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载淳为什么没有存在感?一切皆由太后掌权

同治皇帝在位的十三年(1862-1874年),在清代历史中留下的最深的记号是“中兴”。镇压革命、遏制外来侵犯和重建内部次序,这些特征符合中兴的规范。

同治帝六岁继位,十八岁亲政。同治十二年,载淳亲政以后,其政事不甚为人道。亲政那段时间里,他曾冠冕堂皇地去过一些地方,如东陵、南苑、瀛台。他也曾在西苑的紫光阁中接见外国使节,而且还破天荒地准予免行叩拜礼,鞠躬替代。

不过,载淳的亲政是很有限的。例如,修圆明园是太后的主意,斥责恭亲王奕是因为他反对修圆明园,然而不出一月便有了皇太后懿旨,“复恭亲王世袭”。可见,皇帝亲政之时,皇太后懿旨并没有完全闲着。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十一月初,载淳病重,李鸿藻代阅章奏,奕代缮批答满文摺件。十一月初六日,“命内外奏牍呈两宫披览”,权力回到皇太后手中。因此,载淳真正掌握权力的时间,仅一年零十个月,而且还不是真正的专权!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载淳驾崩于养心殿。死因有天花、梅毒及两者兼有等说法。清代档案《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以及《翁同龢日记》的记载,则主张载淳死于天花。他死后的谥号,跟明朝最浪荡的正德帝相似,叫做毅皇帝,庙号穆宗。野史称,载淳有意立溥伦为嗣,口授遗诏,命李鸿藻记录。李鸿藻窥知慈禧之意,先驰到慈禧所。为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慈禧“碎其纸于地”,不惜从帝系上绝了载淳一脉,改立载湉为帝。

载淳的皇后得知后,“坚卧不起,出怨言”,绝食而死,以示对慈禧剥夺载淳遗志的抗议!这些问题涉及宫廷隐秘,长期以来讨论不决。然而,载淳不可能延展其遗志,则是不争的事实。人们为此把罪过推到李鸿藻的身上。濮兰德《清室外纪》记载,李鸿章曾对李鸿藻有一评价:“李鸿藻真为清朝之罪人!”回到当初十四岁的载淳在李鸿藻等的辅导下所作的那篇题为《任贤图治》的文字——“治天下之道,莫大于用人。然人不同,有君子焉,有小人焉,必辨别其贤否,而后能择贤而用之,则天下可治矣。”李鸿藻算是贤人吗?《清史稿》称李鸿藻“性至孝,为学守程朱,务实践,持躬俭约……所荐引多端士”,不失为正人君子。

然而,载淳十八岁亲政,既不能像世祖顺治帝、圣祖康熙帝那样渐收威权,却又是一味浪荡冶游,如何使人归心?既无人望,又无威权,其遗志之难以展布也自属正常。《清史稿穆宗本纪》论曰:“帝亲裁大政,不自暇逸。……藉使蕲至中寿,日新而光大之,庸讵不与前古媲隆。”以中寿六十岁的话,载淳再活四十一年,就该到了民国四年(1915年)。清王朝还有这么强的生命力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