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揭秘:甲午战败后国内为什么出现东渡日本留学热?

甲午战争过后的1896年开始,自古以来就习惯于接受日本留学生前来学习的中国,第一次由大清朝廷选派13名学生赴日留学,由此拉开了清末中国人赴日留学热的序幕。<br/>史料研究表明,由于受到甲午战争日本取胜中国惨败的客观形势影响,加之国内的改革维新思潮空前高涨,当时朝野中的改革维新人物纷纷提出要向日本学习。于是,继清廷选派首批赴日留学生之后,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江南诸省相继制订了各省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计划,并迅速着手抓紧实施,其中以湖南、湖北两省居多,仅第一次就派遣赴日留学生200多名。<br/>进入20世纪后,国内赴日留学热仍持续不减,各地派遣赴日留学生人数仍在继续不断增加。据史料记载,从1904至1905年,赴日留学生人数已从原来的3000人急剧增加到8000人以上,东渡日本留学热再度形成高潮。<br/>在随后二三十年的历史演进中,国内各地青年学生赴日留学的热度依然居高不下,总人数均保持在8000人至1万人之间,其中有60%左右为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和各省政府出资官派,而国内民间赴日游学者也为数众多。<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45/AD/45ADBE4CFD006CB927BEFF85B44ABD29.jpg"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科举制度的废除,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留学日本热潮的升温。<br/>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清廷迫于压力,宣布停止科举考试,使得推行千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走到了尽头。这对于急于入仕求官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讲,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打击。由于他们读书做官之途被堵塞,不得不另想办法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清廷奖励留学的“新政”政策使他们重新看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希望。只是此“学”非彼“学”,须留学外国方能实现。鉴于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便利,经济费用负担较轻,因此大部分知识分子都选择了去日本留学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愿望。<br/>[page]<br/>三是一批革命先驱抢先东渡游学,在舆论环境上带动了留学日本热潮的高涨。<br/>从1895年开始,孙中山曾先后三次去日本开展革命活动,先后带动培养了黄兴、陈天华、汪精卫等一批新人,在日本留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据史料记载,1903年,孙中山游欧抵日时,受到中国留日学生约1300人的热烈欢迎,体现出了一个优秀革命家的号召力。1904年黄兴谋划长沙起义失败后,与宋教仁一同亡命日本,追随者甚众。1905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正式成立。此后,革命运动愈演愈烈,日本俨然成为中国革命的舞台,大批志士青年受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家的吸引,纷纷前往日本留学,寻求革命真理。<br/>回望甲午战败后国内出现的东渡日本留学热,人们不难发现,虽然有些留日学生是为了自己获取功名和社会地位而东渡扶桑的,但更多的是国内一批热血青年为了民族之振兴,在日本忍辱负重,刻苦学习,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绝大多数赴日留学生最终都选择了回国服务和发展,仅有极少数人留在日本长期定居、工作和生活。<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FE/7A/FE7AFDC40511FF31B6009D6ECE6EE9CE.jpg" class="cont_pic" alt="揭秘:甲午战败后国内为何出现东渡日本留学热?"/><br/>正是这种赤诚的爱国之心和孜孜以求、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为近代中国磨练出了一大批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军事政治人才,造就了一批爱国者和革命家,而且在清末民初那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为中国的近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在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方面意义深远,作用甚大。<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