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人才战略,学会这五条你就能成功
一、知人善用,唯才所宜。这是曹操的军师荀彧和郭嘉对他的评价。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知道哪些是人才;第二,知道是什么类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怎样善用这些人才,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华。这既是曹操的需要也是人才之所想,符合了双方的标准,因此,能达到共赢的目的。如曹操根据枣祗任劳任怨的特点而让他去屯田,结果曹操屯田的制度得到彻底的贯彻落实,使百姓得到实惠。
二、信任部下,任人不疑。曹操出身乱世,明白在乱世中最难做到的就是诚信,但是人们为了自保而相互猜疑,而诚信却能让部下安心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因此曹操用诚信来拉拢人心。他对部下特别宽容,显得他特有胸襟。如:在官渡之战时,曹操以弱胜强,赢了袁绍后,在整理袁绍的信件时,发现自己军中有一些谋臣,在战前与袁绍通信。于是他说:“自己都没把握赢,这些谋臣为自己的后路打算是情有可原的。”还当众把信件烧毁,使得那些谋臣私下里非常感激他。你说这样有度量的领导哪个手下不愿意跟随他呢?
三、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曹操用人特别注重这八个字。例如,在一次行军中,曹操下达命令,践踏农田者斩。可曹操的马因受惊践踏了农田,曹操找来军法官“问罪”。军法官说杀头,可古代又有刑不上大夫的惯例。因此,曹操以发代首,“斩之”,这也是他作为表率的一个范例,试想曹操都不能避免何况其他人。在奖励方面曹操做得也十分到位,有功必赏,功越大赏越大。如关羽杀文丑,立了战功,曹操立即封他为汉寿亭侯,还给了帅印。这让关羽确实感到曹操实实在在的好处,感到曹操的大恩,这在三国演义才有了曹败赤壁被关羽放走的那一幕。在这方面,曹操可谓真正的施恩高手。
四、虚怀若谷,见贤思齐。曹操善于让部下为他提意见且虚心听取,认真考虑后采纳,即使他犯错了也一定给予检讨。他明白谋臣都希望通过进谏来得到赏识、获得封赏、建功立业,因此他把立功的机会让给部下,把错误留给自己。曹操在用人方面有几个好习惯。和刘备相比,曹操用人上少有亲疏之别。他唯才是用,因此,在选才面上比刘备广。曹操征战一生中,时时留心人才,一旦发现人才,就尽量为己用。如他初遇徐晃时,认定徐晃是个将才,心中暗喜,于是安排典韦,用计收服徐晃;又如为留住关羽,以大宴小宴、金银爵位收买之;为留张辽不计其谩骂自己;为训练水军而启用明知不可靠的降将蔡瑁、张允等等。
五、计功而赏,一视同仁。如在征张秀时,曹操兵败,他的主要军队青州军趁乱打劫民众,于是于禁带领本部前往镇压。事后,于禁被告发,然而于禁没有立即去见曹操,而是做完军事部署后才去。但曹操却当面表扬于禁:“将军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谤任劳,使战争反败为胜,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并奖金器一副,封益寿侯亭,还当众责备(自己的亲族及爱将)夏侯惇治军不严之过。曹操有时还奖赏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不管是否被采纳,只要讲得有理。如曹操打败袁绍,袁绍的两个儿子分别逃往少数民族区,曹操欲绝境追击,但曹洪等人反对,认为应在保住根本的基础上追击敌人,但曹操坚持己见。他远征归来后,就充分肯定了曹洪等人的意见,并且说:“孤前者,乘危远征,侥幸成功。虽得胜,天佑也,不可以为法。诸君之建,乃万安之计,是以相赏。”这样既肯定了意见的可行性,也表示了曹操对意见的重视,让提意见的人认为:你们的意见我是十分在意的,也是深思了的。既有奖赏,又被肯定,无形之中激发了他们进谏的积极性。众所周知,曹操之所以能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曹营多才俊。为什么才俊们都愿意投身曹营呢?这就是领导者的一大本事。针对如此乱世怎样树立一个好口碑,让人才自动上门?曹操“唯才是举”政策对人才进行选拔,这样就使他的人才选拔面很广,胜于当时的孙刘,为其霸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亦是他的伟大之处。曹操对人才的渴求,他所制定“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战略,使有志之士如百川归海涌向曹魏政权,曹魏集团也因此人才济济,其政治势力在三国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