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盘点冷战后俄军的四次大动武:两战车臣亮剑乌克兰

随着乌克兰危机的持续发酵,以及西方制裁加剧,俄罗斯深陷经济困难的同时,其政府和军队的反应也受到各方高度关注。乌克兰危机中,俄军快速高效的行动给世界各国留下了深刻印象。冷战结束后二十余年中,俄罗斯武力运用的次数少于美国,其中规模、强度、影响比较大的有4次。这一过程中,俄军经历了怎样的战争实践?其武力运用有何特点与逻辑?值得关注。<br/>No.1 第一次车臣战争<br/>一战车臣,俄军草草收场<br/>1991年12月26日,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实体不复存在。在苏联地区潜伏的各种矛盾迅速凸显,新独立国家之间以及新独立国家内部的政治斗争、领土纠纷和民族分裂活动不断加剧,俄罗斯也不例外。在俄罗斯谋求独立的同时,俄联邦内一些自治共和国的独立意识也在增强。尤其是车臣,从俄联邦独立出去的呼声越来越高。1990年11月25日,车臣举行了“车臣族全国国民大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建立车臣“纳赫乔共和国”的宣言,选举退役将军杜达耶夫为大会执委会主席。1991年10月27日,杜达耶夫当选为车臣“总统”,随后宣布车臣独立。在此背景下,车臣分裂势力与俄联邦政府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br/>1994年11月29日,俄联邦安全会议做出决定,以军事压力迫使杜达耶夫政权放弃“独立”,并解散车臣非法武装,如不奏效,则以作战行动将其消灭。经过军事准备,第一次车臣战争正式开始。这场战争持续近两年,由4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1994年12月11日至26日,俄军出兵车臣,合围车臣“首府”格罗兹尼,至12月26日,俄军从西、北、东三个方向推进到格罗兹尼边缘,达成战役合围态势。第二阶段,1994年12月27日至1995年2月21日,俄军强攻格罗兹尼。经过激烈战斗,俄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基本控制格罗兹尼。第三阶段,1995年2月22日至6月13日,俄军攻占车臣重要城市,进入山地追歼残余非法武装。第四阶段,1995年6月14日至1996年8月31日,双方边打边谈,俄政府与车臣反政府武装签订协议。1996年8月底,俄罗斯当局与车臣反政府武装基本实现停火。<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0E/CB/0ECB6DF25F4A2784880F121EAA144959.jpg"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alt="盘点冷战后俄军的四次大动武:两战车臣亮剑乌克兰"/><br/>至此,俄罗斯通过快速高效的军事行动,与政治外交手段相协调,完成了出兵克里米亚、接收克里米亚的整个过程,达成预定的战略目标。一是兼并克里米亚,加大对黑海周边地区的影响能力;二是对乌克兰保持巨大压力,为将来的战略选择奠定基础;三是强力反击美国和北约的战略挤压,夺取地区利益,拓展该方向的战略影响。与前几次武力运用不同,此次行动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尽管如此,也能体现出俄军的效能和实力,以及俄罗斯武力运用的高超水平。从后续反应看,美国和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略目标都不止于此,军事行动带来的战略影响也不止于此,局势仍在变化之中。<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