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纸上谈兵话三国——漫谈《三国演义》的兵

Ⅰ 绪论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不同于正史而倍受欢迎,不仅是作者对人物艺术形象的成功刻画,关键也在于其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氛围作为传承媒体,以这段历史众多绚丽多彩的事例战例,深入浅出阐述了中华民族的兵法真髓。

不论是经典的《孙子兵法》还是雅俗共赏的《三十六计》,在这部书中几乎都可以找到诠释或者案例。所以后来或行走江湖或占山为王者,乱世里的《三国演义》,毫不夸张地加冕成万用的兵书战策。据说明末农民起义的李自成张献忠等皆奉之为圭臬。即使关外后金八旗辫子兵难以识字,也有满汉对照翻译本通行,以飨不汉化的老贝勒郡王什么的这个读者群。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起义,相传耶稣的弟弟天王洪秀全,是左手按圣经,右手抚三国,我觉得像张角。

三国开篇朱隽与刘关张,使用“猪羊血并秽物”,破黄巾“地公将军”张宝的妖术之法,一直到鸦片战争以后,仍旧被义和团生搬硬套。只是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坚船利炮火枪下,妄想通过辟邪、念咒、烧香而刀枪不入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除了勇敢牺牲的壮烈悲情,只剩下愚昧落后的精神麻醉。这显然和《三国演义》的智慧内蕴,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相反,课本里讲的少女《冯婉贞》,倒深谙个中味道,虽然没有达到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标,但起码知道了扬长补短,冷兵器“精技击者”选择雨天近身攻击使用远程火器的侵略者。子曰:“惟女子小人难养也。”女子率领一帮子小人,“真理”的颠覆。弱小之军,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可以打败强大之敌的。《孙子兵法》中表述有:“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在《三国演义》中,浓重墨力渲染的官渡、赤壁和彝陵三大战役,都是因地制宜以弱胜强。

当代和平环境下,《三国演义》的精华在经济管理领域中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点,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雅玛台做得比浮躁的我们好,研究得很深入。我们象没落世家的纨绔子弟,做事赚钱的本事少,跑马走犬吃喝玩乐的毛病全。不能这样,应该学点。

兵,从廾,从斤。就是两手持斧头,有曹操鸡肋巡营,有徐晃高林救驾。《说文》曰:兵,械也。兵法,狭义是行军布阵的方略,广义是历来哲人追求的道。当然还有一层借用,就是操持兵械者,也是兵,古雅些谓之士卒。

当今社会和谐,诸事以人为本,今天这里就围绕士卒一叙。主要是大胆提出些看法,以期有识者批评指正,从而学到些知识。

Ⅱ 兵源和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