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孔子对知识分子的标准很高!

孔子对知识分子的标准很高

古代的士,是四民之首,四民是“士、农、工、商。”“学以居位曰士。”“士民,是学习道艺者。”士应该是指道德修养和学识两方面都很好的人。后来,士是泛指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

孔子对知识分子(士)的标准,是高的。

《论语-子路》记载:

子贡问孔子:“什么人,才叫士?”

孔子告诉子贡:“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意思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很负责,有使命感,有耻辱感,生怕自己的人格有污点。他身负君命,维护国家利益。无论到什么地方,能很好地完成所承担的任务。这样的人绝对不会做出有辱国格和人格的事来,可以称士。

子贡说:“这个要求太高了。那么,次一等的士,应该是怎样的呢?”孔子说:“次一等的,在宗族之间,人们称赞他是孝子,在乡亲邻居中,对人很友爱。这种人,也可以称为士。”

子贡再问:“那么,再次一等的士,应该是怎样的人?”

孔子告诉他:“再次一等的士,应该是‘言必信,行必果’,说话言而有信,做出的承诺一定能兑现,做事情认真负责到底,有始有终。不过这种人,没有远大的胸襟和抱负,工作只是为了领几斗米,赚钱糊口,浅薄固执。一般常见。这种人太多了,自己做人还可以,要说处理国家大事,不一定能胜任,他们勉强可以叫士,但毕竟是胸无大志的人,不值得推崇。”(原文是:《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是小字辈的、末等的士)。”)

孔子认真学易造诣很深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接受他教育的学生,共有三千多名。

他特别喜欢钻研学问,整理古籍,而且修订了史书《春秋》。他看到周天子不受大家的尊重,礼、乐逐渐被废弃,诗书也散失了很多,就自己仔细搜集材料进行整理编撰。他对古代传诵下来的诗歌三千余篇,进行了选择、整理,精选出符合礼义的三百余首诗。这些诗都能配上音乐歌唱。从此以后礼乐流传天下,教化万民。

孔子终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进行学习、研究。进入晚年,他特别喜欢研究易经。他曾经讲:“假我数年,而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见他对学习易经的认真。

易经的内容非常深奥,很难读懂,学起来要花费很大精力,可是孔子不怕吃苦,一遍读不懂,就两遍、三遍地读,一直到把问题弄懂为止。

那时,纸张还没有出现,书籍都是用竹简或木简组成的。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册书。由于孔子频繁地展阅竹简。看的次数多了,竟然把皮条弄断了好几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韦编三绝”的由来。

孔子对易经进行了深刻研究。他将研究成果,写入十篇文章之中,流传后世。这十篇学术论文,被称作“十翼”,它们分别是:《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后来,人们把孔子所著的“十翼”,作为解释易经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