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臣们绕开慈禧和八国联军达成了什么协议?
但开战后,清王朝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怎么个奇怪法?北方战火纷飞,清王朝、八国联军、义和团打的热火朝天,然而南方却相安无事,洋人、清军、百姓们该干嘛还是干嘛。1900年的清王朝,全然没有新世纪新气象。内忧外患不断的情况下,自己还滋生事端。糊涂的端郡王挟持慈禧,打击汉党,与洋人宣战。这一群人各个以为是操盘政治高手,开动脑筋的勾心斗角,耍着自以为得意的谋略,照着一句老歌词说:生活就是像演戏,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戴着伪善的面具。
但是这群自作聪明的人绝对想不到,他们给全球的帝国主义列强,送了一个多大的礼包。熟悉点世界史就知道,这时西方国家第二次科技革命已经完美完成,主要的殖民主义国家,都已进化到垄断资本主义的怪兽阶段,一个个都张着血盆大口,满世界的觅食。一看大清正在全世界面前秀下限,立刻像闻到了香喷喷的肉味,组团猛扑过来。号称近代殖民史上战斗力最强的联合军团八国联军,从天津登陆准备进攻北京。
大清朝京城高层的情况,就像大宅院里一群正闹分家的不孝子,连老太太(慈禧)都给气的歇菜。可宅院门外,史上最强的猛兽群,已经猛扑过来。巨大的灾难,即将席卷京津大地。清帝国中就真的没有一人知道事情是多么的危险吗?玩火者自焚,难道这偌大的帝国就无一人灭火吗?显然不是这样。朝中汉党自是明白凶险,可汉党在端郡王的排挤下只能夹缝中求得生存,摆在他们面前的,要么举起刀来反抗慈禧,要么听慈禧的话调兵北上。然而具体分析以上这两种情况则无一可行,就这样,他们只得另寻他路,以求东南无事。
北上剿匪,清君侧?
满党在载漪的领导下无所顾忌的攻击自己的政敌和洋人势力,而汉党此时此刻却干着急没办法。这里首先要说一点,满党汉党,划分标准不完全是民族,关键还是立场。所谓汉党,不只是指汉人,而是以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实权派为首,与他们在国家政策以及个人利益上有瓜葛的集团,在中央里有荣禄和奕粒虽然这二位是根正苗红的满人,但是由于利益所在,他们也属于汉党集团。汉党在地方上还有山东巡抚袁世凯,两广总督李鸿章以及红顶商人盛宣怀等等。他们坚决反对政府支持义和团,也不断的建议慈禧太后不要姑息纵容义和团组织,靠他们根本不能够抵抗洋枪洋炮。
义和团在直隶扩展最迅速的时期,张之洞与刘坤一曾两次上书慈禧剿匪,但慈禧并没有给出其明确的回复。得不到消息的张之洞渐渐明白了老太后的心思,老太后为了自己的权利这是想和洋人比划比划。形势比人强,朝廷与洋人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但张之洞心里也明白,五年前大清与日本交战尚且一败涂地,如今对世界上最强的十余个国家宣战,这一旦战端一开,那么大清必败无疑。可是该怎么办呢?老太后铁了心了,更何况还有端王爷。听老太后的,那就是去送死,不听,那可是抗命之罪,也是要杀头的。张之洞等人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连张之洞这样的大人物都陷入两难境地,汉党中的其他人,更是集体纠结。比如后来的民国领军人物,这时的汉党中坚角色袁世凯,就任山东巡抚的时候,就为个对义和团该剿该抚的问题,照他儿女的回忆说,急的脸上都长满火疖子。幸亏当时在翰林院当庶吉士的老友,民国大才女张爱玲家的长辈亲戚张人骏,一语点醒这上火中人:朝廷可以错,你却不可以错,朝廷错了你要背黑锅,你错了你也要背黑锅。
于是本着这个原则,袁世凯顿时精神抖擞,此后快刀斩乱麻般绞杀义和团,并拼死保护山东地区太平。这俩事意义有多大?后来北上谈辛丑条约的李鸿章,犯愁怎么割地赔款时,都没忘记称道袁世凯一句慰亭有心。
类似于袁世凯这样的纠结,大多数汉党成员,当时或多或少都曾有过,但纠结过后,也都是同一个共识:生死存亡面前,顺不顺朝廷的意,已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自己不能错。
张之洞的幕僚汪康年向张之洞提出,派兵北上剿匪,杀端郡王集团。与洋人谈和,召开国会还政于光绪。汪的想法和丰满,而且也可行。但是这个建议遭到了张之洞,刘坤一的强烈反对。汪康年站在国家的角度上,这条建议自然无可非议,但是对照大清的权力根系,这事却是大错。
因为张之洞等人是慈禧太后的心腹,你北上杀端郡王,可杀完端郡王之后呢?杀慈禧吗?且不说张之洞等人的威权,正是慈禧授予的,更重要的是,大清君主专制的制度设计下,慈禧牢牢把控了帝国的发动机。一旦砍倒了慈禧,就是刨了自家的根。自家的根都没了,还政光绪,也便是镜花水月了,到头来只是一场笑话罢了。
而且更可以想象的严重后果是,一旦慈禧被杀掉,这将是一个恐怖的连锁反应,早已蓄满火药桶的大清,势必上演连环炸。外加八国联军正气势汹汹的扑来,俄罗斯大口的吞着东北领土,小日本也烧杀抢掠的登陆,最温柔的美国,也招摇着包藏祸心的门户开放。一旦中国因此大乱,所谓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绝对不再是梦。
因此,如果汪康年的建议付诸实施,大清必乱,中国必乱。一个混乱且有帝国主义博弈瓜分的中国,会是什么下场?想想小小的朝鲜半岛,在俩大列强对峙下都分成了俩半。中国到时会分成多少块,怕是数不过来。
所以,适当的斗争可以,但是只能在圈子里,要围绕着慈禧太后为中心进行斗争,一旦计划中有威胁到慈禧老太后的手段,那就必须换掉!无论这个计划听起来是多么的振奋人心。所以,不管汪康年怎么说,张之洞就是不听他的:不能忘记自己的主子是谁嘛!
在这个时候,有人坐不住了,那就是红顶商人盛宣怀。此时的盛宣怀在清廷任太常寺少卿,和张之洞,刘坤一等人比起来,他就是个芝麻官,按理说怎么也轮不到他坐不住啊。可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作为曾经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心腹,盛宣怀掌管着北洋产业,诸如电报,铁路,矿产等。而义和团的出现把这位红顶商人的来钱路给堵死了。作为愚昧无知到极点的义和团民,挑铁道,拔电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凡是和现代化沾边的,统统毁灭!这使得盛宣怀极度的焦虑,他希望朝廷别太纵容义和团,赶紧和洋人和谈,谈成之后好剿匪啊!
于是,他给刘坤一等人发电报,希望刘坤一等人能够给慈禧太后上折子,让李鸿章重掌北洋以达到和洋人议和的目的。但刘坤一也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端郡王在北京城里一手遮天,现在写折子让李鸿章回京,我再得罪了端郡王,那日子就不好过了。
盛宣怀见刘坤一不管,就给荣禄上书,表示现在的时局非李鸿章不能维持。荣禄转奏慈禧,此时的慈禧在关于义和团的剿抚问题上左右不定。慈禧听荣禄的建议,感觉有道理,便开始下诏令李鸿章进京。可李鸿章这个时候却不敢进京,义和团指名道姓的要杀李鸿章,李鸿章也是心有余悸,所以他迟迟不动身北上。刘坤一有自己的打算,李鸿章也不北上。这使得盛宣怀不得不再寻他法。
但就在盛宣怀为了自己的生意而抓耳挠腮时,慈禧太后在端郡王等人的鼓动下决定对洋人宣战。这无疑对盛宣怀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这生意真是做到头了,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盛宣怀逐渐理清思路,又一次计上心头。
既然战争不可避免,那就给战争划定区域吧。盛宣怀做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那便是让战火只在直隶、山东等北方地区燃烧,而南方则罢兵休战。盛宣怀的主意是由刘坤一,张之洞与洋人签订一份协约,如果未来北方清朝与洋人开战,那么洋人军队不必进入刘张二人所管辖的地方,而刘张二人则保证洋人以及他们产业的安全,这就是东南互保的雏形。张之洞和刘坤一觉得可行。于是一面迷惑朝廷表示支持朝廷的决议,一面开始准备与洋人谈判了。
英国人觉得可行,可以这么做
这个建议提出来之后,英国人觉得可行。
他们表示:为了和平,可以这么做。其实,这哪是和平,而是英国人有自己的打算。湖广,两江本是英国的势力范围,如果战端一开,八国联军打过江南,那么势必会引起势力的重新分配,这将使英国的利益受到严重的打击,所以他们表示赞同。
美国和日本,本来在江南就有势力,维持这个局面就可以,没必要重新划分势力,所以美日基本上支持英国,法国的势力在西南,他们也不希望在东南地区爆发战争,所以也支持英国人。
但,俄国人却反对。俄国人很早就想染指东南了,如今天大的机会摆在这,你们签几个条约就不打了?那不行,坚决不行。但俄国人却找不到任何人理由反驳。所以他们暗中让怂恿德国人来反对英国人。德国人的确想反对英国人,但是德国人也有自己的算盘:希望让瓦德西出任八国联军的统帅,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得到英国人的支持。
所以,英德暗通曲款,德国人也就不再反对互保了。俄国人的算盘打空了。但这个互保之所能成型,其根本原因则是一旦与清朝开战,没必要对东南地区进行防范,可以一心一意与北方的义和团、清军交战了,在这一点上,洋人的算盘还是更精到一些。
东南各地区达成互保协议
张之洞,刘坤一很快和洋人签订了条约,于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就来了。山东巡抚袁世凯单独与洋人接触,也进入了互保范围,在上海的浙江商人很多,所以,在商人们的强烈要求下,浙江巡抚也加入了互保阵营。就这样,福建在浙江之后也不好不表态。但闽浙总督许应Y却不是汉党,担心和张之洞他们走得太近会倒霉。所以,他仿照互保的章程,与洋人另签了一份协定。
福建之后就轮到了两广了。两广是李鸿章的地盘,他和洋人的关系还用说吗?有必要签条约吗?所以,李鸿章没和洋人签条约,但是两广的洋人却得到了李鸿章的保护。很快,互保便遍及东南,史称东南互保。
但既然互保,双方都有保护的责任吧。东南方面的封疆大吏们的确履行了条约中的义务,即便有农民闹事也很快解决,坚决不让洋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但是洋人对于互保就不那么积极了,甚至有时候会寻衅滋事。英国人竟然派了几千印度兵进入上海打砸抢烧。列强一看,英国大哥带头了,也纷纷派兵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进行搜刮。所以,东南互保虽然避免了战火,但由于洋人没有实实在在的遵守条约,也使得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
但是其中的积极意义,却也同样不容抹杀,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东南半壁,未曾陷入庚子国难惨烈的战火,也就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帝国洋务运动的成果和元气。对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来说,这无异于是一次保存火种的艰难博弈。诚如李鸿章对此的叹息:救我中华一命。
东南互保,慈禧只能纠结的看着
再来说说老佛爷吧。当老佛爷知道了东南互保的条约之后,先是苦笑,再者便表态他们做的对。这个表态是很值得玩味的,一则张之洞他们做的的确没错,因为慈禧也不想和洋人开战,他们这么做反倒让老佛爷省心了。二则也显示出了慈禧老太后的无奈,满清入关以来,汉人终于敢撇开满人来自己做事了。中央集权也算是集到头了,木已成舟,慈禧太后只能说他们做得对。更何况,在日后的谈判中,还要靠着他们这一班人。无奈,写满了老太后的脸。
特别要提到的是: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初期,东南地方大吏在联系不到慈禧和光绪皇帝的情况下,竟然提出了一个足以震惊世人的构想:仿效美国政体,拥立李鸿章为大总统。
这个计划得到了多方的认可,英国人甚至怂恿李鸿章早作定夺。德国元帅瓦德西更是有趣,他甚至希望推翻清政府,让李鸿章做皇帝。岁月沧海桑田,世事白云苍狗。曾经的甲午罪人,如今却成了香饽饽,李鸿章心里自是别有一番滋味吧,但出于谨慎,李鸿章还是以年老为由拒绝了。再之后由于联系到了慈禧和光绪皇帝,这个计划也就不再被提起了。
时至今日,没有资料显示慈禧知道这一计划,所以慈禧没有做出任何表态。行文至此,笔者不禁想到当年宋太宗高粱河之战后,军中有人立赵德昭为皇帝的事情。后来宋太宗闻知此事,不到一年,赵德昭被逼自杀。
如今事情的双方换成了慈禧太后和李鸿章,慈禧太后敢杀李鸿章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此时的慈禧如若没有了李鸿章,后果如何自是不堪设想吧?我们再来看看此时的大清帝国,一个偌大的帝国,却只能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去与联军谈和,无奈的李鸿章也只能发出与妇女小孩共事的哀叹了。
东南互保是晚晴王朝的一件大事,一件不好下结论的大事。它的出现,为日后清王朝的分崩离析甚至为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都埋下了伏笔,同时一味的对洋人妥协也成为地方上的惯例。
但如果没有东南互保,庚子国难的损失会变得更大。说了这么多的耻辱,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晚晴时期的中国太弱了,可即便是这样,内部还是不消停,还是各有各的算盘。这样的政权,也真真是到头了。
- 上一篇:晚唐文人的特殊嗜好:在妓女大腿上作诗
- 下一篇:孝庄文皇后死后为何被葬在孝陵围墙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