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甲午战前中日装备引进对比:清朝靠外购 日重创新

中日两国的军事近代化,都是在19 世纪下半叶,遭受西方军事侵略的情况下被迫起步的,两国也因此开始探索通过引进西方先进装备技术从而实现强兵之路。但是仅仅在40年之后,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战胜了清朝,一跃成为东亚霸主,而中国则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同样是引进西方的装备技术,由于两国采取了不同的自强道路,随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效果。深入研究比较中日两国装备技术引进的异同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当前我国军队现代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br/>一、甲午战前中日装备技术引进战略之异同<br/>装备技术引进战略的核心是对装备技术引进目标及道路的选择。中日在装备技术引进目标及道路选择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是导致后来甲午海战不同结局的重要原因之一。<br/>(一)在装备技术引进指导思想上<br/>清朝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是在“中体西用”的框架下进行的,其核心指导思想是 “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达到制服敌人的目的。他们认为,只要拥有了和西方同样的军事装备,军事实力就自然变得强大。如李鸿章看到西方“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就急切的希望通过购买西方的武器装备达到“自强”,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可见,清朝的洋务派仅仅看到了西方入侵者的“船坚炮利”,将注意力仅放在武器装备的改进上。反观日本,其对军事变革着眼点的认识则要深刻得多,一开始就将其定位在对军事制度的调整上。在改革军事制度的基础上,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迅速建设现代化海军”的主张。如日本学习西方建立了完备的征兵制度、对指挥体制、编制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分别接待过中国和日本两个代表团,他深刻地指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原因是,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B3/A3/B3A388FEA896C7F0CDBEC31047C33B2E.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火药技师在德国人制造出的“苦味酸”炸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成功制作出实用意义上的“苦味酸”炮弹,可对舰艇表面造成极大损伤和破坏。三是重视装备技术人才的培养。明治维新期间,日本,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培养了一大批装备技术人才。<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32/A5/32A5CF7EE6C349D56B5592CBA3429647.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慈禧太后定夺,这样一个决策往往拖延几个月才能做出。如1874 年开始的“海防”大讨论持续了将近6 年,致使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而日本,由国务院(内阁)商议并决定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计划和规划,统一领导实施具体的方针政策,确保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避免了各方势力的争吵和内耗,提高了决策的实效性。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上,清廷在创办闽沪船厂时,推行了一套奇特的调拨制度,即国家调走船厂自己制造的军舰而不给予补贴,而且还规定各厂不得私自接造民船盈利,这种落后的计划调拨制度使造船成本居高不下,造成国产造船工业逐渐萎缩。而日本则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在政策、税收、财政补贴上,采取很多优惠措施,并从制度上加以保证,如日本积极鼓励地方企业参与军工生产与竞争,给予地方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营造公平的竞争氛围,建立技术引进竞争机制,努力提高民营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装备技术引进的创新发展。<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