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隆中对》:一个存在致命缺陷的战略部署

诸葛亮的《隆中对》很有名,有名到就凭这个就可以让其挤入千古名人之列,不能不说其利害……但我们再次仔细分析之后,就会发现,这其实也是流传了千年的谬误!

陈寿曾经有句评语说“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句话让千百年后的诸葛亮迷痛不欲生耿耿于怀,甚至说陈寿不了解实情,说陈寿打击报复,说陈寿干嘛要多写此一句……

陈寿说的这句话更多的是指诸葛亮军事上的应变能力很差,至少是不能算一流。同样地,我觉得这句话也适用于指其战略预见能力战略实施能力上,可以这样说,诸葛亮的战略预见及战略应变能力同样是很差的!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诸葛亮的《隆中对》,仔细分析后,我们就会发现,我这样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在他的《隆中对》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发展战略其关键就在这句话里面:第一,跨有荆州益州;第二,与孙权结盟;第三,待天下有变则两路出击,夺取中原兴复汉室。

我们先看其第一要件“跨有荆州益州”。在他这样说的时候,赤壁之战还没有发生,荆州也还在刘表的手里,所以,如果没有后来的赤壁之战,他这样说在大体上是没有太多问题的。但历史的事实是,因为实力等各方面因素,刘备在赤壁战前被曹操赶得到处跑“几无立身之地”,随后就发生了著名的赤壁大战。从发生赤壁大战后,荆州就不再是刘表一个人的荆州而是变成了曹操孙权刘备三方各占一部分的荆州,这时候,诸葛亮就应该理解调整其战略(部署),遗憾的是,由于其自身能力上的缺陷,诸葛亮没有做到这点!很简单,如果刘备是单纯地从刘表手中全据荆州,也就不存在什么借荆州的事实或说法,孙权方就没有任何理由“以刘备背盟”这样的借口发动讨还荆州的战争!而且,从其这点战略部署来看,“诸葛亮未出隆中而知天下大事”也是徒有虚名,因为他对其他人的战略是一点都不了解。比如孙吴同样有“夺取荆州尽长江所极”的宏大志向,当自己的战略和别人的战略发生冲突的时候,自己怎么解决,这从诸葛亮的《隆中对》里面看不到任何的片言只语!

再看诸葛亮的第二点战略部署“与孙权结盟”。作为一个洞察一切的政治家战略家也许还有所谓的军事家,他应该知道孙权的志向同样是志在天下,所以,蜀国和吴国的任何结盟行为都是短期的,都是受当时各自利益所驱动的战术行为而不是根本的战略行为。但是诸葛亮一厢情愿,根本或者说是自欺欺人地看不到这一点,这是其《隆中对》战略部署的一个最致命的缺陷!所以,不要总是怪孙权背盟,如果真要说背盟,刘备取益州的“卑劣”手法和孙权“袭荆州”相比只怕有过之而不及!

诸葛亮战略部署的第三点是“一旦天下有变,则两路出击,夺取中原,统一中国,兴复汉室”。我们首先要看到其“两路出兵”的战略是在同时拥有荆州和益州的前提下从荆州和益州出兵,先不说这样的部署能否成功,在其做这样的部署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孙吴的态度和存在!即使其同时拥有荆益二州,这个计划都没有多少可行之处,更何况现在荆州已失!所以,其后诸葛亮所进行的所谓北伐,就差不多完全是“孤注一掷”的疯狂行为了,只是为了北伐而北伐。荆州已失,两路出兵已经成了水中花镜中月,却还是要继续进行,这和“一路出殡”的自杀行为有多少区别?其心中的绝望和无奈可见一般!

诸葛亮,一个悲剧英雄!

其悲剧所在就是想用自己根本不具备的能力去做自己根本做不来的事情!陈寿所言,何其正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