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王凤山将军:晋绥军抗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

王凤山,字鸣岐,1906年生于五台县沟南乡东寨村,出身贫寒之家,毕业于太原北方军官学校第一期工兵科。1942年任晋绥军暂编45师师长,后任34军代理军长。同年在与日军作战中牺牲,年仅36岁。<br/> 晋绥军究其实质,和西北军、东北军一样,是一支军阀部队,但在外敌入侵的时候,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和全国大部分武装力量一道,走上抗战前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八年浴血,晋绥军中的牺牲者同样是中华民族最优秀儿女。本报抗日英烈专栏曾报道过的梁鉴堂、姜玉贞等都赫然位列其中,而34军少将代军长、暂编45师师长王凤山亦是其中一位。<br/> 去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著名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300人中有8位是山西籍,而王凤山将军是名录中唯一一位山西籍、又在山西境内为国捐躯的烈士,也是山西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后一名国民革命军将领,更是晋绥军八年抗战中牺牲的军职最高的将领。<br/> 出身贫寒投笔从戎<br/> 王凤山,1906年生于五台县沟南乡东寨村,和阎锡山是老乡。“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挎”是当时的民谣,但对王凤山来说,“挎洋刀”并没有那么容易。<br/> <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A5/4B/A54BB156528B75B5EDF9FD7E925A0ADB.jpg"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alt="王凤山将军:晋绥军抗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br/><br/> 遗物还有战斗日记及外面的布套。战斗日记上贴着王凤山长子和次子的照片,当时幼子已经出生,但不在照片上,王凤山就在旁边写上了他的名字“平定”。遗憾的是,十多本战斗日记,后来在战乱中散佚。<br/> 王凤山殉国后,他的事迹被改编为话剧《盘肠英雄王凤山》,在二战区广为上演。当年七月七日,全面抗战开展5周年之际,阎锡山在克难坡举行大会,追悼“革命根据地大保卫战阵亡将士王师长凤山等”。1943年5月29日,国民政府又发出褒扬令:“暂编第四十五师师长王凤山,久历戎行,夙称英勇,抗战军兴以后,在汾南一带作战,屡挫敌锋。不幸于去夏万泉之役,督战前线,弹中腹部,为国捐躯。抗念忠贞,殊深轸悼,应予明令褒扬,并将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史馆,用彰壮节而慰英灵。”后来,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中将,并将牺牲所在的张瓮村改名为“凤山村”,该村的小学改名为“凤山小学”,1947年当地解放后废止。<br/>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也并未忘记为祖国独立、民族解放而牺牲的英烈。王凤山将军的事迹,在《山西通志·人物志》《五台志》《万荣志》中历历可见,由徐向前元帅题写书名、聂荣臻元帅作序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重要战役介绍》及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战争国民党阵亡将军录》中,均有王凤山传略。1986年4月11日,国务院民政部颁发证书,确认王凤山将军为烈士,时任太原市南城区区长刘祥正亲自捧证送达王凤山遗孀处。<br/> 王凤山共生有三子,长子“平阳”、次子“平陆”均以出生地命名,幼子名“平定”,寓意对和平安定的希望。王凤山牺牲后,为表达继承父亲遗志的心愿,三子分别改名“承志”“继志”“述志”。承志在抗战胜利后入南京国民党遗族学校读书,1948年随校迁台,退休前为台湾成功大学教授,今年1月27日去世;次子继志,1951年参加了抗美援朝志愿军,1965年转业,退休前为杭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科研条件处处长;幼子述志毕业于山西农学院,退休前是太原北郊区科协副主席。<br/> 山西晚报记者日前联系到了王继志,王继志说,作为王凤山的后代,他们——台湾14人、大陆9人——共同的心愿是,希望王凤山将军牺牲的张瓮村以及小学,能够恢复“凤山村”“凤山小学”之名,并为王凤山将军立碑,为此他们已经呼吁了近30年。<br/> 太原市政协原副秘书长刘大寿,珍藏着王凤山将军的许多珍贵资料,1986年为王凤山遗孀送烈士证明书,他是参与者和见证者之一,曾写过多篇缅怀王凤山将军的文章。今年年初,他特意呈送省政协社情民意专报给省里有关领导,建议恢复“凤山村”村名,此事现正在办理中。<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