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于谦如何解决“明英宗被俘”危机事件

朝中前期,蒙古的瓦剌部兴起,其首领也先统一了蒙古各部。瓦剌部统治着西起阿尔泰山,东到辽河,北至贝加尔湖,南抵明边的广大地区。这个野心勃勃的蒙古汗王一心想再建一个大元。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派2000人,诈称3000人到明王朝贡马,宦官王振嫌他以少冒多(因要按人头赏赐),减其马价。

也先便以此为借口,于七月十一日入寇明境,主力攻入大同。明兵战守失利,不久,塞外城堡皆失,要塞大同多次告急。消息传到京城,王振主张英宗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力言不可,但最终他们的意见未被采纳。十五日英宗下诏亲征,十六日就出发了。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仓促应战。

英宗亲征之时,于谦奉命留京以兵部左侍郎理部事。出征人马在路上,学士曹鼐与都御史等商议,要杀掉宦官王振,停止亲征,但没有成功。十九日至居庸关,兵 部尚书请回銮,王振大怒,将其罚跪,同时下令大军急进。

二十三日至宣府,诸臣又请留,王振更怒,命一批大臣跪于帐外的草中。这样,弄得人人危惧,无人敢谏。八月一日至大同,王振还想北行,前线败报传来,加上宦官郭敬以前线多次战败而谎报取胜的实情报告,王振才有了还意。三日,留下总兵官刘安镇守大同,其余的人返回。

王振的老家在山西蔚州,他原想从紫荆关经蔚州,让英宗到他老家,以示炫耀,后他又怕大军所过,骚扰乡里,更怕正值夏季,践踏了那里的田禾,遂 又命大军转而东行,这样,便又多耽误了几天时间。也先得知明帝亲征的消息,迅速率军追来。谍报报也先追兵在后,明军即派后队阻止,但屡战屡败,而王振又封锁军情,不让英宗知晓。

十四日明军至土木堡。尚未过午,离怀来只有20里,大军本可直驱入城,但王振辎重车辆未至,命停军等待。兵部尚书再请军急入关,遭王振痛骂。这时也先大 兵奔驰攻来,四面合围。此地无水泉,掘井二丈万秀猪王20131026不见水,其南15里有河,却早被也先派兵占据了。

相持一段时间后,双方经过谈判,也先答应明军可以取水。然 而,也先趁明军移动就水,大营阵脚混乱时,以万余骑兵发起冲锋。明军队伍大乱,蒙旗大喊:“解甲投刃者不杀!”明朝军士毫无斗志,纷纷解甲投降。

然而也先部队并未停手,仍然狂杀滥砍,明军死者蔽塞川野,宦官及卫士被箭射得如刺猬一般。英宗与亲军突围不成,只得下马就地被俘。这就是“土木之变”。此战,明军死伤数十万,文武公、侯、尚书、侍郎、内阁学士等以下共百余人罹难。罪魁祸首王振也在这次事变中被杀。八月二十七日,噩耗传至北京。

代理监国的郕王朱祁钰闻知,与众臣抱头痛哭。正在君臣徨无计之时,于谦大喝道:“事已至此,哭又何用?还是暂缓悲痛,献计献策,救国救君才是正理。”众人止住悲声,郕王道:“此言有理,如今大敌当前,还望大家集思广益,群计献策。”

这时,翰林院侍讲徐有贞启奏道:“臣夜观天象,荧惑星侵入北斗,我朝气数将尽,势难挽回。依臣之策,只有迁都江南,方能免此亡国之祸。”此言一出,堂上立时人心浮动,君臣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年已78岁的礼部尚书胡滢颤巍巍地说道:“成祖(永乐帝朱棣)建陵北京,意即不愿子孙南迁。先祖之言,存者敢违否?”

于谦身为兵部左侍郎,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于是厉声道:“倡议南迁者当斩首!京师乃朝廷之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殊不知宋朝南渡之祸?臣请立刻调动四方军队勤王,誓死守卫京师!”于谦的提议得到多数大臣的赞同,他当即被晋升为兵部尚书。心中无主的郕王和皇太后把守卫京师的重任全部交给了于谦。

土木之变示意图八月十九日,于谦奏请郕王,命调各地勤王军队火速入京,充任守卫。当时,通州官仓存粮数百万石,恐被敌军夺去。应天巡抚周忱建议,可令驻 京臣僚军队各自运进城内。于谦立刻奏请郕王,宣布京城文武百官,可预支本年九月至明年五月的俸粮,军士各预支半年饷,各自到通州仓领取。

他又征用顺天府大 车500辆,起运通州官粮进京,同时,号召百姓有车之家,能运粮20石纳京仓者,官府给脚银一两,特派都御史陈镒总管运粮事。此外,于谦还请命赏给新选余丁官军和旧操舍人及应募新兵每人银一两、布两匹,守城匠人、守门军火夫和皇城内外官军每人布两匹。于谦如此布置守城,人心暂时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