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清朝大将胜保帮慈禧太后上台,后来为什么却被赐死?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中晚清时期最为著名的掌权人,那么非慈禧莫属了,可是你知道吗?慈禧的上台缺少不了清朝大将胜保的帮助,可是在她掌权后却赐死了他,那么这是为何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据史料记载,胜保字克斋,苏完瓜尔佳氏,是满洲镶白旗人。别看胜保后来成了武将,其实他是举人出身,还考取成为顺天府教授,文章写得非常漂亮,“屡上疏言事,甚著风采”。胜保历任光禄寺卿、内阁学士,后因上书言事,得罪了咸丰帝,一度被降为四品京堂。

金田起义爆发后,太平军一路北上,攻打武昌等地。胜保因上书陈述办贼方略,被发往军前效力,自此算是投笔从戎。胜保“疏陈军事称旨,命以内阁学士会办军务”,后在镇海寺之战中,立下战功,被赐予花翎。之后,胜保奉命率军阻截太平军北伐,屡次立功,“加都统衔,赐黄马褂,予霍銮巴图鲁名号”。

后来,咸丰帝干脆让胜保担任钦差大臣,率领诸军阻截太平军,他先击杀吉文元,又会和僧格林沁将林凤祥李开芳所部歼灭。期间,胜保因作战不利,一度被“褫职逮京治罪,遣戍新疆”。咸丰七年,捻军的势力非常猖獗,胜保奉命剿捻,“连破之方家集、乌龙集、柳沟集,克三河尖老巢,又克河关,复霍丘,大捷于正阳关”。

咸丰帝非常高兴,“授胜保镶黄旗蒙古都统,命为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在安庆之战中,英王陈玉成战败,被苗沛霖诱捕,献给了胜保。咸丰十年,英法联军进犯北京,胜保与僧格林沁在八里桥与之开展,结果清军惨败,交战中胜保负伤。虽然打了败仗,但胜保却掌握了京城附近的兵权。

辛酉政变中,由于胜保的支持,慈禧太后才得以顺利除掉顾命八大臣。事后,胜保被任命为镶黄旗满洲都统兼正蓝旗护军统领。此时的胜保志得意满,可是谁也想不到,他距离死亡只有两年的时间了。1862年冬天,正在督办陕西军务的胜保被逮捕,第二年七月,赐令自尽。

胜保为何会有这样的结局呢?

胜保的获罪,由来已久。胜保治军作战,心切气盛,与清廷要员,地方官吏、友军统帅关系不洽。早在1854年秋,山东巡抚张亮基、侍郎王茂荫、给事中毛鸿宾等人就曾向清廷告胜保的状,鉴于军务孔急,胜保独当一面围攻北伐军,清廷当时并未声张,胜保也被蒙在鼓里。等到在高唐久攻无成,传旨拿问后,胜保才恍然大悟。

不久,僧格林沁水淹北伐军最后一个据点山东茌平冯官屯,统帅李开芳被诱执,消除了清廷的心腹之患。咸丰帝感念胜保战功,授予他蓝翔侍卫,任伊犁领队大臣。1856年,胜保被召回内地,令往安徽军营,协勘军政官吏同捻军和太平军作战。

胜保针对捻军组织松散、安土重迁,聚散无常等特点,在豫、皖战场采取了镇压与招抚相结合的方略。1857年6月间,胜保获悉捻军主力张乐行,龚得树等部集中在豫皖交界的三河尖,便联合河南巡抚英桂率军赴淮南前线,经过一个多月的频繁战斗,攻占三河尖捻军大本营,张乐行等率众东撤正阳关。接着招降了踞守霍丘的另部捻军首领张金桂,并挺进正阳关。捻军退往六安。这时,团练头子苗沛霖崛起于淮北,不论清军还是捻军,都不准进入他的势力范围,影响了胜保对捻军的作战。胜保针对苗沛霖急于发财做官的特性,经过几番接触,封官许愿,给银400两,令他参加淮北的攻捻战争。从此,苗沛霖以胜保为靠山,胜保借苗练壮声势,互相勾结利用。

1858年,清廷因胜保“剿”捻十分卖力,授予都统,命为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又恢复了昔日威风。这一年他的得意之作是设计招降了称霸于江淮之间与太平军联合作战的捻军首领李昭寿。他在给清廷的报告中说:“李昭寿一股凶焰尚炽,查其所领二十四军,海军实有二千五百人,以二十四军计之,众以数万,贼中推为劲卒。前扰江浦即其余党。现又为发逆所逼,窜踞全(椒)滁(州),势极浩大。臣若徒以力争,恐难遽操胜算。幸经臣前次设法羁縻,故李昭寿顿格顽梗之心,现欲输诚纳款,查其禀中所称先献滁州,后图他策,若能尽如所言,则其党羽数万,不为我敌,转为我用,即粤逆之势愈孤,捻逆之气亦夺,淮南皖北指顾肃清,是李昭寿之向背,实为全局之转关。”胜保于8月19日亲赴清流关,与李昭寿当面密商招降的具体步骤。不久,李昭寿在天长作内应,并向胜保献出滁州,胜保留其众1.7万余人编为“豫胜营”,增加了与太平军,捻军作战的资本。胜保见招抚之策得手,下一步便用狡计离间各部捻军,于1859年掀起了招降捻首的浪潮。胜保派属员公开进入捻军控制的临淮和风阳城内,召开招降纳叛会议,结果,捻军首领张元龙,韩秀峰等相继献城投诚于胜保。接着,受太平天国册封的捻军首领薛之元,也在江浦,浦口投入了胜保的怀抱,对太平天国江北战场起了极为有害的作用。

正当胜保踌躇满志的时候,一些不满于他招抚敌酋之策的政敌,又上奏清廷对他发起攻击,清廷怕他权势过大,难以驾驭,于1860年撒去钦差大臣,从都统降为副都统,令赴河南“剿匪”。旋又因追剿不力,召还京师,改授光禄寺卿文职。这是他从军以后遭到的第二次打击。

1860年9月间,英法侵略军节节向京畿进逼,形势十分危急。清廷令胜保到前线视师。20日,战场已移至通州八里桥一线。主帅僧格林沁分兵迎击侵略军,由胜保率数千步卒在南路迎战法军第二旅。21日上午,英,法侵略军出动步骑兵五六千人,以猛烈的炮火作掩护,直扑清军八里桥大营。正在激战之时,胜保率4000步卒,从定福庄驻地赶往八里桥应援,用抬枪与侵略军展开浴血奋战,枪战两小时,胜保的面颊与左腿为侵略军炮弹片击伤,血流征袍,翻身落马,昏迷不省。部众见主将受伤,顿无斗志,纷纷后撤至八里桥。苏醒后,胜保给军机大臣的信中说:“八载戎行,屡经危险,而卒留此身报效国家。今虽身受重伤,而雄心未已。现在伤处尚不至致命,但使果能早愈,誓灭此贼。”(胜保致军机大臣函,咸丰十年八月初七,《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五册,第107—108页)可以看出,胜保无意因伤退出军务的意向。10月下旬,清廷分别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反侵略作战的战火暂告熄灭,遂令胜保收集各路散卒及来京参战的部众共得一万余人,令其督练以备调用。

1861年,胜保升任兵部侍郎,又到了直、鲁交界的“剿捻”战场,先后攻取了由捻军控制的丘县、馆陶、冠县,莘县,招降了黑旗军首领宋景诗,令其率部随胜保军中。之后,又率部督办豫,皖军务,同捻军作战。8月,咸丰帝病死于热河承德行宫,由年幼的同治帝继位,清廷中枢为争权爆发了一场激斗。

胜保观察形势,不顾清廷禁令,带兵赴热河“奔丧”,决心投靠慈禧;慈禧看中他手握重兵,也想依仗其实力发动政变。胜保上疏,强烈要求“皇太后权宜听政,而于近支亲王择贤而任。”在部分高官支持下,慈禧的政敌肃顺、载垣等被翦除,确立了慈禧、奕诉执政的新格局。

在“辛酉政变”中,胜保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又授都统,兼护军统领。可是,慈禧并没有把胜保留在中枢,仍命他赴山东、安徽、河南“剿捻”。

1862年(同治元年)胜保旧部苗沛霖首鼠两端,名为隶厉清军,又与太平军暗中来往,实欲裂地称雄,扬言只有恩师胜保前来方才萝发。此时,太平军已呈颓势,英王陈玉成部局处安徽一隅,苗沛霖为讨好清廷,以图自存,设计在寿州诱擒了陈玉成,派人送到胜保军营。胜保得陈大喜,克日亲讯,盛设军卫。陈立而不跪,大笑曰:‘尔乃我手中败将,尚腼然高坐以讯我乎?’因历举与胜交绥事。胜大惭,命囚之。”清廷令胜保不必献俘京师,乃将陈玉成杀害于河南延津。

在此期间,胜保仍力主对捻军及其他义军首领采取招抚之策,与权威日盛的曾国藩、湖广总督官文、督办安徽军务的袁甲三等坚主镇压的意见相左。曾国藩等认为招抚非善策,归附的义军首领并非真心效忠清廷,从而对胜保产生了恶感。

湘军首领胡林翼曾说过:胜保“满腔忌克,其志欲统天下之人,而实不能统一人。在皖中,每战必败,败必以捷闻。其人本不知兵,尤不晓事,自降于贼而美其名曰贼降。盖其一生本领,以熊文灿为祖师,而昏懦刚愎又过之。”

以上评论虽不很公正,却代表了湘系的看法。胜保感到多方掣肘,向清军诉述身为“客军”的苦境。清廷“褒其才略,戒其骄愎”,对他已不很信任了。

不久,清廷令胜保入陕,督办陕西军务,镇压回民起义。途中黑旗军首领宋景诗率部反戈,与清军相抗。胜保感到兵力不敷,奏请调苗沛霖率军来陕,清廷害怕纵虎出柙,严斥胜保失当,并派兵在途中拦截。

从此,胜保噩运临头,从中枢到地方,许多军政大吏纷纷上奏,揭发胜保“骄纵贪淫,冒饷纳贿,拥兵纵寇,欺罔贻误”等罪状。清廷乘机传旨宣布胜保罪状,削职押解京师,关押抄家,听候审讯。胜保二度拿问,又惶恐又愤懑,在会讯中,他只承认“携妾随营”小事一桩,否认军政大吏弹劾他的各条“罪状”,声称是有意“诬告”,呈诉清廷治诬告者之罪。

胜保的事情越闹越僵,清廷深感胜保桀骜难驭,已失去了辛酉政变时的作用,遂下决心将他处死。由胜保招降的捻首李昭寿,已官至提督高位,闻讯上奏,愿削官替他赎罪。朝廷中也有人上疏说“胜保有克敌御侮之功,无失地丧师之罪”,要求从轻处理。

清廷对此一概不准,在慈禧裁定下,还是把他处死了,假惺惺地说,为了感念其前功,从宽赐“自尽”云云。胜保这位农民起义军的死敌,驰骋疆场、效忠皇室十余年,最后在统治阶级的倾轧中成了牺牲品。

1863年8月31日,胜保以一条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一刻,他有没有想到,当年年羹尧大将军也是死于一条白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