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平津战役的历史意义 平津战役之后的全国形势

平津战役的意义: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全境获得解放,强大的东北野战军已成为战略机动力量,随时都可参与其他任何战场作战。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时刻都面临着东北、华北两大野战军的联合打击,因此,傅作义集团犹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是坚守还是撤退,徘徊不定。<br/>1948年11月4日,蒋介石电召傅作义到南京商讨华北作战方针,蒋介石想叫傅率部南撤,以加强长江防线,于是以委任傅为'东南军政长官'相诱。然而傅作义则顾虑重重,担心南撤后自己的嫡系部队被蒋介石吞并从而成为光杆司令,遂提出坚守平津的主张。<br/>同时,蒋、傅都估计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后需经3个月至半年休整方能入关。于是蒋、傅商定在华北采取'暂时固守平津,确保塘沽海口,以观时局变化'的方针。傅作义根据这一方针,将其42个师(其中傅系17个师,蒋系25个师,总兵力约50余万人),作了如下部署:以8个师(傅系)在第11兵团司令官孙岚峰指挥下部署在张家口防区,以保持西撤绥远的通路;以18个师(蒋系、傅系各9个师)在傅作义直接指挥下,部署于北平防区;以16个师(全是蒋系)在第17兵团司令官侯镜如指挥下,部署于天津塘沽防区。<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E7/CE/E7CE763D7858FF33A297C892AB64968A.jpg"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alt="平津战役的历史意义 平津战役之后的全国形势"/><br/>12月22日,华北第2兵团在杨得志指挥下,攻克新保安,全歼傅部嫡系第35军。军长郭景云自杀毙命。35军的覆灭,使张家口守军闻风丧胆。23日至24日,杨成武兵团和东野第4纵队,一举攻克张家口,歼敌5.4万余人。1949年1月初,东野集中5个纵队和特种兵,共34万人,在刘亚楼指挥下,准备攻克天津。<br/>天津守军为该城警备司令陈长捷所部两个军10个师共13万余人。攻城部队在充分的准备后,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围歼的战法,将主攻方向选择在天津城中部的东西两侧。为了迷惑敌人,刘亚楼和陈长捷斗智斗勇。他在接见陈长捷派出的谈判代表团时,有意将谈判地点选在城西北的北仓,佯示指挥所设在城北。入夜,又在北郊组织重炮试射,进行威力侦察。还派出部队在谈判代表经过之处构筑工事。这些措施,给陈长捷造成了错觉,使他确信解放军主攻方向就在城北,并将防守主力置于津北地区。敌人的错误判断给攻城突破创造了条件。<br/>1月13日,陈长捷拒绝和平解决天津问题,攻城部队于14日至15日一举攻克天津,全歼守军并活捉陈长捷。17日,解放塘沽。<br/>天津解放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将云集北平地区,使北平傅作义集团陷入绝境。这就是说,对天津有力的军事打击,为和平解决北平创造了有利形势。此时,傅作义一再派出代表和平津线前线司令部代表谈判。<br/>经过三次谈判于1月21日双方草拟并签署了《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协议书规定:从1月22日起双方休战,北平城内驻军25万人移驻城外,到达指定地点实行整编。至1月31日,傅部全部开出城外,平津战役胜利结束。<br/>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最后一个战役,此役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1万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余人。这一伟大胜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结果。使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业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华北基本上获得解放,并使华北、东北这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我军在付出较小代价的情况下极大减少了国民党军的力量,同时对国民党的士气是沉重打击。<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