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折射的真实历史:高密孙家口伏击战
导读:看过电影《红高粱》的人都会记得,电影中有个地方叫“九九青杀口”,这个地方就在高密市的东北乡--夏庄镇(原河崖镇)的孙家口村。电影中有座石桥,就在孙家口村北胶莱河上。据当地老人讲,这座桥至少有200年的历史。《红高粱》中伏击日寇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就是著名的“孙家口伏击战”。孙家口是个不过百户的小村,但你可别小瞧这个小村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这里的伏击战,震动了胶东半岛,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咱中国人的志气。如今的孙家口已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r/>小村庄成爱国教育基地<br/>“孙家口是个不过百户的小村,但是你可别小瞧这个小村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这里的伏击战,震动了胶东半岛,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咱中国人的志气,鼓舞了胶东人民全民抗战、长期抗战的信心与决心。”提及孙家口,高密市档案馆李淑芳馆长难掩自豪与兴奋之情。<br/>李馆长介绍说,这场战斗发生在一九三八年农历三月十六日,抗日游击队曹克明部组织军民400余人,在胶州沙河公路孙家口村利用青纱桥及周围的地形,伏击了由平度返回胶州的日寇。此战毙敌39名,其中击毙一名日军中将中岗弥高,并缴获各种枪支50余支,子弹1万多发,同时并有10余名伪军被俘。一举震动了胶东半岛,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鼓舞了胶东人民全民抗战、长期抗战的信心与决心。<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F4/DD/F4DD62996BF7FAE8E7FD149DF6A9BE47.jpg"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曹正直等便展开了伏击战的周密部署。<br/>曹部于第二天,即三月十六日一早即将百姓疏散,将400多名游击队员一部分埋伏在南桥头孙家口沿街两侧的百姓家。又在方圆10华里内设下伏击圈,并安排部分游击队员扮作百姓于公路旁假装耕作。在村内街拐角处设有农民用来耙地的耙连在一起的路障,等待战斗。八辆载有日军的汽车由北驶来,有五辆车先驶过石桥,第一辆车上架有一挺重机枪,进村转弯时,因弯大陂陡,等司机看清前面的路障时,轮胎立时被耙齿刺穿。汽车尚未停稳,埋伏在街两边百姓家的游击队员立即用手榴弹袭击,车内日军统统被炸死,由于双方交战距离太近,日军的重机枪失去作用。后面尾随的四辆车,拥挤在入村处的石桥头上,前进不能,后退不得。埋伏于两边的游击队居高临下,枪弹齐发,日军大部分被炸得血肉横飞。<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20/A1/20A1B0CC44FA844BA9499DC42653AF4A.jpg"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alt="《红高粱》折射的真实历史:高密孙家口伏击战"/><br/>历史记载中,还有很多鲜活的例子,这些例子足以让每个中国人毛骨悚然,60多岁的老人王兆瑞已逃出,发现10岁的孙子尚在家中,不顾别人阻拦,绕道跑回家中,将孙子领出。谁知,刚一出门,被两个日军拦住,问道:“游击队哪里去了?”他答以“不知道”!日军听后,便朝老人的肚子踢去。孙子见爷爷倒下,扑向日军,搂着日军的腿,喊着要赔他的爷爷,被日军倒提双腿扔出去摔死!日军在村里折腾了一阵子之后,又向村外追杀逃出去的群众。在村东,他们将20多名群众围赶到一条沟里,架起机枪扫射,霎时,鲜血染红了水沟。扫射之后,又用刺刀把每个倒下群众的肚子挑开。在村北,日军将十几名群众包围在一块坟地里,全部用步枪击杀。<br/>日军在公婆庙村内外,一气屠杀了四个多小时,最后,他们又在村内空地上,用刺刀逼着捉起的十几名青年妇女剥光衣服扭跳,在光天化日之下将她们凌辱后枪杀。时至中午,日军将公婆庙全村房屋都放上火,顿时全村变成一片火海。村民王乃聚70多岁的老母亲,侥幸躲过了日军的搜捕,却又被烈火烧死。半天的时间,日军屠杀公婆庙村群众136名,杀伤、烧伤70多名。烧毁房屋800多间,牲畜、粮食、农具等损失不计其数。那时该村尚不满200户人家,受到如此屠杀与破坏,可以想象劫后残状。这便是高密抗战史上有名的“公婆庙惨案”。这场伏击战,抗日游击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当地老百姓付出了100多条生命,日本侵略军欠下了红高粱之乡一笔惨重的血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