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军的长城抗战:第17军血战古北口伤亡上万人
古北口中央军前后与日军血战达两个多月,击毙击伤日军五千余人,自己伤亡近万人,为当时长城抗战作战时间最长,战事最为剧烈之战役。<br/>“九一八”后蒋介石对时局的认识<br/>“九一八”后,蒋介石面临三大难题,一是两广事变引起国民党内部分裂,二是日军趁机侵略中国东北,三是红军以及各种天灾。面对日本的入侵,1931年9月26日,蒋介石就做了“与其不战而亡,不如战而亡”以及将首都迁到西北的准备。以后也多次在日记中提到“余决心与倭寇一战。”<br/>但在很长时期内,蒋介石又怯于和日军作战。蒋介石认为“国民固有之勇气、之决心,早已丧失,徒凭一时之奋兴,不惟于国无益,而且徒速其亡,故无可恃也。”又说“财政不充实,何以为国?何以御侮?”在对日作战上,蒋介石开始是悲观的。蒋介石的转机来自于冀望“中国对日作战引起太平洋之战争,再谋国家之复兴。”在相当长时期内,蒋介石希望通过外交斗争,孤立日本。而外交之效果,取决于实力之较量,蒋介石亦曾称“事在自强而不再人助也。”<br/>“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曾宣称:“不先剿灭共匪”,“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则不能攘外”。“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力谋和粤方和解。1931年9月21日,蒋介石在南京干部会议上作出了“抽调部队北上助防,并将讨粤及剿共计划,悉予停缓”的决定。但此后仍然积极“剿共”。至1933年1月21日,蒋介石派黄绍竑与训练副监徐景唐赴广州,同陈济棠、李宗仁等商议由两广出兵到江西“剿共”,以便抽出中央军北上抗日。从而出现了一面“剿共”,一面御侮的局面。<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76/D1/76D1DFBCB6499F1B704D31264CB8A78C.jpg"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alt="中央军的长城抗战:第17军血战古北口伤亡上万人"/><br/>日本以侵占热河之目的业已达成,且鉴于国军之主力依然存在,尤因战场扩大,其兵力已感不足,第二步侵略计划尚待准备,遂有停战之议,并由英使出面斡旋。国民政府权衡全般情势,拟议暂时停战,特设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辖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与绥远五省,以及北平、天津、青岛三特别市。任命黄郛为委员长,与日方折冲停战。5月31日,中国以北平军分会参谋长熊斌中将为代表,日本以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少将为代表,在塘沽签立停战协议。<br/>6月3日蒋介石在日记记:“我屈则国伸,我伸则国屈。忍辱负重,自强不息。”6月5日,蒋介石日记又记:“协定成立停战政策得告一段落,人民暂可安息;国际形势,当有进步。对内对外,得此整顿准备之余豫,其足为复兴之基乎!”为日后抗战做整顿准备。<br/>《塘沽协定》的签订,使中国暂时失去了热河全省和冀东22个县的领土。据战后统计,中国军人死亡16725名,负伤24019名,而日军的伤亡仅2600名。中日双方伤亡的比例大大超过了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br/>长城抗战是1933年蒋介石指挥中国军队进行局部抗日的典型战争,蒋介石的妥协停战虽存在争议,但中央军的英勇抗战却不可抹灭。<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