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美国大兵眼中的'彩色抗战':记录他们的抗战经历

1943年,18岁的大学一年级学生艾伦·拉森应征加入美国陆军航空队,被分配到空军照相侦察中队,很快他随所在部队辗转万里来到中国云南,被幸运地分到了陈纳德将军的麾下,担任部队航拍地图绘制员,参与制作地图和海图的工作。其间艾伦和他的战友们拍摄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彩色照片。<br/> 1941年12月20日,9时30分。<br/> 日军82中队十架九九式轰炸机排成V字形,经由越南进入中国领空。此时,昆明基地的AVG部队第一大队、第二大队全体飞行员背着降落伞匆匆奔向各自的战斗机。第二大队的8架寇蒂斯P-40C战斗机率先做好了准备,只有飞行员爱德华·莱克塔在爬上主翼时不小心碰掉了引擎罩,他赶忙招呼地勤人员前来修理。<br/> 一颗黄色信号弹后,第二大队8架寇蒂斯P-40C战斗机陆续起飞,消失在东南方向,正面迎接敌机来袭。因碰掉引擎罩而憋了一肚子火的莱克塔发现敌机后,第一个冲到日军轰炸机编队的左边。他将飞机拉到高空,然后瞄准下面一架轰炸机冲下去,瞄准镜里的敌机越来越大,他狠狠扣动了扳机。<br/> 下面的九九式轰炸机突然急剧地烧起来,机尾拖出一道长长的黑烟,整架飞机摇摇晃晃几秒后一头栽了下去—就这样,中国云南大地上迎来了第一架被击落的日军飞机。<br/> 爱德华·莱克塔是美国志愿队的飞行员,一支在陈纳德指挥下以“飞虎队”著称的空军小分队,1941年下半年在缅甸投入战斗。珍珠港事件后,陈纳德重被征调进美国军队,而他的“飞虎队”改编为中国航空特遣队(后来的第14航空队)。<br/> <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3E/9B/3E9B71D9F9D3D1F20EBC12FF9F0E9234.jpg"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alt="美国大兵眼中的“彩色抗战”:记录他们的抗战经历"/><br/><br/> 中国的空中抗战<br/> 除却大部分的日常生活,艾伦也将镜头对准了国民党士兵。与书中大量美国士兵青春、顽皮的影像不同,中国士兵黑瘦、老态。<br/> 这些名义上的战友,在艾伦的镜头里是空军基地美军生活和工作的宿舍入口的站岗者、是修筑昆明机场跑道挑泥土的劳动者、是飞机旁合影的害羞的无名氏。“艾伦与中国的士兵并没有深入的接触,只有一个总体较好的印象。”含糊的“较好”印象,是多年后艾伦描述给严湛的全部词汇。<br/> 作为被蒋介石寄予厚望的西方民主国家,美国对中国抗战援助的反应是迟钝而暧昧的。倒是苏维埃俄国成了第一个异常慷慨的朋友。1937-1939年间,苏联供应总数大约为1000架飞机,2000名“志愿”飞行员,500名军事顾问以及大量大炮、军需品和石油。<br/>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中国战争的关注明显增长。但是,成为盟友的两国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烦恼。关系紧张的一个基本原因,是美国从未提供中国人认为应该向他们提供的大量军事支持和物资援助。1942年前期,日本人切断滇缅公路后,通往中国的主要补给是从印度出发,飞越喜马拉雅山麓起伏的丘陵,到达云南昆明的危险的航程。越过这条有名的“驼峰”的美国补给物资,仅仅是杯水车薪。<br/> “这支军队(中国空军)总的来说处在令人绝望的状态,营养不良,不发薪饷,未经训练,照管不周,而且贪污腐败。”1942年后,蒋介石的盟军联合参谋部参谋长约瑟夫·W·史迪威将军希望增进中国对抗日战争的军事贡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开始训练飞越驼峰到达印度的中国军队,并建议国民党军队应从根本上加以改编。他断言根本的问题不是缺乏装备,而是有用的装备未被有效地使用。他建议清洗不称职的指挥官,并由美国来训练和装备首批30个师,最后达到100个师的精锐部队。<br/> 然而,史迪威名义上的部下陈纳德将军,与蒋介石的意趣比较投合。当与蒋介石商谈时,陈纳德对空军打击力量保有近乎宗教般的信念。他于1942年10月声称,他以105架战斗机、30架中型的和12架重型的轰炸机,就能“使日本垮台……很可能在6个月之内,顶多一年之内”。这个异想天开的计划对蒋介石是有魅力的,因为它将使中国成为主战场—从而使国民政府有资格要求更大份额的物资援助。那么,史迪威所要求的军队改革和积极参加地面战争就不必要了。<br/> 将骁勇善战的“飞虎队”带到中国的陈纳德最终带着失望和愤怒离开—他在战争结束前不久,被调离中国战场。与他相异的是,普通士兵如艾伦,对彼时的中美政治知之甚少,“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是他登上甲板时的所思所想。<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