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究竟多少颗子弹才能打死一名日军?
导读:即便以何应钦所提供的数据而论,抗战期间,中国军亦须消耗600颗子弹,方能击中一名日军;需消耗3700颗子弹,方能杀死一名日军。<br/>常德会战,国军需消耗500-1000余颗子弹,才能击中一名日军<br/>白崇禧在总结淞沪会战败因时,曾谈到:“我军训练远不如敌人,使用同一武器之命中率亦远逊于敌人,步兵对轻重武器因训练不精,不能使用自如。”①此种差距,实际上贯穿整个抗战始终。然则,国军士兵在抗战期间的射击命中率究竟如何?或者换一种不那么准确但更为形象的说法——国军在抗战期间,究竟需要消耗多少颗子弹,才能打死(伤)一名日军?<br/>这个问题,限于资料,很难得出精确答案。但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仍可做到。试举三例:<br/>例一,1943年末,常德会战。军令部部长徐永昌曾检讨称:第六战区士兵平日“忙于实战不需要之业务,消耗训练时间,以致作战准备不充分”,“各部队之射击教育尚嫌不足,每遇好机不能获得充分歼敌之效。此点从我所消耗之子弹与敌伤亡数之比率即可判断之。”此役,中国军消耗的子弹(步枪、机枪弹)达1700余万颗。若按国府公布的日军伤亡数据(3万左右),约500多颗子弹才能击中一名日军;若按日军公布的数据(减员万余),则需1000余颗子弹才能击中一名日军。②<br/>例二,1939年末,第一次长沙会战之赣北战场。据第九战区前敌司令部报告,1、消耗步、机枪子弹数:步枪弹989220颗、轻机弹725931颗、,重机弹920630颗、手枪弹20214颗。2、敌军伤亡数:约10100名。③据此,约250颗子弹才能击中一名日军。然该报告中的日军伤亡数水分甚大,此战自日军发起进攻始,至日军从容主动撤退终,战场主导权一直操于日方之手,赣北一隅,断不至有伤亡日军万余人之战绩。<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7D/AC/7DAC702FF58B4955AA62B50C2E5A1BBA.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曾参加侵华战争,据其亲历及研究,有相当部分日军死于疾病。⑥<br/>换言之,即便以何应钦所提供的数据而论,抗战期间,中国军亦须消耗600颗子弹,方能击中一名日军;需要3700颗子弹,方能杀死一名日军。<br/>值得一提的是,据何应钦的统计,国军弹药消耗,以1937-1938年间为最烈。至1938年12月,已消耗步、机枪子弹7.2亿余颗,占总消耗约五分之二左右。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此一时期,如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均属前后参战部队达百万上下的超级会战,消耗甚巨。<br/>1939年之后,因弹药库存耗尽,且弹药补充能力极为有限,国军弹药消耗量骤减。以国际采购而言,1937年7月至1938年12月,国府自苏联、瑞典、德国、比利时等国,共购进步、机枪子弹约4.6亿颗,虽远不足以弥补战场上高达7.2亿颗的巨大消耗,但仍属可观。1939年之后,因欧战形势变化,自德、苏等国购入弹药的途径断绝,美国转而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武器援助国,但数量远不能与1939年之前相比——自1942年4月至1944年9月,美国援华步、机枪子弹,仅2.14亿颗,其中1.64亿颗被史迪威拨交给了印、缅中国远征军,以满足美国在东南亚的战略利益,中国国内部队仅得0.5亿颗。⑦<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10/B9/10B9B3CC75087261C3E8F270E017EC07.jpg" class="cont_pic" alt="抗战期间究竟多少颗子弹才能打死一名日军?"/><br/> 长城线上的中共抗日部队<br/>如此,自不难理解国民政府军委会的公开抱怨:“中国军队自与盟国联合作战以来,所得援助之实际数量,几不足供英美军一师作战一星期之用。”事实上,此一时期,中国军队的弹药供给,主要仰赖自制。具体到步、机枪子弹,1939年生产了约0.88亿颗,1940年生产了约1.14亿颗,1941年生产了约1.20亿颗,1942年生产了约1.40亿颗,1943年生产了约1.44亿颗,1944年生产了约1.54亿颗。⑧<br/>注释:<br/>①白崇禧:《回忆八一三淞沪抗战》。②常德会战参战部队及损耗,原件藏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转引自周询《抗日时期常德会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③第九战区前敌总司令部关于赣北方面作战经过概要(1939年),收录于《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P486。④王志远(代师长):《第一二二师关于滕县战役的战斗详报》。⑤《抗战期间全国各部队主要械弹损耗数量表》,浙江省中国国民党历史研究组/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战场史料选编》第1册,P350。⑥杨津涛:《八年抗战消灭了多少日军?》,短史记第232期。⑦⑧章慕荣:《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