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八路军129师的核心根据地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以太行山为依托,西起同蒲铁路,东至平汉铁路,北接正太铁路,南临黄河北岸,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边界地区领导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它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所在地,是华北战略要地之一。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在山西和顺县石拐镇召开干部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关于创建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布置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的任务。会后,在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张浩领导下,除以主力阻击沿正太路西进之敌外,师参谋长倪志亮、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等率领工作团和部分武装,到沁县、长治、晋城、武乡、襄垣、平顺、沁源、安泽、屯留等地,在中共地方组织及山西牺盟会、决死队的配合下,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开展改造旧政权、减租减息等工作,很快在晋东南和冀西地区建立了抗日武装和抗日民主政权。

1938年1月,邓小平接任第一二九师政治委员。2月初,第一二九师在辽县召开会议,就进一步实行战略展开、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等工作进行部署。随后,晋冀豫边区的抗日游击战全面展开。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对日军构成重大威胁。日军为维护后方交通,巩固占领区,调集大批军队围攻根据地。1937年12月,第一二九师在寿阳、昔阳地区打退日伪军六路围攻。1938年3月,一二九师在徐向前领导下,取得神头岭和响堂铺伏击战的重大胜利,共歼敌1500余人。4月初,八路军和山西新军密切配合,粉碎了日军调集3万余人向晋东南根据地的九路围攻,歼敌4000余人,收复县城18座,将日伪军逐出晋东南,使晋冀豫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1938年4月,晋冀豫军区成立,倪志亮任司令员,黄镇任政治委员。同月下旬,第一二九师派部队进入冀南等平原地区。8月,冀南区行政主任公署成立,杨秀峰任主任。至此,冀南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

1939年1月,日、伪军3万余人对冀南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八路军依靠广大群众在广阔的平原上展开游击战争。至3月,八路军共进行较大战斗100余次,毙伤日、伪军3000余人。同年底,第一二九师发起邯(郸)长(治)战役,毙敌700余人,收复黎城、涉县,打破敌人的分割企图,使太南、太北两区连成一片。

1940年4月,第一二九师进行整编,撤销晋冀豫军区,成立太行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政委王新亭)。8月,晋冀豫边区最高政权机关——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成立,杨秀峰任主任。办事处发布施政纲领,开展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至此,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发展到北接晋察冀边区,东北至津浦路,西到同蒲路,南至黄河的广大地区。

1941年7月,包括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边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杨秀峰任主席,副主席为薄一波、戎伍胜。参议会议议长为申伯纯。1942年9月,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成立,邓小平任书记,领导整个根据地党的工作。

1944年,晋冀鲁豫根据地军民发起攻势作战,共毙伤日、伪军3.8万余人,俘敌3.49万余人,争取敌军反正、投诚3200人,收复县城11座,解放人口500多万,收复失地6万多平方公里,改变了根据地被分割的局面。

1945年8月13日,晋冀鲁豫地区部队开始对日、伪军全面反攻。为了加强晋冀鲁豫地区的统一领导,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邓小平任书记,薄一波任副书记。同时,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辖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行政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成为晋冀鲁豫解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