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抗战的影响:东北义勇军失去的稳定的后方
政治影响 日军侵占热河后,继续向长城沿线冷口、界岭口、喜峰口、罗文峪、古北口各口发动进攻。日本向南京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难保战局不及于华北方面” 1933年3月8日,张学良因东北全境沦陷,被迫引咎辞职,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之后长城沿线相继沦陷。 其中古北口战斗中,中央军第二十五师一四五团一个远离主力的军事哨所的7位勇士在大部队撤防后,坚守阵地,独立作战,先后毙伤日军100余人,最后壮烈牺牲。日军钦佩其勇,把这7人掩埋起来,并题“支那七勇士之墓” 到1933年5月下旬,日军已侵占秦皇岛、北戴河、抚宁、迁安、密云、蓟县、唐山等22县,进逼平津,对北平形成三面包围之势,迫使南京政府缔结城下之盟。5月22日,何应钦与驻北平日本大使馆代办回见。几经周折,中国代表熊斌与日本关东军代表冈村宁次在塘沽会谈。5月31日,中日签订了《塘沽协定》。 热河陷落后,东北各地义勇军失去了赖以回旋的大后方,断绝了一切武器、弹药和其他物资来源。《塘沽协定》签订后,蒋介石下令“侈言抗日者杀无赦”。接着,命令何应钦解散东北及冀东各地义勇军、救国军。1933年7月16日,何应钦正式通知救国会负责人应根据《塘沽协定》规定速予取消救国会。东北各地抗日活动走向低潮。 国歌轶事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最初是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曲。这部电影正是以长城沿线风起云涌的抗日义勇军为背景的。许多资料记载,正是1933年爆发的热河抗战使聂耳亲历了抗日烽火,了解了抗日军民,获得了《义勇军进行曲》的重要创作素材。 著名的抗日爱国人士杜重远、原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二军团副军团长李纯华、原北平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军事部长王化一、原东北抗日义勇军骑兵旅迫击炮连连长刘凤梧等众多当年参加热河抗战的义士都在自己的文章或回忆中讲述了聂耳等人来到热河的四家子镇,被《义勇军誓词歌》感动的经过。著名导演张慧冲也在此行拍摄的纪录片《热河血泪史》再现了1933年发生在四家子镇的真实情景。 通过他们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年事情的原委。1933年2月的一天,天降大雪。北平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军事部长王化一、政治部长杜重远,率音乐家聂耳、著名电影导演张慧冲等40余人携带枪支弹药、服装、慰问品和摄影器材,赶往建平县的朱碌科镇。准备在朱碌科慰问抗日将士并进行阅兵。谁知到达朱碌科后情况突变,驻这里的义勇军团战生病,副团长赌气辞职。无奈,第二天车辆只能继续行驶来到了驻有义勇军第二军团骑兵一团的四家子镇。 刘凤梧的儿子刘生林根据父亲的回忆详细地描绘了当时的情形:阅兵顺利进行,结束检阅后,刘凤梧指挥等候领取补给的义勇军战士唱歌。聂耳人带着慰问袋,来到队伍前。聂耳用云南话问道:“你用东北话唱的歌词我听不懂。你们唱的是啥子歌?”刘凤梧也听错了:“我们唱的不是傻子歌,是《义勇军誓词歌》”。他从兜里拿出一张《义勇军誓词歌》传单,递给聂耳:起来!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用我们身体筑起长城。前进啊!前进!前进!豁出命来向前冲!前进啊!前进!向前进!杀!杀!杀!诸多研究者著文论述,这次热河四家子阅兵时得到的《义勇军誓词歌》正是后来《义勇军进行曲》的雏形,成为田汉、聂耳创作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重要的核心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