦在荥阳和项王主力交火非常不容易,就又挑选了一些精兵派回荥阳帮助刘邦。>> 刘邦和韩信之间这一手互相调动玩的漂亮,你给我三万,我还你更多,玩着玩着进入了良性循环,在刘邦的不断资助下韩信已经走上了正规,迅速扩大军力后又反馈刘邦,这样双方的实力都得到了提高。>> 连破魏、代以后,韩信下一个目标准备硬碰硬,直接找陈馀的赵国开火。赵国可不是那么好欺负的,算是诸侯里头比较有战斗力的一个,历史也很悠久,最早建立于陈王大泽乡部队中的武臣,后来经过李良叛乱重新由张耳和陈馀掌控,抗住了章邯和王离几十万大军的围攻,防守能力尤其强,主帅陈馀也是我们经常提及的人。>> 韩信给刘邦分完兵之后,人并不多,大概不足十万,而赵王赵歇和陈馀已经在井陉口集结了二十万大军,依靠险要等待他的到来。>> 井陉作为“太行八陉”之一,我们在前面介绍过,都是中国北方的军事要地,当年李良就是在这里被秦兵堵住过不去,最后才酿成了反攻邯郸的闹剧。陈馀据险而守,兵力充足,根本没把韩信放在眼里。虽然韩信出山以来屡获大捷,但还是没有引起陈馀这个久经沙场的老将的警惕。>> 陈馀手下的李左车对他说:“韩信张耳千里行军,锋锐不可挡。井陉这条路战车不能并行,队伍必定拉开几百里,以此形势,他们的粮草一定在后面。如果您能给我拨三万人抄小路去偷袭他们的粮草辎重,而您则坚守不战。这样他们向前无仗可打,向后没有退路,野外又没什么粮食可以抢,不出十天必定大败。”>> 别看陈馀一直在赵国和张耳玩权谋诈变,其实骨子里却有一点儿迂腐,坚持认为自己是义兵,不想用这些计谋,就说:“韩信兵力单薄,而且还疲惫不堪,对这样的部队还避而不击,其他诸侯肯定会认为我胆怯而来攻打我。”>> 一条大好的计策被陈馀弃之不用,其实以韩信打仗的天赋他也想到了这种情况,所以没有敢随便的深入井陉,而是派间谍先反复去打探,直到确定了陈馀没有用李左车这条计策之后才放心的进军。>> 韩信大军到了井陉扣还有三十里的地方停下来,挑选两千骑兵,每人手拿一面红旗,在山上的小道隐蔽起来,观察赵军的动向,并告诉他们:“交战时赵军看到我军退逃,一定会来追击,到时候你们趁机迅速冲入赵军的营地,拔掉赵军的旗帜,插上我们汉军的红旗。”韩信还很自信的让副将发了一些食物给将士,说:“今天打败了赵军我们再吃午饭!”>> 赵军二十万声势浩大又据险而守,所以诸将都不太相信韩信的话。>> 韩信派一万人打先锋,专门背着河水安营扎寨。>> 背水扎营是兵法中的大忌,因为受到攻击的时候无法退却,很容就大乱而局面无法控制,所以赵军看到韩信背水扎营都笑他不会打仗。>> 可是,结果大家都是知道的,这个经典的战争还诞生了一个常用的成语“”。韩信先和赵军开战,然后假装打不过开始撤退,可是后面没有退路,只得退一半到河里。赵军一看韩信都退到了水里,以为自己就要赢了,就冲出营寨追击,结果这时候韩信的二千骑兵冲入赵军的营扎遍插汉军旗帜,韩信的主力军也开始反击。>> 韩信军队一看对方营寨已经被端而后方是河没有退路,各个奋勇争先,以一敌十,而赵军不但被韩信军队的气势所吓,回头一看自己的老家还没了,顿时大乱,开始四处逃跑。>> 其实韩信也没有真的那么容易端了赵军的营寨,只不过是用插旗子的方法迷惑所有人而已。但是打仗的时候因为人太多了,几十万人在一起,部分都是没有自己意识的,周围人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很容易被糊弄。>> 后来五胡乱华时期,着名的以少胜多的大战淝水之战其实也是如此,前秦几十万大军稍微退了一下,然后几个晋军俘虏大喊“秦王死了”,整个部队马上就乱,开始四处逃跑,被几万人追的大败,没有几个人能够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十万人行军,如果前一万人疯狂的往回跑说打败了,后面的九万人能不跑吗?哪怕是对方只有一千人,照样得败。>> 除非这时候有个对军队控制力极强,极有威严的统帅能够控制局面,否则人再多都是白搭。有时候名将和嫡系部队战斗力强,就是因为这点,兵士们都相信统帅,可以在不利的情况下稳住,不造成全军大乱。没有经过长时间训练,迅速凑出来的部队最容易这样被人打败,赤壁之战时东拼西凑的百万大军,迅速扩张的前秦苻坚的部队,包括刘邦在彭城的六十万军队,都是这样被人以少胜多的。>> 陈馀的部队更是如此,大家记得陈馀一年前还是只带了几百个人在黄河边打猎吧?他用一年的时间通过和田荣借兵还有迅速征兵凑了这二十万人,战斗力和凝聚力肯定不行。>> 项王的项家军为什么厉害?除了他本人绝对的威望和本领以外,和兵士们已经跟他们项家很久了也有关系,经历过钜鹿等几次大战的考验,兵将齐心,战力自是不凡。>> 韩信活捉赵歇,手刃陈馀,又平定了整个赵国,威震天下。这一招置之死地而后生告诉了后世的所有将军,兵法要灵活应用,根据时势来调整,不能死读兵书,不是说兵法上不让背水一战就真的不能背水一战的。韩信之所以是千古流芳的名将,就在于他虽然作战经验不多,但天赋异禀,仿佛天生就会灵活应用兵法,这些东西是长平的赵括还有街亭的马谡那些书呆子几辈子都学不来的。>> 消灭赵国以后,韩信第一件事就是悬赏千金征求活捉李左车,他是个爱才之人,知道李左车可以做一个非常好的谋士,打算把他收归帐下。功夫不负有心人,真的有人抓到了李左车,韩信没有摆架子,反而是像对待老师一样对待李左车,向他请教未来的计划。>> 人都是有良心的,陈馀不听李左车的计谋,而韩信却这样对他,李左车感动的一塌糊涂,就给韩信出谋划策:“大将军您渡过西河,俘虏魏王,东下井陉,用了不到一个早晨的时间就击垮赵国二十万大军,杀了成安君陈馀,已经威震天下。可是,现在士兵们连续征战都累了,如果让他们疲惫的再去攻打城池,只怕连燕国这样的弱国都打不下,更别说齐国了。如果我们和燕、齐两个国家对峙起来的话,那么汉王和项王那边胜负也未可知,天下的形势就会愈加混乱。”>> 韩信觉得李左车说的对,就问现在该怎么办。>> 李左车说:“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按兵不动,安抚百姓的同时犒劳将士,同时派一个能言善辩的说客去燕国,劝降他们。等燕国降服之后我们大概也修养好了,到时候就可以向东威胁到齐国,如此天下的大势就差不多定了。”>> 于是韩信派了使者去找燕王臧荼,臧荼虽然之前吞并了旧主辽东王韩广,但毕竟国力弱小,面对一早上击败了赵国二十万大军的韩信他也非常畏惧,马上归降,也是后来汉初“八大异姓王”之一。>> 燕国归降之后韩信又请刘邦立张耳为赵王,而自己则开始休养大军,准备找机会攻打齐国。这时候刘邦前线吃紧,也赞成韩信休养的计策,封张耳为赵王的同时,不断的让韩信派军队来补充,对抗项王。>> 韩信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先后消灭了魏、代、赵、燕四个国家,基本上打下了整个北方,给在正面战场吃尽苦头、屡战屡败的刘邦极大的信心。>> 第九节 >> 韩信在北方的顺风顺水不足以让刘邦在正面战场上顺利,在与项王的直接对抗中,他屡战屡败。可是,对刘邦来说,在荥阳成皋和项王拖着就行了,不用急着取胜,不要大败就好,反正大后期韩信已经壮大起来,相信还会越来越威胁到项王,转机迟早要到来。>> 事实上,后续的发展告诉我们,即使刘邦在正面战场大败了,他也还是始终处于全局的优势。>> 刘邦真的在随后的战斗中全军覆没了一回,几乎是一点儿部队都不剩了,又是滕公夏侯婴驾着车带着刘邦一辆独车跑了出来。>> 这个时候在北线的赵国,韩信和张耳手下还有很多部队,精明的刘邦并没有直接去找韩信,他是有自己的考虑的。>> 虽然说韩信是自己的手下,但毕竟现在自己一点儿部队都没了,兵都在韩信手上。韩信如果翻脸,真的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所以刘邦趁着他战败的消息还没有传到韩信耳中,驾着车谎称是汉军主力部队派来的使者,直接进入了赵国军队的中间。>> 此时韩信和张耳还在睡觉没有起床,刘邦直接闯入卧室之内夺走了兵符,开始用指挥旗召集众将。等到韩信张耳起来发现刘邦来了,刘邦早已控制好局面,分配好军队,根本没有给韩信张耳二人一点儿犹豫思考的机会。>> 在得到了赵国军队之后,刘邦重新掌控了局势,继续和项王拉锯,轻易的就挽回了之前的败局。>> 这个时候不同的人给刘邦提出了两条不同的策略:>> 一、学陈王立六国的后人为王,一起对抗项王。>> 二、将项刘两家的僵持线从荥阳成皋一带西撤到河洛地区。>> 刘邦作为一代开国之君,确实展现出了他独到的洞察世事的眼光,在听取了多方意见之后,正确判断出这两个计策都不能采纳。>> 先说第一个,明显这是个非常糟糕的主意。陈王当时大泽乡首事,是以一人之力对抗强大的秦。他既然是白手起家,本来就没有什么,张耳陈馀劝他立所谓的立六国后人,无非就是空给一个名号,至于地盘什么的,你们自己去拿,这是拿别人的东西来做自己人情的大便宜。>> 而刘邦呢,他手上的地盘都是实实在在自己的地盘,如果拿这些地盘来立六国的后人,岂不是用自己的肉来养肥未来的敌人吗,即使这些人能够帮刘邦打败项王,那打败项王之后只怕刘邦面对的敌人会更多。>> 再说第二个,也是一个非常差的建议。古时候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而在荥阳成皋之间有当时中原地区最大的粮仓敖仓。这个仓库在历史上可谓是兵家必争之地,在五十多年后的“七国之乱”中,这里也一直是双方焦灼的焦点,甚至是在一千年后的隋唐时期,瓦岗寨在李密执政之初,也正是因为打下了这座粮仓而声名大振,开始了称霸之路。>> 所以说,放弃荥阳成皋一线退到河、洛地区其实就是将这么一个巨大的军事资源拱手赠与项王。另外,荥阳成皋一带地处太行山脉,也是地形险要之处,飞狐口白马津(还记得斩颜良诛文丑吗)都是古来用兵之所,弃之可惜。>> 正面的刘邦被项王打败了一次又一次,可在其他方面局势却越来越向他倾斜,除了北面的韩信顺风顺水以外,他的说客随何在南面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成功劝降项王的一个得力干将,九江王英布。>> 随何一开始去见九江王英布的时候,连过三天都没有见到英布,随何就让随从把他的话传达给英布:“九江王之所以不见我,是因为他觉得楚国强大而汉国弱小,这正是我这次来的原因。让我见九江王,说的对也就罢了,倘若说不对的话,就把我们二十几个人全都杀了,这足够表明九江王背叛汉王而与楚国相好了。”>> 于是英布见了随何,随何问英布:“汉王让我见您,是因为我们私下里有些疑惑,不知大王和楚王是什么关系?”英布说:“我是以臣子的身份侍奉楚王。”>> 随何说:“您与楚王同是诸侯,地位相等,您却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肯定是认为楚国强大,可以做九江国的靠山。但项王攻打齐国的时候,您本应该亲自带兵全力去帮助,您却只派四千人去,做臣子的该这样吗?彭城大战,您的一万多军队都没有过河帮项王,只是远远的观望,做臣子应该这样吗?您这是借依附楚国之名而实际上想独立!”>> 随何句句都说到了关键,他又说:“但是您现在还不敢公开背叛楚国,是因为您觉得汉国弱小。但是,楚国军队虽然强大,却背负了不义的恶名,汉王是以正义之师联合诸侯一起对付他。如今楚军陷在荥阳成皋之间,千里运粮,可以说进不能攻取,退又无法脱身,自己都难保了!如果楚军战胜了汉军,那么诸侯人人自危会互相救援;但如果汉军战胜了楚军,天下诸侯都会对他群起而攻之的!所以说,楚国的形势如今并不如汉国,您委身于即将灭亡的楚国,而不选择万无一失的汉国,是否不太妥当?”>> 随何见英布有些动摇,就提出最后的办法:“我并不认为九江国的兵力可以战胜楚国,但大王只要反叛能够拖住楚军几个月,汉王夺取天下就万无一失了,到时候汉王肯定会封您一块土地,而九江国也必定还是您的。”>> 恰好这个时候楚国的使者也到了九江,传项王的命令让英布尽快发兵,随何一看英布还在犹豫,就直接冲了过去对楚国的使者说:“九江王已经归汉,楚国凭什么来调他的军队?”楚国使者一听,大惊之下马上逃跑,随何又对英布说:“现在事情已经泄露,如果这个使者回到项王那儿,项王肯定会发兵攻打您,不如我们现在就追杀这个使者,快点儿寻求到汉王的帮助。”英布一看木已成舟,只能杀了楚国使者,和随何一起投降刘邦。>> 就这样随何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生生说服了英布反叛,当然,英布的反叛绝对不是随何一人之力,天下大势以及项王自己对于部下的多疑也是重要原因。>> 英布归降刘邦的消息马上被项王知道,项王派龙且攻打九江,把英布打的大败。英布落魄的去见刘邦,当时刘邦正在洗脚,一边洗脚一边接见他,他感到非常的屈辱。>> 英布很后悔,因为项王对战将从来都非常尊重,不像刘邦这样无礼。但是之后英布又发现他的饮食起居的安排全部都和刘邦本人一样的规格,马上变得大喜过望,充分体现了小人见利忘义的本质。>> 归降刘邦之后大家不能再称呼英布为九江王了,但是当时的他在刘邦这边又没有什么确切的封地,所以大家都称呼他为武王。原因很简单,黥布以前是土匪出身,当过山寨的武大王,所以也比较习惯别人这样叫他。>> 英布在九江的家人已经基本都被龙且杀光,他只带了几千嫡系部队和刘邦一起驻扎在成皋。>> 失去了英布让项王少了一条得力的臂膀,但毕竟也只是臂膀,马上项王又因为自己的多疑损失了“大脑”:楚国的第一谋臣,范增。>> 前文说过一生献过“六大奇计”,可以说都是不上台面但效果很好的,这里要提一个,就是他在项王部队散布的谣言。他针对项王身边最核心的几个人比如钟离昧、龙且、周殷等人进行反间,项王的多疑果然让他慢慢的开始疏远这些肱骨之臣。>> 除了钟离昧这些人,当然还有最关键的范增。>> 项王手下武将不少,但是真正的有智之士却是少的可怜,这与项王自己喜欢直来直往的打斗有关系,也算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如果项王身边真的一点儿有见识的人都没有,他也不可能走到今天。项王能一路称霸至今,就是因为有范增。>> 陈平专门准备了针对范增的离间计:项王的使者来汉营的时候,陈平准备了非常丰富的宴席,拿给楚国的使者看,结果他一见到楚国的使者,就假装很诧异的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没想到是项王的。”于是马上把酒菜换下去,换成了粗茶淡饭。楚国使者把这个事情报告了项王,按理说这条计策挺低级的,可项王就是低级到连这个都信,开始怀疑范增。>> 项王称范增为“亚夫”,也就是第二个爸爸,可谓是尊重之至了,但再尊重也还是架不住自己的多疑。>> 范增发现项王怀疑自己,气的直接告老回彭城,但还没到,就在路上重病发作而亡。>> 范增的死可以说是楚汉之争中真正质的转变,项王从此更加盲目的决策。虽然说可能即使范增还在,也不能挽回项王最终败亡的命运,但范增死后,项王走向绝路的速度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英雄的末路往往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失去了范增的项王,已经失去了胜利天平上最重的一块砝码。>> 范增死后,项王好像发现自己中计,气的开始猛攻荥阳,把刘邦团团围住,几乎就要活捉,幸好“诡计大师”陈平又站了出来。>> 刘邦从荥阳逃脱也是陈平“六大奇计”之一。>> 陈平让纪信假扮刘邦,然后出城投降,又找了一群女子在旁边护驾吸引项王部队的注意力,与此同时,刘邦却乔装从另一个门仓皇出逃。>> 又取得了一次正面交锋的胜利,项王却并没有趁势追击,的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说的就是此时的场景。但其实项王恐怕也有自己的苦衷,这个时候,项王背后的彭越开始捣乱了,他攻占了整个梁国的地盘,如果项王置之不理追击刘邦的话,很有可能会出现粮草问题,非常危险。>> 所以,项王选择回身赶走彭越而不去追刘邦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 上一篇:卫青简介 卫青是怎么死的?
- 下一篇:平阳公主的丈夫都有谁?她的丈夫都是什么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