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三国历史上战争会以武将单挑论胜负吗

《三国演义》里描绘战争场面时,经常说“双阵对圆”,然后双方主将叫阵开打。在大战几十或几百回合以后,根据打的结果,胜方士兵再掩杀。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中国有史记载的战例,并没有这种两军主将先厮杀二百余合,然后众军士再集体群殴的场面。一般认为,古代冷兵器时代,作战都要近距离接触。所以团队集聚的冲击力量是取胜的关键。胜利叫“集事”,失败叫“败绩”。所以作战的阵形非常重要。两军阵形不散,就会形成对峙。“对圆”应该就是指这种胶着状态。春秋车战为主,一般都列三军,左中右,列阵后再厮杀。车阵在前,徒兵在后掩护,已经开始形成成熟的阵法了。由于一般战斗时中军不会首先投入战斗(如著名的城濮之战,子玉中军不动所以不败),所以总是两翼张开进行冲锋。这样就形成了两翼对圆了。后来虽然兵种逐渐增多,但是列阵厮杀,中军最后投入战斗的模式基本形成惯例。所以到后期,两翼的部队总是布置在比较靠前的位置。还有一种排兵列阵的方式叫雁行阵,这时就不是三军而是两军了,左翼叫左甄,右翼叫右甄。这时也可以形成两阵对圆。

到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骑兵的装备和战术更加娴熟,并逐渐成为战斗的主力,对战斗的胜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此外,铠甲和马具制作技术也取得很大的进步,这时很多猛将就会披坚执锐,冲锋在前,在两军阵中来回厮杀,有可能形成将对将的厮杀。斩获敌军大将自然容易鼓舞士气,但这绝非是决定胜负的根本因素,步骑配合,按照一定的阵法攻击敌军,还是这个时代两军作战的主要形式。

至于这些古代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中战争场面的描写,那完全是从吸引人的角度,浓墨重彩地刻画主要人物的勇猛果敢,着重描写英雄人物而已。

要知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让两军的核心将领跑到战场上最危险的中间用武艺一决高下,是一件非常无厘头的事。试想一下,要是,两边是严阵以待的军队,中间空出一大块地方给两个武将PK,万一有谁派了个冒牌货上来,等你两人一交手一阵乱箭,那不是全都玩完了。

就算两人真打,一方带1000人,另一方有10万人,难道10万人的那边会因为你的主将PK赢了而全体逃跑么,你当你是绿巨人么……

当然,《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小说,我们不能因为他虚构了一些内容而否定他的艺术成就。接下来就给大家讲讲“回合”一词的由来。

《三国演义》中经常有用“回合”的交战用语,如第65回,写张飞马超白天大战两百多个回合,晚上又接着交战,又是数十个回合。三国时期将帅之间的交战用的都是“回合”一词。“回合”本是指古代交战时的一来一往。合就是交、交战的意思,最开始“回”与“合”指的是车战中的一次交战。商朝到西汉初期都是以车战为主的,车战开始的时候,交战双方的战车驶向对方,先是双方距离较远时,用箭互相击射;战车靠近之后,改用戈矛交战;战车擦身而过,驶向远方,再一次用弓箭对射。这个过程称为“合”。等战车驶远之后,必须各自再转过头来,准备第二次对攻。这个战车掉头的过程,就是“回”。然后两车再驶近而合。所以交战的顺序是先“合”后“回”,而一个“回”,必有一个“合”与之对应。在这过程中,一方失败,才算是战争结束。到了西汉之后,作战的对象变为北方的匈奴人,作战的形式也从车战变为骑马而战,古战场上“回”与“合”交替的作战场面也就不再出现,但是用一个“回合”来说明作战中的一次交锋,却沿用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