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质疑华歆《止战疏》代《出师表》

有报载,某市委党校教授写信给教育部教材司,建议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以华歆的《止战疏》代之。此事在各种媒体上被讨论得很热闹。他信中说:诸葛亮《出师表》发动北伐战争的原因是,刘备曾“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所以要报恩于刘禅,表现出的是一种愚忠。而在《止战疏》中,华歆认为:“战争是在不得已时才发动的,不可以轻启战端,要等待时机的成熟。”(原文为:“夫兵,不得已而为之,故戢而时动。”)上书者认为,《出师表》作为范文被选入初中课本,对于没有完全辨别能力的初中生来讲,容易形成“愚忠”思想,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军事观,甚至不利于形成 “止战息兵”的观念。

对此我有三点疑问。

其一:华歆是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些史书说华歆是德行名士有高风;另一些史书及《三国演义》则认定华歆为见利忘义之奸佞,在曹丕逼宫篡位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止战疏》如真的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此文的“作者简介”怎么写?对《止战疏》作者华歆无论采用哪种说法,都无法与《出师表》作者诸葛亮相比,在中国人心目中,诸葛亮是智慧和忠贞的化身。

其二:华歆曾事吴汉魏,屡易其主,表现为不忠。上书者是否认为华歆的不忠比诸葛亮的“愚忠”高明?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对忠应作抽象继承,不能一概否定。若无视诸葛亮毕生的事业成就,单凭《出师表》中三句话就认定为他为“愚忠”,不免失之轻率。建议考察一下诸葛亮生平事迹,认真读一读冯友兰关于抽象继承的论说,再下结论也不迟。

其三:“止战息兵”并非判定历史事件正义性的惟一标准,否则,许多历史事件都要重新评价了。再者,华歆《止战疏》中的 “戢而时动”,只是待时而动的策略性考量。《止战疏》主张:“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华歆只是说说而已。诸葛亮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感人之深在于此。

关键是不能以今天的政治观点去衡量古人及其作品。否则,永无宁日!我曾经在一些中学接触过初中生,发现他们有基本的辨别能力,应能分辨诸葛亮究竟是智还是 “愚”。

希望有关部门在作出决定前,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