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三国武备杂谈:世兵制度

三国时代的世兵制

东汉后期,由于军阀割据,坞堡林立,大批农民为军阀豪强所霸占,成为依附于他们的部曲(近于奴隶的私人部队)。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这种兵家户籍不属郡县,而由军府管理,称为“士家”、“军户”。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的身份。

玄铁重甲

曹丕在广陵孤城临江观兵时所吟的诗句中,可以感受到曹军的军威:“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这里的“玄甲”,是指黑色的铁铠。早在西汉时,随着炼钢技术的大发展,铁铠在很大范围已取代了青铜甲,到了东汉三国时期,则完全占据了军队的全部装备。

玄甲又称鱼鳞甲,几千片铁甲,用麻绳或者皮绳用复杂的方法编织起来,可以有效防护战士的全身。不过玄甲比较沉,一般都有二十多公斤,不利于单打独斗,更适合重装步兵或骑兵采取军团作战。

这种黑色的甲胄代表着三国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陈琳在其《武库赋》中对大加赞赏:“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钢,函师震旅”。诸葛亮也在《作刚铠教》中说:“敕作部皆作五折刚铠”,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已采用了“百炼精钢”法来打制铠甲,而打制一件铠甲,至少需要迭锻五次。无怪直到后世六朝之时,人们仍然把质地精良的铠甲传为诸葛亮所锻铸。

刀和戟

在三国时期,军队中大量使用的短兵器只有刀,步兵的常见装备便是环口刀配长楯。《刀剑录》有很多关于铸刀剑的记载:孙权在黄武五年造刀一万口,刘备造刀五千口,司马炎造刀八千口……这是因为刀更适合于劈砍,且工艺没有铸剑繁琐。剑则逐渐变为赏玩物和配饰了。

另一个重要的武器是戟,也是唐以前整个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武器之一。戟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商代,甚至持戟成了士兵的同义词,《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

猛将持戟搏杀的记载在《三国志》里有很多,最著名的有张辽守卫合肥时“披甲持戟……杀数十人,斩二将……”,吓得孙权“以长戟自守”;曹操在濮阳被张绣攻击时,典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

除长戟外,军中常用的还有双戟,孙权就曾经“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此外还有手戟,经常作为暗器时,譬如董卓就曾用手戟掷过吕布

三国时期,骑兵的主要装备便是长戟配铁铠,步兵则是长短戟与楯配合使用。剑从此退出了战场主导的地位。

弓和弩、投石机

三国时期武将大多擅长弓射,早期董卓便是“双带两鞬,左右驰射”的一大狠人,像吕布一般“便弓马,膂力过人”,还有很多。不过射手的力量终有穷尽,不能像弩那样的强劲。

弩与弓机理相同,可说是具有“延时结构”的弓。它与弓不同之处在于,无须在用力张弦的同时瞄准,而是先把弦扣住,再从容瞄准射击,因此命中率大为提高。不仅如此,它不仅可以依靠人的臂力,还有踏弩或蹶张弩,甚至可以用绞车装置集中几十个人的力量上弦,从而使重型弩的使用成为可能。

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武侯弩。《魏氏春秋》中记载:“亮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武备志》中对诸葛弩的性能做了补充:“此弩即懦夫闺妇皆可执以环守其城。”

《武经总要》记载了抛石机的结构:以大木为架,接合部用金属件固定。架上方设置可以转动的横轴,轴上固定抛杆,称为“梢”。梢前端有绳索连接一个皮兜,用来容纳石材;末端系索,长数丈。大型抛石机常拥有数百条这样的索,每条由一两个人拉拽。射击时,一人瞄准定放,拽索人同时猛拽索,末端下坠,前段扬起,皮兜中的石头便被甩向天空,飞射出去,破坏力巨大。

战船

三国时的战船沿袭了汉代的技术,最著名的战船当属楼船,汉代最大的楼船高达十余丈,之上“起重楼,列女墙,战格、树幡”,装备大型战(石驳)、拍杆;甲板上可以跑马。这其中,东吴最大的楼船“飞云”、“盖海”等,有十几米之高,可容3000士兵。

另一主力战舰叫做艨艟,以速度著称。赤壁大战中,东吴用来突袭曹军船队的火船,便是这种形体狭长、速度奇快的小型战船。数十艘的艨艟乘风纵火冲入曹军船队,不多时便让曹军“樯橹灰飞烟灭”,实在是令人不可小觑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