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的戚家军是如何炼成的?戚家军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戚家军因为戚继光从而得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气的军队,戚家军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东亚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

中国古代,有两支用主将姓氏命名的无敌军队,一是岳家军,一是戚家军。岳飞的岳家军,是靠合并、融合其他将领的精锐部队形成的,戚继光却是白纸上作画,把一群农民和矿徒训练成无敌之师,完全一手草创。军队,最最最重要的是什么?军纪!

怕死的,千万别当戚家军

戚家军军纪之严酷,军法之严,在明代可谓独一无二。戚继光治军有一个字诀窍,就是“杀”。你要是生在明朝,光荣的投身为戚家军的一员,先来看看你有多少次机会被杀吧——临阵诈称疾病者,斩首;临阵抛弃军器者,斩首;你是鸟铳手,演习或实战中开枪开早了的,斩首,队长若发现不告发的,一起杀;你是鸟铳手后负责保护的近战兵,若鸟铳手阵亡,你将被斩首偿命;凡是临阵退缩,允许甲长割兵耳,队长割甲长耳,哨官哨长割队长耳,把总割哨官哨长耳。收兵回营,查无耳者,斩;一人退却则一人被斩首,全队退却则队长被斩首,队长殉职而全队退却则全队被斩首;埋伏作战,遇贼不起及起早者,队长斩,各兵捆打。

当然,不服上官,令不行,禁不止,杀平民冒功、奸淫妇女更是斩首。此外,行军途中你若尿急离队小便,割耳;喧哗说话者,捆打四十;训练还有考核,凡是成绩在中下的,捆打;凡兵逃走,同队之人各捆打。平时除了统一唱军歌,没有任何娱乐,不许拉家常煽动乡愁,更别说喝喝小酒玩玩叶子牌了。

古往今来,凡是无敌军队,代表将领无一不是军纪严酷,我们且来看看。

战国时期有本奇书《尉缭子》,列在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为后世无数将领所推崇。这部奇书的核心就是:重刑。书中鼓吹说:“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卒之半,其次杀其十三,其下杀其十一。能杀其半者,威加海内;杀十三者,力加诸侯;杀十一者,令行士卒。”请注意,这里指的杀卒不是杀敌人的士兵,而是杀自己的士兵。所以像白起项羽等杀降大户都算不上“威加海内”。

中国古代历史上,以战斗力强出名的军队很多,名将如孙子、吴起、田穰苴、韩信周亚夫、赵充国、杨素、岳飞、徐达、戚继光、年羹尧等等,无一例外都是军纪严酷。如岳家军。在闽、浙一带广为流传的“戚继光斩子”故事,是纯粹的民间传说,而岳飞斩舅却是货真价实记载于宋人徐梦莘编写的《三朝北盟会编》里。

当时岳飞军在宜兴,有老百姓投诉他的舅舅姚某骚扰乡间。岳飞是大孝子,先告诉了母亲,并责备姚某说:“舅舅的所为如此,牵累到我。再犯的话,我能容,恐怕军法不能容。”母亲也苦苦相劝,这事就算过去了。不料,过了几天,岳飞和部将押马行军,姚某也随之同行。突然,心怀怨恨的姚某飞马向前奔驰数十步,拉起满弓,回身对着岳飞就是一箭,没中,射中了马鞍鞒。岳飞催马过去把姚某擒下马,“令王贵张宪捉其手,自取佩刀剖其心,然后碎割之归。”

岳飞是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即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后来宋孝宗在为岳飞平反的时候,对岳飞的儿子说了一句盖棺论定的话:“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韩远所不及。”

隋朝开国第一名将杨素,性好杀人,每次打仗前都要故意挑错,帐前当场斩兵斩将,“多者百余人,少不下十数”,自己却“流血盈前,言笑自若。”两军对阵,他从不指挥整军压上,而是先派个一二百人上去厮杀,务必要求取胜,不能取胜而败下阵来的,无论剩下多少人,全部斩首。继而再派几百人上去厮杀,如前而战,不能取胜的再全部斩首,直到取胜为止。

杨素的部下对他极其敬畏,作战时皆抱必死之心,所以杨素戎马一生未尝败绩,伐陈时致使“江海无波”,以至于陈人见到稳坐大船上威风凛凛的杨素不仅感叹:“清河公(杨素)即江神也!”

说了这么多杀人不眨眼将军,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光一个“杀”字就能当名将,整天吹毛求疵找机会杀手下,不激起兵变才怪!

严酷如杨素,对随他征战的将士“微功必录”,上奏皇帝请功封赏,绝不是一味好杀人的屠夫。杨素军中虽然有被杀危险,可是立功封侯的机会更多,所以隋朝的将士都愿意跟随他出征。戚继光更是如此。

有重罚,还有重赏

戚继光不是滥杀将军,他对部下的护犊之情,几乎可以和他严酷的军法相媲美。戚继光说过:“夫将者,腹心也;兵者,手足也。”他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一方面用严酷的军法,让这些乡野田间走出来的士兵,知道什么是纪律,什么是军队,畏惧将领,对自己的话不敢违背;一方面用无微不至的关怀,优厚的待遇,让士兵对前途充满信心,对将领爱之如父母。

戚继光每次战后,第一件事就是坐在大帐写立功人员名单,向上级和朝廷请功。比如他在一封战后的“乞普恩赏疏”里对皇帝说,自己“不安于心”:“浙功不勘与闽赏不酬其功者尚多,死事者未得恤录,则虽尽夺臣之爵赏以奖恤忠魂,犹为负之于冥冥之中。臣尚得跃马食肉,而将士膏涂之芽将成拱把”

嘉靖、万历两朝,戚继光一手保举出来的将官无数,拿义乌人来说:自嘉靖三十七年(1558)到万历年间,有据可查的义乌人任千总以上武官的就有140多名!在戚继光死后,他麾下的无数将领仍然活跃在万历援朝、对抗后金的战斗前线,成了一代名将给大明留下的最后一笔财富。

除了朝廷的恩赏,总督胡宗宪对戚家军也是宠爱有加,“给饷甚厚”,比如戚继光军中,斩获一个倭寇首级奖励30两银子,这在当时是很丰厚的。而戚继光赏罚分明,打完仗银子人人有份。三十两银子全部分给士兵,将领一分不取:冲在最前面的士兵分二十两,砍首级的兵二两,每个鸟铳手二两,其他的兵分一两,伙头兵五钱。一手是大棒,一手是胡萝卜,正是凭借恩威并重,戚继光才打造出一支无敌的军队。

戚家军的结局

天启元年,3月12日,后金铁骑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前去围攻沈阳城。固若金汤不是白叫的,后金这一会依旧是难以有什么成果,但是明朝的守将,何世贤、尤世忠,因为贪图军功,竟然带着人马出城迎敌了。之所以明军靠着边城,能够几次三番的抗击八旗兵,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明军是接着坚固的城池,和猛烈的火炮,在城墙上积极防御而完成的,比起实力来说,明军大部分都难以和八旗兵对抗,此番出城迎敌的结果,也没有什么悬念。

出城部队被消灭后,后金又一次对着沈阳发动了攻击,在沈阳城中,出来明军之外,还有数万人的蒙古百姓,他们,可都是饿了几天了。蒙古饥民和后金的军队里应外合,将落桥放下,很快,一天时间内沈阳全部被后金攻占,城中的7万军民,也都死在了八旗兵的手中。沈阳城破,但是明军支援还没有赶到,先头的急行军,是川军和戚家军。

来到了浑河南岸,看着北岸的八旗兵们,大家心中都落上了一层阴影,此番已是进退两难了。前面的城池中,已经是八旗军的天下了,支援已经不可能了,撤退?人数差距之大,援军也还未到,贸然撤退,只会被追着打,溃败不说,迟早还要全军覆没。

将军们坐到了一块,开起了军事会议,最后商量了很久,大家终于是统一了部署,支持了由总兵陈策和童仲揆两个人的意见——“主动出击,以攻为守,血战待援!”

这一批先锋部队,人数不到万人,分成两支,发动了对后金的“自S式”进攻,川军的两个年轻将领-周敦吉和秦民屏两人,带着3000余人向着北岸八旗军冲杀。另一支,戚家军由戚继光的侄子,这支军队的主帅戚金指挥,在南岸摆开“车阵”,防御冲击骑兵,并提供火器的支援。大家知道,川军是在用生命,拖着八旗军,为援军的到来争取时间,只要援军到来,或者固守到夜晚趁着夜色,大家就可以撤退了。

头也不回的川军将士3000余人,冲入八旗军中,先后将正白、正黄旗兵军团冲垮,击杀八旗军二千余,但此时沈阳城上,是投降将领李永芳,在指挥着向川军开火,靠着火炮掩护,八旗军随后一拥而上,川军终于被击垮了,除了少数几个人撤回了南岸,其余全部殉国。最后的战斗开始了,这是戚家军的最后辉煌,也就在此一战中,戚家军展现了他无与伦比的光芒。

靠着人数优势,八旗军包围了戚家军,从左侧发动了攻击,摆好阵列的戚家军从容不迫,靠着火力消灭冲击的骑兵,冲击到跟前的八旗军,也被其“铁狼筅”刺杀倒地。冲击持续了两波,后金损失人马三千余,双方僵持了起来,然一个不好的消息,传到了戚家军中,明军的3万援军,在“白塔铺”附近,被带有几千人马的皇太极打跑了,戚家军的援军,没有了。

绝路,戚家军的面前,已经是一条绝路了,另一边,努尔哈赤一声令下,八旗军开始了轮番的进攻,双方又一次陷入了防守和进攻的循环中。明军不利的是,火器,是需要弹药的。车阵终究支持不住了,戚家军迅速摆出了鸳鸯阵,开始了和八旗军的肉搏。

虽然消灭了很多的八期军,但是寡不敌众,包围圈被打的越来越小。总兵“陈策阵“,在斩杀了十余人后,力竭而死;总兵“童仲揆”看到局势后,欲撤出战场,但统帅戚金拉住了他的马,对他吼道:“大丈夫报国,就在今日!”听完,“童仲揆”转身又一次杀入了战场。战斗持续到了傍晚。

戚家军拼到了最后几十个站着的人,将戚金和童仲揆围到了中央,依旧保持着“鸳鸯阵”,四方的八旗军,已经没有敢上前肉搏的了,后退几步之后,一阵箭雨。这一场战役中,明军不到万人,拼光后,消灭八旗军上万余人,在有的史料中记载,称光在火炮射击时段,就已经射杀了数万人八旗军。

清朝的《明史》,或者是明朝的《明实录》,都对此一役中,血战的川浙军团表示出了无比的赞誉。幸存的几个突围或者是辽阳幸存的戚家军,明朝朝廷派人前来慰问,但这些士兵们都没有要朝廷的重赏,他们唯一的愿望,希望能够在去战场上,为死去的将士们报仇。“辽阳之战”后,他们也完成了自己的愿望,都牺牲在了此役中。

浙兵出自浙江,但连年的招募,此地的男丁已经非常少了,多地的县令上书奏明此事,终于,明朝也下令,不再此地在招募士兵了。从此之后,浙兵,戚家军,还有他们的战法,武器,也都随着消失在了历史中。纵观戚家军,从嘉靖38年成军,到最后几人战死在的辽阳之战中,一共歼敌大约20万人,平倭寇,镇蒙古,征朝鲜,东亚之内,百战无败,一败无军。

明朝的统治者, 一直都没有看出来,戚家军的善战,不是因为浙兵的善战,他们之所以强,是靠的严明的军纪,是靠的长久的训练,还有一颗不畏生死的心,明朝士大夫们,他们不懂这些,“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明末的局势,很乱,但又很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