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观楚汉相争有感

——前些日子,跟媳妇在网路上看楚汉传奇,于是又重新读了一遍史记等资料。有了一些新的看法,这个写出来,与诸君探讨。

首先要说项羽为什么要分封,而刘邦不分封。据个人来看不是说刘邦张良比项羽范曾聪明,而是不得不如此。这里我们可以套用阶级论来解释这个问题,或者用更易于理解的出身问题来说明这个问题。

项羽联军都是些什么人???项羽联军巨鹿之战打败章邯之后,其联军看起来非常之庞大,但其构成主要为死灰复燃的六国贵族。而这些六国贵族因为祖上之荣光,实际上一直都筹谋反秦,比如说不论是项梁还是张良,在大泽乡起义前,都在不断的实施反秦的各种准备以及各种筹划,比如搏浪沙之大铁锥误中副车。而秦末起义犹如燎原之火突然如此剧烈,恐怕不是没有原因的。所以,当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这些贵族随后发动,因为当时六国贵族即使被秦摧毁的很严重。但贵族总是要比平民掌握更多的东西,比如说对军事财政等知识的掌握,掌握更多的财富人脉物资,所以组建的贵族军实际上在战斗力上,以及组织性很高,纪律性很强,项羽的八千江东子弟就是其中代表。而相对说来,平民起义集团,比如说刘邦军,陈胜吴广军,人数很多,打仗也不怕死,但是组织度和纪律性不高,刘邦军直到巴蜀韩信练兵才得到根本改善。

而这些贵族是很讲究身份的,而且不轻易服人,而项羽虽然是贵族,但不是王族,所以其虽然可以在巨鹿之战后,获得巨大声望,号令其他六国贵族军,但是其他贵族军与项羽来说实际上是盟友。不存在任何上下级的关系。所以,项羽进关中号称人马四十万,但是从楚汉战争后期来看,项羽的主力也就是八千江东子弟与大约三五万人的楚军。可见四十万的军队里,其他各国贵族军反倒是占了一大半。而从战斗力上讲,巨鹿之战前,六国观望,与其说战斗力不足,还不如说大家各怀鬼胎,都在等,等其他国家上去,等消耗的差不多了,才上去捡桃子。所以其他贵族军在战斗力上也许比不上项羽的楚军,但恐怕也差不了多少。

所以项羽军当时并不是铁板一块。如果自己封闭关中称王,置其他六国贵族军于何地?先不说,因为坑章邯降俘已经得罪了关中人,毫无统治基础。就是其他贵族军,一哄而散那是好的,恐怕到时候,反戈相攻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项羽范增实施的是另一策略,那就是把这些有兵的将领都封王并承认以前的王,统共十八个王,并且通过封地、新王旧王等问题,让封王诸侯产生矛盾,相互掣肘,相互攻伐。然后回到楚地积攒军力,以图后势称霸。这个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不是像司马迁所写史记之锦衣夜行之说(我在一直认为司马迁写史,恐怕是加入了大量的自己喜好与润色,或者其采用大量的民间流传之小说体,所以看起来更仿佛像小说,很具有阅读性)。因为这是项羽楚国的根基所在。这一点上,刘邦不同,对于刘邦来说,其本身是平民,不是贵族,没有根基,所以无论哪一国对他来说,只要民众能够支持他,他就想站稳脚跟,所以他可以跟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以收民心。而项羽是军事贵族,对民政这方面显然是短板。

而刘邦此人说好听的,算是平民英雄,说难听点,就是乡间一流氓头子、黑社会大哥,表面顶着一个基层公务员乡长职位。就像现在的黑社会,平时交好县里的各级领导,底下养了一堆小弟(这个大家可以古今对比一下,看看刘邦交往的都是些什么人就可分析出这家伙到底是干啥的)。而刘邦起家的班底也是这些人所谓的沛县集团。这帮子黑社会,或者说是平民,跟那些六国贵族集团是格格不入的,恐怕也是饱受歧视。但是刘邦军虽然组织度不高,但是人多不怕死,战斗力也不差,而且军中的人才配备体系,没有贵族那种靠着出身谋职位,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坏习气。在刘邦军中,实用主义很强,而且知人善用,很善于学习。你有能耐,能打胜仗,就能当上大将军,像韩信这种为什么在项羽军中不得志,到了刘邦军中就能官拜大将军?恐怕就是项羽军中实在看中出身这种东西,而韩信说是贵族后裔,小时在家乡挂把剑,先不说真假,恐怕就是真的,恐怕也是连名字都记不住的小贵族后裔。如此出身在项羽军中不受重视太有可能了。而到了刘邦军,刘邦军都是泥腿子,要人有的是,打仗也不怕死,但是因为大家都是平民百姓,没有得到真正的军事教育。在战略上,在战术指挥上这一块是短板,而韩信一来,被萧何发现就可官拜大将军,经过韩信练兵整军,刘邦军的战斗力大为增强。

[page]

这个也可以理解,鸿门宴时,表面看来刘邦十万人,项羽四十万人,但项羽本身军力也不过三五万之间,大部分是六国贵族军,刘邦军虽然只有十万人,可结构单纯。所以,在当时单纯从军力上讲,刘邦军是诸侯中实力最为雄厚的,但在重视出身的贵族看来,刘邦与其他诸侯又是格格不入。所以,当时双方是麻杆打狼两头害怕,项羽忌惮刘邦军军力雄厚,不敢动,而刘邦也被项羽的四十万人马所吓住,也不敢动。所以刘邦行为不出大错,比如说封函谷关、关中称王、独吞战利品之类,不惹得其他贵族恼火的话,不形成公愤的话,项羽能动用攻打刘邦的军队,恐怕还没刘邦的多,所以如果刘邦不犯错,不惹得其他诸侯攻伐他,项羽不敢动刘邦的。鸿门宴被司马迁写的看似风险重重,跌宕起伏。实际上如果整明白了双方实际上军力对比,军力构成,就会发现只要刘邦服软,放低姿态,项羽拿刘邦是没辙的。

在当时的情形下,项羽必须考虑其他六国带兵将领的利益,也非常之忌惮刘邦,因为刘邦先打进关中占据关中称王的名分不说,兵力实际上是各诸侯中最雄厚的,甚至比项羽还多。项羽也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做出了连着以前各国的王,一共分封十八个王,利用封地、新王旧王,挑动各王之间的矛盾,比如说秦地关中平原就分封了三个降将为王,而三个降将被司马公说是防刘邦,还不如说是,项羽希望他们之间在关中之地相互攻伐,无法顾及关外。而三个降将被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各个击破,与其是说防刘邦,还不如说是他们之间相互戒备,结果被刘邦背后偷袭成功。而把兵力雄厚,战斗力强的刘邦分封至道路不通的巴蜀,恐怕也是想把刘邦这只强军封的远远的,回不来最好。

而刘邦打败项羽后,刘邦的班底,也就是沛县集团,都是平民出身,而在征战中,刘邦也在集团中建立了绝对权威,这也是刘邦能异姓不得为王的底气。但是里面有几个不和谐者,那就是以韩信为代表的三王,除了韩信是刘邦封王外,而另两个实际上项羽封王,虽然出身也低,但也是项羽封的王(而彭越这两王,恐怕也是因为出身的关系,能够与刘邦结成盟友),这些人是被排斥在沛县集团外的。而刘邦为了稳定,加上沛县集团对外来者的排斥,而这些人的功绩实在有些大,也有能力,所以他们的下场几乎是确定的。这里面例外就是张良,这个人是大贵族出身,但是确实是个智者。这个人很早就和刘邦相交往,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比如说烧栈道(但是个人觉得这个建议,恐怕也有问题,实际上各个诸侯恐怕也怕刘邦出来,所以也许是不安好心,不过被韩信神来一笔,反倒成了神作)。但在韩王死后,我认为这个人恐怕内心是有过斗争与转变的。并能看清天下大势,知道刘邦项羽的楚汉争霸后,六国贵族的力量在战争中消耗殆尽,实际上已经没有实力,分封不分封都没有什么意义,而他全面倒向刘邦,支持建立刘氏汉朝,并在后来看到沛县集团的排外,能够不揽权,及时放权,逍遥一生。相对比之下,韩信此人,在军事上造诣很高,但是这个人可以说很有些理想主义,总是想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封王显然就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肯定,这个人放不开这些东西,最后被人搞掉也是必然。至于萧何,这是沛县集团的代表人物,因为小吏出身,贴近百姓,更懂得百姓的需求,并迎合。

秦末群雄逐鹿,刘邦的成功,是平民集团的成功。而项羽则是贵族英雄。二者的竞争以平民集团的胜利而告终,楚汉相争实际上是诠释了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而中国改变了千余年的贵族统治,历史也翻开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