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后期的战略失误
今年以来,新版《三国》成为了收视率数一数二的热播剧,该剧虽然在很多地方接纳了《三国志》等史料的叙述,一些具体的剧情方面也有些创新,但总体脉络上仍然没有摆脱小说《三国演义》的框架,尤其在对诸葛亮的描写方面,仍然象《三国演义》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对诸葛亮予以了高度的描绘甚至神化。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此外还是个发明家,但大家对诸葛亮的认识,主要还是来自于《三国演义》等小说和大量的民间文学及传说。传统文学版本(以及新《三国》电视剧)都对诸葛亮进行了大量伪造式的描写和神化,比如说诸葛亮安排好了博望坡火攻计划后被刘琦请去处理刘家家事,回到军营后捷报也到了(新《三国》);再比如说赤壁之战前后的“草船借箭”(历史上确有草船借箭的故事,不过却是孙权与鲁肃的计谋)、筑七星台借东风、三气周瑜、火烧赤壁后让关羽设伏于华容道给曹操还人情;刘备兵败彝陵后,诸葛亮以“八阵图”成功抵御陆逊的追击;乃至于后期诸葛亮六出祈山北伐曹魏,跟司马懿斗智斗勇,包括什么失街亭只怪马谡死读兵书不求甚解、纸上谈兵厉害却实战经验全无,兵将败时还搞出个“空城计”,而诸葛亮在上方谷一战中以一系列的谋划,终于成功地将司马懿围困于上方谷并予以火攻,没想到天突降暴雨让司马懿死里逃生、诸葛亮也只好感叹“人算不如天算”,最后诸葛亮死了还要搞个“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来蒙人,等等。但诸如此类的神化及虚构,使得一般读者对于诸葛亮如何辅佐刘备、抗击曹魏的一生充满了玫瑰般鲜艳的详情细节,却让读者忘了蜀汉是三国时期国力最弱的一方,也忽视了诸葛亮后期重大的战略失误。
查阅历史地图,东汉的行政区划分为十三州,包括司州、豫州、凉州、冀州、并州、幽州、青州、兖州、徐州、荆州、扬州、益州、交州,东汉末年基本上也是如此,司州指京城直辖地区,凉州地处西北,而冀、并、幽、青四州当时在袁绍手中,曹操不断崛起后,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并逐步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和中原地区,在赤壁大战之前还占有了荆州的北部,而扬州的大部分地区则被江东孙氏占领。赤壁之战、刘备入川、曹刘汉中之战和关羽丢荆州之后,曹、刘、孙三家占有国土的面积情况大致是:曹魏占有原来东汉之司州、豫州、凉州(后改设雍州)、冀州、并州、幽州、青州、兖州、徐州和荆州最北部一点地区、扬州最北部的一点地区;东吴占有扬州和荆州的绝大多数面积,后来又取得了交州(今华南广东、广西及越南一带),统治着现今的江苏/安徽/湖北的大部地区、江西/福建/广东全境、湖南/广西的大部分地区;蜀汉则统治着四川、重庆、陕西西南部(汉中地区)、云南、贵州和缅甸一带。由于中原历来兴盛、人多地广,所以曹魏在三国时期国力最强。而东吴地处中国东南部,物产丰富,人丁兴旺,国力排第二;蜀汉地处西南边陲,除了四川盆地物产较为丰富之外,其余地区基本上都是山区,土地贫瘠、人口密度小,国力最弱。根据相关史料,孙权在取得荆州后,经过苦心经营后荆州全地区的人口超过了100万,而蜀汉在刘禅最后向魏国的邓艾投降时,全国官吏、军民加起来一共才90多万。国力差距之大,何需言喻!
诸葛亮在当年出山辅佐刘备时,曾推出过史上有名的“隆中对”,认为刘备应取得荆州,进一步还要取益州(四川),三分天下才能有其一,才能逐步反攻曹操、兴复汉室。而历史的进程似乎也如诸葛亮和刘备的意愿,刘备在占有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后取得了西川,后来还攻曹夺得了汉中。但后来发生的两件事使刘备的蜀汉损失惨重,一是关羽因为傲慢和“大意”而丢了荆州,二是原川中精英人物、谋略家/军事家法正在45岁时英年早逝,随后刘备在称帝之后发动了蜀吴之战,但却在彝陵被陆逊用火攻大败而回。诸葛亮在接到败报后曾经喟叹:假如法正还在,事情何至于此!而至于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变把北伐曹魏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工作重点之重点了。但在这方面,诸葛亮在战略方面却出现了很大的失误。
首先,在魏-蜀力量对比方面,魏强而蜀弱。魏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是蜀国的几倍,物资、兵源、人材等方面都远远强于蜀国。而诸葛亮执意北伐,以弱攻强,这样的军事行动,按照正常情况来说是打不赢的,战事进入到持久战后,蜀汉方面便不占优势,等待诸葛亮的只能是失败的结果。新《三国》电视剧中曾有一段剧情,即司马懿邀诸葛亮在阵前私谈,司马懿陈述双方的力量对比及战争形势,劝诸葛亮不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建议诸葛亮退兵,但诸葛亮不从,执意要战。此段“阵前私聊”剧情可能是虚构,但当时的形势,诸葛亮、司马懿和编剧朱苏进都知道了,广大读者却未必明了。总之,诸葛亮执意北伐,在很大的概率上是要失败。
[page]其次,当时魏蜀吴三国的边境线基本上是依靠险峻的地形地势而构成的,这也是双方多次战争导致的结果。蜀汉的北面、东北面和东面,依次是秦岭、大别山、彝陵山脉以及目前湘西和贵州一带的山岭,因此蜀汉足可自保,却难以攻伐。任何出川攻击的军事行动,在兵力、物资、粮草的运送方面都面临很高的成本,一旦进入持久战,蜀汉就会吃紧。而司马懿也深知三国之间攻防的要领所在,坚持以优势兵力进行防守,“深沟高雷,拒守不战”,并结合防守反击的战术整一整蜀军,最后便成功地拖跨了蜀军、拖死诸葛亮。战争的地形,对蜀军不利,此其二。
第三,诸葛亮的军事方略过于求稳,未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袭”谋略。从史料上看,魏延的确为诸葛亮献上了“子午谷奇袭”方略,即由诸葛亮带大军绕道秦岭以西,从斜谷的大路进入陇右(甘肃东南),而由魏延带领5千到1万的士兵从秦岭东部的子午谷奇袭长安,由于这条路只有300多公里,魏延只要几天到10天即可穿越子午谷到达长安,且这条谷口当时大部分距离是在蜀国境内,因此奇袭是可能的。在第一次北伐启动时,雍凉地区镇守长安的最高军事长官是曹操的女婿夏侯楙,皇家权贵,没有什么作战经验,且第一次北伐前魏国在雍凉一带布置的兵力加起来也就5000人左右,奇袭的胜算比较大。另有说法是魏延计划的更深层次是穿越子午谷后直接奔取潼关,夺取潼关天险后扼守高要冲,阻止关东魏军对长安的支援,然后将雍凉地区守卫魏军各个击破,并且扼守潼关后蜀汉可经营关西,由“八百里秦川”的产出逐步给养蜀汉军队,然后再图谋全国。其实诸葛亮只要跟魏延好好商议一下,就可以得出北伐大计的好方略,可惜诸葛亮根本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每次出川都绕道祈山方向,路途遥远,行军二三十天之后才到达魏国西部边境,而这时候魏国的军力已经布置好了,前线指挥官也安排或调换好了,诸葛亮表面上是求稳,实则是浪费时间和时机,要知道在军事上要以弱胜强,死拼硬拼是不行的,而应该靠奇谋奇计,出奇制胜。这是诸葛亮战争方略的很大失误。
第四,用人方面的失误。第一次北伐在司马懿尚未出现在魏蜀前线,魏国以曹真为军事首脑抵御诸葛亮,诸葛亮从陇西一直攻至现今的陕西境内,进逼长安,取得了很大的阶段性战果,但最终由于街亭失守、运输线被魏军切断而功败垂成。失街亭,马谡是直接责任,但马谡一直为诸葛亮所器重和提拔,在没有太多临战经验的情况下却被诸葛亮委以重任,最终落了个街亭一失、北伐全败的后果。其实刘备在临终时曾告诫诸葛亮马谡不可重用,诸葛亮并未听取。另外,上面所提到的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奇袭策略,可能也跟诸葛亮一直对魏延存在偏见有关。《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从一开头就看死了魏延,内心里对魏延存在偏见,对魏延只是采取打压的态度,却未能充分发挥和激励魏延立功。其实魏延是马超、关羽、张飞、黄忠死后蜀汉第一大将,马超病故后刘备就是调魏延去接替马超镇守汉中的。而演义里甚至说是诸葛亮知道魏延脑袋后面有块“反骨”,所以临终前将兵权交给长史杨仪(也是个文职出身)却不交给第一大将魏延,而这个杨仪又是跟诸葛亮关系好的,跟马谡一样,是诸葛亮的亲信。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诸葛亮有用人唯亲的嫌疑,他远远没有做到用人唯贤。而最终诸葛亮接替诸葛亮掌管军事的接班人,也是诸葛亮从魏国收降过来的姜维。说实话,诸葛亮自己很聪明,智力超群,但在用人方面,比刘备还差,更不用说跟曹操、孙权相比了,比当时魏国在位皇帝曹睿也差。魏延事实上并未造反,最终被弄了个造反的罪名并被夷灭三族,其实是三国时代的一个管理学方面的惨剧,本质上在于平常魏延的性格较为高傲和诸葛亮的管理失误。
第五,北罚曹魏、光复汉室的长期战略。如果几次北伐之后全然无功,诸葛亮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计划安排。从兵力、物资、军事将领方面考虑,蜀汉都处于下风,尤其是魏国搞了司马懿,专门对付诸葛亮,诸葛亮自己也占不了上风,而除了自己之外,蜀国的人才和将领都不足,所以后来才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尴尬局面。事实上当时蜀国应该大力发展教育、培育和选拔人材、充实国力,伺机而动,在蜀汉国力强盛后,趁魏国发生内乱或魏国杰出将领去世之后再行伐魏。由于没有长期的理性安排,再加上一次次的战略失误,而后加上接班人姜维对诸葛亮北伐遗志的坚决继承,使得蜀国战事不断、连年征战,其后果必定是国力越来越空虚,最终后主刘禅率军民投降时,蜀国总共只有90多万人,人丁只及当时东吴的几分之一而已。
- 上一篇:三国史上最神秘战将竟是“隆中对”发明者
- 下一篇:高平陵之变曹爽伏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