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伴随着民族仇恨的元代中秋节

  中秋之时,蒙古人常常是厉兵秣马,准备出征。那天晚上多以月为占候,“月明为利,即兴兵”,“风雨冥为不利,即不兴兵”。在这种情况下,征战在即的蒙古人很多是无暇赏月的,所以历史记载也很少。

  在八月十五前后,元朝宫廷太史院会选择吉日上奏请示举行洒马奶酒的祭祀庆典活动,因为这时元皇帝还在上都居住,但已经准备好要返回大都。在中秋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宫廷内便会经常举办宴席,尽情欢娱,推杯换盏,你敬我来我敬你。

  据说,上都北城墙的穆清阁是上都地势最高的地方,也是经常举办盛宴之地。皇帝、大臣、元宫廷中人走到阁楼边登高望远,城内外紫菊和金莲花盛开,漫天遍野的鲜花绽放,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分外高贵美丽。

  只见他们簪于帽上的紫菊和金莲花也在空中招摇着,比一比谁的鲜花开得最大,开得最艳,开得最灿烂。

  宫廷中除了宴会庆祝,民间中秋节吃“月饼”,互赠月饼自是不能少。南宋期间,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除此之外,“中秋节”在元朝时期,还有很多别样的故事。

  潮汕地区中秋之夜用意溪朥饼、芋头拜月娘,烧瓦塔,燃烟堆,这些都是这里古老的传统活动。据说这些习俗有一番不凡的来历,这要追溯到元代。那时,潮州人把元兵称作元番或胡人。传说元兵攻进潮州城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实行联户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只准养胖不准养瘦。还规定三家人晚上不得关门,任由元兵随意上哪家睡觉。百姓受尽欺凌忍无可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盘朥饼和一个蒸熟的芋头。

  原来这是起义者事先安排好的,饼底下垫着一小块四四方方的白纸,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渍出来,其实上面写了个“杀”字,暗中传递消息,约定拜完月娘请元兵吃朥饼时,一见“杀”字,男女老少一齐端起烛台、香炉、棍棒、菜刀痛杀元兵。

  结果一夜之间,十恶不赦的元兵全被斩尽杀绝。农村因为村落分散,为了便于统一行动,只好以烧瓦塔、燃烟堆为号。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头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表达对先祖的敬意和怀念。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

  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直到现在,人们在中秋节还继续拜月,吃月饼、芋头。有些农村,各家各户也还有自愿抱出稻草、劈柴堆在一起,燃烟堆和烧瓦塔的习俗。塔高1~3米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

  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颁发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为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而由来。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人们会在中秋夜挂灯向月宫求子。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2~3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