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甘肃境内的蜀魏之战

一个地方的名气总是与著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甘肃历史上著名人物出现得少,历史事件也少,所以亮相的机会不多。酒泉之所以有名,是因为霍去病在这里打败了匈奴,犒赏过军士们御酒。武威古称凉州,1986年就第二批入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原由恐怕是“白塔会盟”,西藏归入祖国版图的事,当然还因为出土了举世闻名的“铜奔马”。天水,古秦州,羲皇故里,名气与三国联系密切。三国时期蜀魏征战,陇右是主要战场,出祁山,失街亭,大战铁笼山,沓中屯田,偷度阴平……着实让陇原在1800多年前的历史战争中集体亮相,让人们记住了这些古老的地名。至今这些地方,哪怕偏远山区的老乡,都能给你津津有味地讲述发生在本地的三国故事。三国与陇原有很深的渊源。

诸葛亮为什么要伐魏?

按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己的表白,是为了完成先帝的遗愿,必须统一中原,匡扶汉室。去年在《读书》杂志上读到一篇分析《后出师表》的文章,指出诸葛亮伐魏另有隐衷,是为了躲避阿斗将要加害于自己而采取的韬晦之计。这种说法新奇又时髦,但经不起历史资料的推敲。阿斗虽然是扶不起的君主,但绝无加害诸葛亮的念头。《三国志·后主传》评价道:“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一张白纸,看怎么写,怎么画。先帝托孤于诸葛亮,阿斗事之如父,不要说诸葛亮在世时尊重有加,言听计从,就是其死后,对所推荐的干部也一律照常使用,没有加害过一个。只是到末期,听信阉竖黄皓谗言,怀疑姜维,使姜维不敢回成都。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阿斗与诸葛亮是历史上配合最好的一对君臣。以君必暴虐,臣自畏缩的公式,套用历朝历代的君臣,显然过于武断。既然躲避迫害说不能成立,那么诸葛亮伐魏到底是什么目的呢?

 统一中原,匡扶汉室,在《隆中对》的时候可谓雄心万丈,但是到了蜀汉偏居蜀中的时候,曹魏占据大半个中国,实力悬殊,统一谈何容易?以诸葛亮的才智,明知不可为,又为什么为之呢?孟子曰:“国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蜀汉小且势力弱,长期偏安一隅,必有亡国的危险。以攻为守,以不间断的战争告诫国人提高警惕,才是长治久安的策略。诸葛亮深谙此道,所以在有生之年发动了5次对魏作战。

诸葛亮为什么兵出祁山?

这是历来人们觉得奇怪的一个问题。祁山远离关中,双方集结兵马,运送粮草,赶到祁山会战。打不了多久,粮草不济,于是各自收兵,来年再战,和玩游戏一样。魏延当年就对诸葛亮的这种打法很不以为然,建议自领一支人马,从秦岭直出关中。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坚持迂回作战的方针。

其实这种打法正体现了诸葛亮对魏作战的战略方针,以攻为守,重在固守蜀汉,并没有攻占长安的打算。从后主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表出师,到建兴十二年(公元235年)病逝五丈原,诸葛亮5次伐魏,其中两次出祁山,不是《三国演义》写的六出祁山。首次伐魏,诸葛亮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声言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诸葛亮亲率主力攻打祁山。一时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震恐,纷纷背魏降蜀,蜀方形势一片大好。问题出在马谡,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原则,自以为是,刚愎自用,丢了街亭,使蜀汉到手的战果得而复失,迫使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退还汉中。一出祁山以诸葛亮斩马谡,自贬三级而告终。第二次伐魏是出散关,围陈仓,战场在今宝鸡一带,战果是斩杀了对方大将王双,结果是粮尽而还。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的第三次伐魏战果颇丰,夺得武都、阴平二郡。后主下诏恢复了诸葛亮自贬的官位。第四次又是出祁山了,这次就是用有名的木牛流马运粮草,射杀了著名的魏将张郃,最终还是因为粮尽退军。建兴十二年(公元235年)诸葛亮第五次出兵伐魏,与司马懿对峙于渭水之滨。诸葛亮为了解决粮草不济,分兵屯田,做长期作战的准备。不料只相持了百余日,一代名相便病逝于五丈原,享年只有54岁。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姜维是合格的接班人吗?

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此时正式主政,用官名)遵照既定方针,先后重用了蒋琬、费褘、姜维等人,继续伐魏国策。蒋、费去世后,姜维成了蜀汉的主持人。姜维天水冀人(甘谷),曾为天水郎中,参与军事。诸葛亮一出祁山时,收服姜维,器重其才,遂为重用,官至中监军,征西将军。诸葛亮死后,姜维升迁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费褘当大将军的时候,抑制姜维,使其统兵不过万人。姜维执掌兵权后,打过一些胜仗,夺取了岷县、临洮及洮西一带地方,在天水也打过败仗,与魏在陇西争夺拉锯,但仍领大将军,主持军务。然而大势已去,姜维因为屡无进取,遭后主猜忌,后来听到成都陷落的消息,诈降魏军,企图伺机东山再起,不料意图泄露,最终落得身首异处,家破国亡。

 俗话说,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诸葛亮之后,用姜维为主帅,历史上也多有非议。然而,就姜维的才能,蜀汉也非他莫属。天时地利人和俱往矣,任是诸葛再世也无济于事。如今甘谷建庙纪念这位家乡出来的英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至于姜维是不是合格的接班人,历史已经作出了结论。

蜀魏攻伐,命运一样

 三国古战场遍及甘肃的陇南、天水、定西、临夏以及甘南等市州,与诸葛亮、姜维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当地老百姓内心深处多半倾向诸葛亮,而历史发展的结果与人们的愿望相反。失街亭成了刚愎自用、军事教条的典型案例,出祁山注定意味着没有希望和失败,而偷度阴平却成了出奇制胜的代名词。“祁山不是攻坚地,度越阴平望锦官。”这是笔者在一首诗中的感慨。

 蜀魏颇有戏剧性的相互攻伐,其结果是相同的,蜀被魏灭亡,魏又被晋取而代之,司马氏以宫廷政变的方式篡夺了曹魏的皇权,三国归晋,是历史的必然。那些交织过智慧、愚蠢、希望、破灭、胜利、失败、厮杀的地方,都随着翻去的历史一页定格在时空,任人们去追思、回味、评说。

这里又想起一个话题,当今描写三国的电视剧,让刘备、诸葛亮一方的士兵举着“蜀”字大旗到处乱跑,须知“蜀”是后来史家的命名,刘备从来自以为是汉室正统,应该举“汉”字旗才对。所谓“蜀汉”也是为了区别而约定俗成的称谓。三国历史以魏为正统是有道理的,公元220年,曹丕迫使汉献帝禅位,国号魏,改元黄初。自此,刘邦建立,刘秀续立的426年的两汉王朝寿终正寝。刘备为了显示正统,继承汉祚,于第二年称帝,改元章武。孙权最终禁不住诱惑,在公元222年也当起了皇帝。蜀汉一直以汉朝正统自居,怎能自竖“蜀”字旗呢?甘肃三国故址甚多,千万不要给诸葛亮的营盘挂上蜀汉旗,以免贻笑大方。至于这篇文章将蜀放在魏前面,绝没有颠覆魏为正统的意思,一是因为蜀在战争中处主动进攻方;二是身在甘肃,为甘肃人写稿,又发表在甘肃的媒体,多少有些挥之不去的情结,陇原人珍惜那段历史。不过,人们忘记了那时陇右是魏的地盘,当时的百姓是魏的臣民。大概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后来的人们同情起蜀汉来,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国籍”,站到了对方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