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夷陵之战是刘备集团战略迷茫的苦果

蜀汉章武二年(222年)的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最有影响的三大战役之一。自东吴袭取荆州后,天下三分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刘备此时置北方因曹操新丧所造成的微妙局面于不顾,没有趁曹丕篡位之机确立自己的中央政权形象,反而悍然发动伐吴战争,不得不说是个大大的失策。

一、战争的根源

史言刘备“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又有“群臣多谏,一不从”,故大都认为刘备骄忿当头,违背联吴攻魏的既定方针。然而,以刘备之才略,时人眼中的评价是很高的,其大举伐吴时年已六旬,且离关羽败亡长达一年半,说他一怒而举国东征未必可信。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流血的政治,战争都是为达到一定政治目的而服务的。早在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时,就已经为刘备争霸天下做了远景规划,第一步是占据荆益,外结孙权,积蓄国力;第二步是待天下有变,以两路夹击之势北取中原,蜀汉政权也一直按照这个纲领发展的。然而,荆州军的覆灭,导致钳形攻势的一翼顿失,这种情况下,刘备出兵东征,就是为了夺回荆州,贯彻既定的战略方针。

对东吴而言,荆州据扬州上流,关系到吴国的安危存亡,陆抗有:“存则吴存,亡则吴亡”之言,同时荆州在吴国的经济和对外发展上也至关重要,周瑜鲁肃、甘宁、吕蒙等吴国将帅都有过争取荆州的论述,甚至还筹划实施。同时,魏吴东线的几次劳而无功的较量,特别是逍遥津一役之后,让孙权彻底奠定了争夺荆州的战略方向。

然而,由于曹魏势大,孙刘唇齿而依,尽管夹杂着荆州之争,双方一直保持着脆弱的联盟,夷陵战后,陆逊并不乘胜追击,孙权反而立即遣郑泉请和,刘备也派宗玮使吴,之前尚有“丁厷棪张,阴化不尽”的往来,这些都说明吴蜀两国对联盟的认识,同时也说明这是场有限战争,目的只有一个:争夺荆州。

二、胜负的原因

蜀军顺流向东,水陆并进,居高临下,具有许多优势和处于主动地位,初战破敌,节节推进,入吴境五六百里,然而,刘备指挥失当,没有速战速决,从正月相持到五月,期间甚至军还秭归;反观东吴陆逊,步步退却,机动防御,使蜀军战线拉长,久不得利,陷入了兵疲将老、进退维谷的境地,化劣势为优势,最后抓住蜀军“树栅连营七百余里”的弱点,以火攻一举破敌。

再对比交战双方条件,吴据二州半,蜀仅一州,人口相差倍余,且吴立国已久,基础稳固,蜀则有根基不稳之虞;外交上吴向魏称臣,卑辞奉章,能全力以拒,而蜀却要兼顾两头;更关键的是吴新得荆州,人心振奋,荆州得失又关系吴国安危,得以心齐力聚,而刘备新丧关羽,元气大伤,内部意见不一,人心不齐。这些都说明孙吴在战略实力上处于绝对的优势,即使刘备战术得当,只需陆逊从容应对,是难于取胜的。

三、伐吴的后果

当然,战争无必然可言,如果形势变异,刘备侥幸获胜也有可能。但不过恢复到关羽之时的军事态势,而联盟破裂,势力间关系趋于紧张,即使在曹魏加兵时,可能会再次短暂携手,但孙权争夺荆州之心永不消亡,这种不稳定的联盟也已经彻底变味。前车之鉴,做为钳形攻势一翼的荆州军在东吴虎视眈眈于旁的情况下,关羽尚无多大作为,此时再因千里之遥二分其兵导致北伐力量削弱,只不过多了个包袱而已。

更为关键的是,长期纠缠于荆州,失取了争夺关中的好时机,在刘备取得益州后的短短六年年,数度于荆益间来回调动兵力,顾此失彼,疲于奔命,使的蜀国的斗争锋芒不是针对曹魏而是针对联盟一方的孙吴,蜀军主力前后有近十万消耗在荆州战场,同时还丧失了关羽、马良、黄权、张南、冯习等优秀将领,以致蜀国由极盛走向极衰,从此一蹶不振。

四、战略的抉择

隆中对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也对蜀汉政权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但其两大战略基石“联吴抗曹”和“跨据荆益”包含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夷陵之战正是这种政略战略冲突的结果。对此,庞统法正等人早有认识,他们借鉴历史经验,提出“蚕食雍凉,占领关中,出潼关以争天下”的战略主张,走的是秦汉的老路子。章武元年赵云劝阻刘备东征时也说:“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历史证明,这才是当时唯一正确可行的战略方针。

[page]

军事上,如果刘备不是死死缠着荆州不放,在夺得益州后迅速北上,不仅不至于取汉中时的“得地不得民”,而且可趁关中诸将尚未全败与曹操争锋。关羽败亡,此时刘备若是幡然醒悟,以谈判为手段,联合孙权从荆襄和合肥方面出击,自己率主力进军北伐,曹魏新定关中不久,立足未稳,且政权交替,人心惶惶,值此两面守敌,应对不易,蜀军夺取关中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这样,三分局面将大为改观,各国实力也趋于均衡。

政治上,匡扶汉室一直是刘备政治报负,也是蜀汉的立国之基,而曹丕谋逆篡汉正是其政治大敌。但刘备拘泥关羽之丧败,荆州之得失,把伸张大义的机会白白抛弃,从道义上讲为其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蜀汉内部的反对之声就是一个明证。此时只有学学刘邦之分一杯羹,忍一时之屈而求全与吴联盟,从而进军北伐才是英明的决策。

然而,通过一年半的酝酿决策,刘备等高层依然没有看清其政略战略之方向,割舍不下花费了许多心血之荆州,终于在错误的道路上再跨出一步,一错到底。

如果即荆州能够夺回并占有,获得一州之地,即使牺牲了孙刘联盟恐怕也还是值得的,因为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联盟毕竟是不牢固的,诸葛亮后来的北伐也得不到孙吴实质性的帮助。但问题是夺回荆州的难度本身难以想像,除了本身打败东吴以外,抵御曹魏的进攻也是一件头疼的问题。关羽之失荆州,不仅在孙吴的处心积虑、蓄谋已久,实施了偷袭,而且在于关羽面对了孙吴和曹魏的两面夹击,在击败关羽之后,曹魏并没有趁势去图谋荆州。恐怕也是考虑到了刘备方可能的复仇,与其自己去占那个敏感三角地带,不如让孙刘去自相残杀。从事后的部署来看,曹魏在荆州和合肥方向均布置了大量军队待机而动。我们假设刘备取得了彝林之战的大胜利,孙吴退守江东,作为曹魏恐怕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它有几个选择,1是从合肥进攻,这一路由于有长江之险,而且东吴的防备准备时间已经很长了,东吴从荆州退兵后,又可以收缩防线,曹魏恐急切不能下;2是从汉中进攻,这一路准备不足,等调兵过去恐怕则丧失时机了;3是南下荆州,从中央突破,这一路最好,东吴刚刚失败,无论是合肥还是荆州方向都无法作什么动作,而且孙吴肯定也乐于曹魏帮自己报仇,从地利来说,曹魏进攻和增援都很方便,而刘备呢,尽管荆州曾经是自己的地盘,但已经过去数年之久,面目早已全非,而且经过战火的荆州需要恢复元气,急需治理,无法承受后方基地的重任。那么刘备率领的疲惫之师,如何能马上抵御曹魏在荆州方向的进攻呢?靠从益州补给前线显然是行不通的,而且等孙吴恢复元气以后,也会待机而动。

可见,刘备夺回并占有荆州几乎没有胜算,不客气的说,比魏延奇袭之计好不了多少,可以说刘备打了一场从开始就没有胜算的战役,如果不能攻下但全身而退,无疑还算不错,可惜刘备又犯了曹操在汉中一样的错误,结果比曹操还惨,全军几乎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