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考证孙策征战江东期间周瑜重归袁术一案

周瑜传记载:“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瑜还。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来看,周瑜在短暂加盟孙策集团后,就离开了本集团,前往丹阳,并且还重新回归袁术手下,辗转反侧之后,才得以回归。这段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周瑜为什么离开?两人分手是不是有矛盾?孙策有没有过河拆桥?一系列的疑问应酝而生,而本文就这个问题专门和大家探讨一下。

一、两人分手的原因在于“策之众已数万矣”

这也是很多人想不明白的原因,一般认为,孙策在聚众数万,也就是集团有相当规模后,非但没为周瑜增兵,反而让他离去,颇为奇怪,特别是之前“瑜将兵迎策”,貌似只有周瑜给予,而孙策肥起来后就把周瑜踢掉了,故一时出现了所谓“孙策过河拆桥”论,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怀疑。

1、虽然孙策让周瑜还镇丹阳,但考虑到之前孙策已经“进入曲阿,刘繇奔走”,也就是说丹阳至少在区域上还是隶属于孙策集团的,不存在所谓“赶走”。

2、孙策让周瑜还镇丹阳是有具体任务的,也就是说两人之间的分手是有意识。这点从江表传中孙策的一段话可以看出——“如(周瑜)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从成果可以推导出,周瑜去丹阳主要是为了替孙策筹备钱粮等后勤物资的。

3、那么为什么要去搞后勤?之所以要去,就是因为“策之众已数万矣”。古代打仗钱粮消耗巨大,而兵力和这一消耗是绝对成正比的。孙策虽然当时在兵力已经从出发时候的一千多人达到数万,但后勤却不能跟上兵力的增长速度,这种危机存在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三国早期,南方在农业、商业、人口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北方,当时的生产力和税收非常贫瘠,要养起一支几万人的军队负担很重;主要的创税大户(中产阶级以上人群),也就是江东诸大族和孙策关系紧张,原本不多的收入自然还要打个折扣;不但士族收不到钱,老百姓那里也一样,虽然孙策很得民心,可老百姓并不富有,且考虑到孙策是一个体恤百姓、同时有强烈的野心和优秀的政治头脑的领袖,自然不会采用刮民脂民膏充实军饷,这样只会搞臭本集团的名声,对将来统治是极为不利的;战事刚刚结束,也就是说新控制的地区的一切还处于百废待兴之中,所以非但税收没保障,集团还要投资大量的预算用于战后重建;吴会、山越当时还没平定,之后还需要大量进行军事行动,所以是无法通过削减兵力从而达到控制军费开支目的的;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所以在孙策表面“众已数万矣”风光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财政黑洞,集团随时可能因为庞大的预算开支而彻底破产。

4、周瑜此时挺身而出,正显示出他与孙策间的深厚友情及为人厚道。众所周知,周瑜是以军事见长的,让他去搞后勤确实有些屈才了,但史书没有记载周瑜有怨言的记载,而是果断地挑下这副重担(要知道搞后勤本来是二张的责任)。

5、孙策为什么派周瑜去丹阳?“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周瑜在丹扬具备相当的政府背景(有市长帮忙做起事情来不要太舒服哦),而且周瑜为人好,自然拥有相当厚实的人脉基础,这些都是促使他此次后勤任务能事半功倍的有力武器。所以孙策派周瑜去丹阳是有的放矢的,毕竟他是个善于用人的集团老大。

二、身在袁营心在策

如果说去丹阳是孙策派遣的,那去袁术那里又是为什么?

1、袁术罢免周尚是一个重要因素,此次罢免确实有些奇怪,周瑜出于家族责任感,陪同从父回寿春一趟也是应该的。

2、袁术可能点名要周瑜去,这点从他要拜周瑜为将可以看出来,袁术有相当的野心,自然需要笼络周瑜这样的人才,虽然当时周瑜已经是孙策的人了(笑~),但毕竟孙策刚立足未稳,犹如稚嫩的新生婴儿,像袁术那样的大势力还是得罪不起的,如果为了保留孙策集团的身份而违抗袁术的召唤,很可能引起两集团更激烈的矛盾,对孙策集团而言自然是相当不利的。考虑到这层因素,小周同志忍辱负重接受袁术召唤恐怕也是权宜之计。

3、虽在袁营,但周瑜仍一心在策。要知道在袁术手下当差其实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大家都知道袁术是以“兵精粮足”著称,替他打工不但待遇优厚,关键是能够统帅一支相当数量的军队,对于周瑜这样的军事天才来说,诱惑不可谓不大。不过这些都打动不了小周,所以他利用一系列的小智慧谋得居巢长一职以求回归孙策集团。

[page]

4、周瑜仍然不忘孙策的交代的任务,虽然因袁术的召唤,使得原先在丹杨筹措后勤物资的计划被终止,但周瑜还是在努力为孙策在争取军事物资,这点从鲁肃传可见一斑——“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事实上以周瑜的家世,哪用向鲁肃要饭啊,他这样做的原因终究还是为了替孙策筹措粮草,那怕是屈尊乞讨也再所不惜。周瑜为孙策的牺牲确实令人感动,不过好人有好报,要饭居然也要出个鲁肃这么个优秀的人才来,RP确实是高。

三、瑜策胜利会师

“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小周终于回来,此次会师的意义确实重大:

1、由于周瑜在后勤方面对孙策的鼎立支持,江东集团成功顶过了初期的财政危机。

2、周瑜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军事天才的背后,充分显示了他的另一面。

3、虽然这段期间周瑜没有过多的参与战事,没有后勤的鼎立支持,再强的军队也打不了胜仗,正如孙策所说的“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没有周瑜,就没有孙策集团在江东的称霸。

4、“总角之好,骨肉之分”绝非嘴上说说,而是两兄弟间感情的真实写照。

5、最后当然是再次证明了“瑜策王道”的正确性(笑~)

发一条补记:

关于罢免周尚的问题,原文只提到"此次罢免确实有些奇怪",而没有说明原因

根据江表传记录

策说术云:“家有旧恩在东,原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匡济汉室。”术知其恨,而以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故许之。

显然,袁术是不希望孙策成功获得江东的,只所以放他去,只是因为觉得孙策不可能成功而已

但周瑜此时充分利用了周尚的职权便利,全力支援孙策此次平定东吴的行动,即孙策所说"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这种支援行为显然违背了袁术的初衷,因为周瑜这样做,大大增加了孙策夺取江东的可能性,袁术是绝不乐意看到的,所以他利用职权调离了周尚(袁术当时是杨州刺史,虽然这个刺史是他杀陈温自领的,但当时控制汉献帝的李榷和袁术勾结,使得他的身份获得了朝廷的认可,于是有了合法性,得以调动丹阳太守的人选,具体见袁术传),然后又许官给周瑜,意图分化孙策身边的力量,当然这一切的努力最终还是没有阻挡孙策全具江东

周瑜生活在世族家庭,但为人倒很有梁山好汉的江湖气质,他对孙策的感情应该说是相当真挚的,无可质疑

不过相反,偶倒觉得孙策之于周瑜,更多的是利用和驾御,周瑜就是他厉害的棋子之一,至于兄弟之情,当然也有,但不占据主导,从他几次对周瑜的调度和使用来看,主要还是从需要出发,而不是感情,毕竟孙策不单单是周瑜的好兄弟,更是江东集团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