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揭秘抗战韩略村伏击战:王近山将军的成名之战

在抗战影视第一剧《亮剑》中,李云龙,李云龙简介,李云龙的故事">李云龙率部伏击日军战地观摩团,还干掉了一个日军少将,让楚云飞佩服不已。这场战斗的原型就是韩略村伏击战,正是由李云龙,李云龙简介,李云龙的故事">李云龙最主要的原型人物王近山将军指挥,王近山也是经此一战而声名鹊起。不过围绕这一战,一直存在很多争议和疑问。<br/> 李云龙,李云龙简介,李云龙的故事">李云龙的原型<br/> 一提起《亮剑》,人们最有兴趣的就是李云龙,李云龙简介,李云龙的故事">李云龙的原型是谁。其实在李云龙,李云龙简介,李云龙的故事">李云龙身上融合了好几位解放军开国将领的故事,比如杨成武、皮定钧、钟伟等都有体现,当然最多的还是来源于外号“王疯子”的王近山。王近山1915年出生于著名的将军县湖北红安,1930年参加红军,从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一直到师长。抗战中历任八路军副团长、团长、副旅长、旅长兼军分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关中警备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历任纵队副司令员、司令员、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第十二军军长和政委、重庆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在二野中素以勇猛著称。在《亮剑》中伏击日军战地观摩团无疑是重头戏,而历史上这一战的原型正是本文所要介绍的韩略村伏击战,也是王近山的成名之战。<br/> 此战的参战部队是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16团,这支部队最早的前身是1938年1月由386旅769团1连、5连、10连、2营机枪连和骑兵连组成的129师东进纵队,5月扩编为东进纵队第1、2、3团,7月东进纵队整编,1团和3团合编为新1团调归386旅,这个新1团就是后来的16团。《亮剑》中,李云龙,李云龙简介,李云龙的故事">李云龙一开始就是新1团的团长;而现实中,王近山在1942年5月任129师386旅旅长,后来又兼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是16团的顶头上司。<br/> <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F1/F0/F1F04005606A568CC3236DF1159BF755.jpg"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alt="揭秘抗战韩略村伏击战:王近山将军的成名之战"/><br/><br/> 战地观摩团到底是什么部队?<br/> 争议和疑问最大之处就在于韩略村伏击的到底是怎样一支日军?<br/> 通常认为是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组织观摩“铁滚扫荡新战法”的军官团,但人数上有180人和120人两种说法,从日军3辆汽车和10辆卡车的规模上来看,180人的说法应该更合理些。<br/> 至于这180人中到底有哪些军官,那说法就更多了。最离谱的居然是有少将级军官9人,大中少佐级军官99人,甚至其中还有皇族成员。一次战斗击毙9名少将,在抗战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所以这种说法显然不正确。<br/> 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击毙服部直臣少将、6名联队长、10名少佐,其他则是“支那派遣步兵学校”两个中队的成员,全是中队长以上军官。不过这一说法也有很多疑问,首先是服部直臣少将,日军中倒是有这样一号人物,但此人1944年出任独立步兵第2旅团旅团长,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在石家庄率部缴械,1947年去世。在1943年的韩略村伏击中被击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还有资料称他是21旅团旅团长,这也明显不对,因为在日军华北方面军的序列里根本没有21旅团。21旅团属于第5师团建制,1939年11月参加桂南作战,在12月的昆仑关之战中遭到重创;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调到南方军参加了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莫尔兹比港的作战,1943年时根本没在中国战场。6名联队长也有疑点,在日军编制中,联队长一般都是大佐军衔;如果大佐阵亡,通常都会追晋为少将,而日军从未有过在一次战斗中追晋6名少将的记录。<br/> 至于“支那派遣军步兵学校”的说法也值得商榷,抗战期间日本陆军在中国大陆有过四所军校,但都是在东北的关东军所开办的学校,属于中国派遣军的只有支那派遣军步兵教育队和北支那步兵下士官后补者队,都只是“教育队”的编制而不是学校,相比之下,还是支那派遣军步兵教育队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个步兵教育队主要是对基层军官进行短期培训,如果全是中队长以上军官的话,那么恐怕至少要六七个师团的全部中队长才能达到这个数量,因此可能性并不大。 另外,如果180人全是军官,没有护卫部队,就更不可能了。从缴获的武器来看,基本就是一个步兵小队的编制武器,所以很可能是有一个小队的护卫队,加上十几辆车的司机,真正军官也就在100人左右。<br/> 尽管对于这次战斗还存在很多疑问,但是击毙大批日军军官却还是个不争的事实,确实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这一战后,恼羞成怒的冈村宁次声称就是牺牲掉两个联队也要把这支八路军消灭,于是从扫荡部队中抽调兵力前来围剿,使其对太岳根据地苦心策划的大扫荡因此流产。而16团则迅速离开洪洞,毫发无损地按原定计划赶往了陕甘宁边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