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国军不抗日:38年王铭章浴血滕县殉国真相
王铭章将军,系国民党第四十一军代军长兼第一二二师师长,抗日战争中指挥了著名的滕县阻击战。在长达4昼夜的时间里,他以窳劣装备和少量兵力,英勇抗击拥有机械化装备和数倍于己的日本侵略军,阻滞了日军南下攻占徐州的军事计划,为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会战的胜利赢得了时间。在滕县阻击战中,王铭章将军身先士卒,与日寇浴血奋战,最后壮烈殉国,实践了他“城存则存、城亡则亡”的誓言,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赢得了举国人民的崇敬和后人的爱戴。<br/>王铭章,字之钟,1893年生于四川新都县。1909年小学毕业,考入四川陆军小学第五期。1912年,入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1914年毕业后,在川军第二师任排长。1916年,第二师响应护国运动,王铭章随军参加讨伐袁世凯的战争,因战功升任连长,后升任营长。1920年,川军整编,王铭章升任第七师团长。此后,他以指挥有方、英勇善战而闻名川军。1924年,王铭章升任川军第三师第二十五旅旅长。1925年,驻防德阳,晋升师长,隶属川西北屯殖军管辖。1926年,川西北屯殖军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王铭章改任第二十九军第四师师长。1935年,蒋介石把第二十九军改编为第四十一军,副军长孙震升任军长。<br/>王铭章改任第四十一军第一二二师师长,授陆军少将,辖第三六四、三六六两个旅共4个团。1936年,晋升为陆军中将。<br/>王铭章将军多年来数次卷入四川军阀的混战,互相残杀的内战常使他感到痛苦和矛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促进了全国民众救亡运动的高涨,王铭章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西安事变后,王铭章对中共“停止内战,枪口一致对外”的抗日救国主张,衷心拥护。1937年5月他在给表弟的回信中表明了自己为国杀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心迹。信中写到:“接来书,欣悉吾弟有志深造,赞佩不已,后有机当为吾弟图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内战从此结束,今后全民全军精诚团结,枪口一致对外,洗雪国耻,此诚国家民族之幸,亦吾侪戎行殷切之宿愿。此间正按中央整军方案,进行部队编练,以期达到枕戈待战,朝令夕发共赴国难。”(王道鸿、王道义:《缅怀先父王铭章将军》,《滕州文史资料》第4辑第70页)<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99/05/99059AC52771816110618856872CDD0E.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担当保卫徐州第一线的重任,力量之不足,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身为军人,卫国保民而牺牲,原为天职,只有决心牺牲一切,才能完成任务,虽不剩一兵一卒,亦无怨尤。不如此无以对国家,更不足以赎川军二十年内战的罪行。”<br/>1938年3月14日拂晓,滕县外围的战斗打响了,日军步兵、骑兵1万多人,大炮20多门,坦克20多辆,飞机二三十架,向滕县守卫军第一线阵地展开全线攻击。在王铭章的指挥下,外围的将士奋勇杀敌,使日军在两天之内没能前进一步。15日,日寇鉴于从滕县界河正面阵地进攻未能得手,改变了攻击方式,除以正面主力继续猛攻外,另以3000余人从侧面迂回包抄滕县。15日下午,日军愈来愈多,但滕县城关只有第一二二、一二四、一二七师的3个师部和第三六四旅旅部,每个师部和旅部只有1个特务(警卫)连、1个通信连和1个卫生队,此外没有任何战斗部队,城防处于十分危急状态。面对敌人的迂回包抄,王铭章想阻击却抽不出兵力,只好把在外围担任正面防御的部队撤回城内。此时,滕城已是危急万分。下午5时30分,王铭章在电话上直接向第七二七团团长张宣武下达命令:“(一)师决心固守滕县城;(二)第七二七团除在洪町、高庙的一个营仍在原地执行原任务外,另以一个营留置北沙河第二线阵地暂归第一二七师指挥,该团长即率领其余部队立即由现地出发,跑步开回滕县布置城防。”接着,王铭章又命第七二七团将北沙河上的铁路大桥予以炸毁破坏,并将第一二二师师部驻扎在了滕县西关电灯厂内。截至15日深夜,滕县城关的战斗部队,共约2500人。此外,滕县县长周同所属的武装警察和保安团有五六百人。合计城中有武装力量3000人,但真正的战斗部队不足2000人。<br/>16日黎明,日军万余人向滕县发起全面进攻。日寇的炮兵和飞机同时以密集火力向滕县东关、城内和西关火车站疯狂扫射。驻在西关电灯厂的王铭章师长,听到枪炮声后,火速召集在滕县县城的师团长会面。他询问了城防部署、工事构筑、弹药补充等情况。王铭章估计援兵最快也得夜里才能赶到,如不能守一天以上,那就不如在城外机动作战。于是他立即请示集团军总司令孙震,提出到城外机动作战的意见。孙震让王铭章确保滕县以待援军。此时,王铭章下定决心。把城外所有的第四十一军部队统统调进城内[按下文城外西关火车站、西关电灯公司有大量41军的主力部队守到最后,而且要是真的令41军放弃所有城外外围阵地,全部集中死守城内,怕是得被日军火力轰死败亡得更快,参见解放太原战役经过],并立即传谕昭告城内全体官兵,决定死守滕城,与大家一道,城存与存,城亡与亡。任何人不准出城,违者就地正法!王铭章向全体官兵表示了誓与城池共存亡的决心,亲自布置城防事宜,调集各部队组成统一的守城部队,明确了指挥系统并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他勉励全体官兵奋勇杀敌,为坚守滕县战斗到最后一分钟。<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29/5A/295AEB73CEE798562282572C6E6C02FB.jpg"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alt="谁说国军不抗日:38年王铭章浴血滕县殉国真相"/><br/>根据滕县城防指挥官、同是川军第122师第364旅第727团团长张宣武将军在事后回忆,在滕县保卫战前,第五战区为了支援滕县,曾经运了整整一节车皮的手榴弹给滕县川军,使得在滕县城墙上的川军平均每名士兵都有一箱手榴弹(50颗),这对于弹药物质本身就极为缺乏的中国军队来说,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另外在战前川军122师部队还提出要求希望能给点鸦片,怕士兵关键的时候烟瘾上没力气打枪,第五战区想尽办法从当地的贩毒者那里又弄了不少给滕县川军,这从日军战后曾经提到过在滕县发现大量的大烟土就可以说明是事实。但是滕县城池仍然在一天多就失守。王铭章将军当时在是被滕县西门城楼上日军发现,日军用密集的机枪火力把他打死在城外壕沟内,王将军以为西门外的城关还在中国军队手中,所以向那个方向突围,最后牺牲于日军火力下。从这里看出,王铭章将军仍然是英雄,毕竟他率领部队死拼了,而且他也没有投降,而是英勇地牺牲在日军手下。英雄还是英雄,即使他是牺牲于转进途中。<br/>滕县保卫战原本是要求122师在县城要坚守三天,但是仅仅一天多就失守,而且日军进攻整个滕县和周边地区的部队是矶谷第十师团的濑谷支队的步兵第10联队和濑谷支队所属的少部分特种兵,而且这个联队还缺少了一个半步兵大队,也就是说,日军进攻滕县的部队总共只有1个半大队加上少量特种兵的兵力,冲顶也就3000人左右。也就是说是日军3000人对川军2个师主力1万1千多人(跟据孙震的战报),另外还有汤恩伯军团一部,而且起码这3000多日军有2500人以上的日军被川军41军另一个师124师和随后赶到的汤恩伯军团一部在城外吸引了,直接进攻滕县县城的日军不过4、5百人,滕县守军川军122师在战前有大量的手榴弹,第五战区在战前支援川军的不少轻重机枪很多都在滕县城内,所以滕县川军弹药不算很缺,大烟也很充足。但是仅仅1天多就失守,而且早在滕县城池攻防战之前,王铭章将军就失去了对122师其他部队的控制,也就是说,122师在之前已经完全被日军打散,川军战斗力之差,可见一斑。<br/>滕县保卫战,揭开了台儿庄战役的序幕。滕县保卫战以巨大的牺牲阻滞了日寇精锐之师数万人的南下,为第五战区备战台儿庄会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保卫徐州、巩固武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台儿庄战役总指挥的李宗仁将军指出:“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达成战斗任务,写出了川军抗战史上最光荣之一页。”“若无滕县之苦战,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创成也!”(《血战台儿庄》,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版,第41页)日本随军记者佳滕芳子当时也曾报道:“1938年3月初,我军攻占济南后……继续南进,在泰安、兖州等处均未遇到抵抗,但到滕县后,遇到四十一军之一二二师顽强抵抗三天,我军遭受很大损伤。”日军的报道也证明王铭章代军长及守城将士忠勇卫国,拼死抵抗,确实使得日军遭受重大挫折。<br/>滕县保卫战之所以被如此宣传,主要还是在李宗仁将军的战后政治军事考虑报道,很多历史学者认为是应该与徐州会战开始不久,第五战区刚刚枪毙了战区副总司令将韩复榘有很大关系。一个因为保存实力,擅自放弃防区而被重处(韩复榘);一个不管实际如何总算是坚守滕县最后以身殉职(王铭章),一奖一罚以振奋士气,这也无可厚非,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振奋士气鼓舞其他部队杀敌,这样做在当时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战地记者范长江本身就是四川人(四川内江人),他也仅仅是听了李宗仁将军的口述后,就写下了《悲壮的滕县之役》一文。因为根据同为川军将领的孙震所编写那本被历史研究者称为“水分大得都可以养鲸鱼”的书《22集团军作战详报》以及李宗仁将军在抗战结束后写的的那本抬高地方军而贬低中央军的回忆录都没把滕县保卫战说得这么夸张。<br/>总体来说,滕县保卫战中,川军的表现有好有坏,守滕县的第122师战斗力非常脆弱,在外围就被日军轻易击溃,在守城的时候面对数百日军也仅仅只顶住了一天多就失败而突围,且伤亡并不大,完全是逃跑的多。而在城外的川军另一个师第124师则于日军打得昏天黑地,却没有多少资料说到。这原因应该就是毕竟第122 师是死了一个将军,影响比124师大得多而已。但是绝对不能埋没了另一个川军师第124师的努力表现(虽然这个师的战果也很小,但是却没有出现太多的逃兵)。<br/>滕县失陷,日军守备甚严。孙震的集团军总部派人,委托当地帮会和红十字会等团体寻得将军遗体,偷运出城,进行装殓,辗转运往武汉进行公祭。由于王铭章将军牺牲之壮烈,为抗战以来所鲜见,对民族气节和前方士气都起了一定的激励作用。将军灵柩所经之处,军政机关及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等,自动前往祭奠迎送,极为哀痛。1938年5月9日,将军的灵柩运抵武汉大智门火车站,武汉万余人民群众,前往迎灵。中共中央委员会代表吴玉章、董必武,八路军代表罗炳辉等都参加了迎灵和公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同吴玉章、董必武等联名撰赠挽联一幅:“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对王铭章将军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表示崇高的敬佩和对他以身殉国表示深切的哀悼。《新华日报》派代表参加公祭并致悼词,悼词最后称,王铭章将军是为国家、为民族、为全中国人民牺牲的,他的勋名将永垂史册,他的精神将永远不死。当时的国民政府对王铭章将军的抗战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不仅追赠为陆军上将,而且明令褒扬,举行国葬,拨款1.2万元治丧,并将其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br/>1984年9月,国家民政部正式追认王铭章将军为革命烈士。<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