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黄埔三杰之首蒋先云:黄埔军校史上的第一学霸

他从入学开始一直到毕业考试,囊括了所有科目成绩的第一名,不仅创造了黄埔军校史上一项“后无来者”的奇迹,而且在中外军校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1902年8月17日,蒋先云生于湖南省新田县大坪塘乡大坪塘村,父亲蒋继堃是清末秀才,为人忠厚正直;母亲肖玉秀,朴实勤劳;蒋先云兄弟姐妹8人,蒋先云排行最小,1917年他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五四”期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蒋先云任湘南学生联合会第一届总干事,与夏明翰、黄静源共同领导组织湘南25个县学生罢课运动。他在校期间组织革命团体“心社”,创办《嶷麓警钟》月刊,开了湘南革命组织之先河。身为湘南学生运动领袖,蒋先云颇得毛泽东的赞赏。1921年,经毛泽东介绍,蒋先云加入了中共,第二年,蒋先云参与了与李立三、刘少奇组织领导的安源路矿大罢工,随即成长为工人运动领袖。

1924年春,黄埔军校第一期开始招生,吸引了全国一大批有志青年踊跃报名。蒋先云也由中共湖南党组织选派,经毛泽东、夏曦、袁达时介绍投考黄埔军校。当时考试要求非常严格,报考者要经过初试、复试、总考试三关,先在全国19个省区进行招生初试,然后再到上海、重庆等市进行大地区范围的复试,合格后方可到广州参加总考试。时任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的毛泽东,负责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并负责黄埔军校在上海地区(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各省)考生复试工作。蒋先云通过初试、复试后,到达广州参加总考试。总考试包括国文、数学、历史、地理等科目,在1200余名考生中,蒋先云名列第一。

令人惊叹的是,从入学开始一直到毕业考试,蒋先云囊括了所有科目成绩的第一名,且与陈赓、贺衷寒并称“黄埔三杰”。廖仲恺惊叹他是“军校中最可造就的人才!”据周恩来回忆,蒋介石也把蒋先云视为自己最得意的学生。蒋先云也因之而成为了唯一获得毛泽东与蒋介石共同赏识的学子。当时按照国共两党合作的决策,在军校里要求师生们一律参加国民党,由于蒋先云进校前已经参加了共产党,也遵照学校的决定参加国民党,成为跨党的党员,由此他成为了国共两党都倚重的骄子,师生敬重的宠儿,一面扬威军校内外的旗帜。蒋介石曾声言:“将来革命成功后解甲归田,黄埔军校这些龙虎之士只有蒋先云才能指挥。”1924年3月19日,蒋先云从上海回到长沙,与李祗欣(湖南省醴陵县人,李立三同志的胞妹,中共党员)喜结良缘。

蒋先云在黄埔军校期间很活跃,担任中共黄埔特别支部第一任书记,在廖仲恺、周恩来的帮助下,他牵头创建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并任主席,发表了多篇革命文章,成为黄埔军校最有影响力和威望的学生,影响了一大批青年军人(包括开国元帅徐向前、红军高级将领左权),很多有志青年军人把“青年军人联合会”作为他们革命精神的寄托,会员由开始的2000多人迅速发展到20000多人,活动范围由黄埔军校延展到在广东的军队和滇、桂、湘所设的军校,进而遍及全国,成为一代青年军人中大部分走革命道路的导航站。后来从黄埔军校走出了许多共产党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与蒋先云等人的宣传鼓动和思想灌输分不开的。

1925年初,蒋先云毕业留校,担任校长蒋介石的秘书。2月,“小蒋”随“老蒋”参加第一次东征,两次负伤;6月在广州平定“杨刘”叛乱中,只身带领一个连冲进市中心,占领了滇军总指挥部,立下奇功;8月又参加第二次东征,已担任第1军3师7团党代表的他在三次负伤的情况下,亲率敢死队一举攻占了“历史上从未被攻克过”的惠州城。蒋先云虽深得蒋介石的钟爱和青睐,并被迅速提拔,但他却信仰笃定、刚正不阿,1926年“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蒋介石以“中将教育长”的职务诱使他脱离共产党,具有双重党员身份的蒋先云,却第一个公开声明脱离了国民党。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蒋先云任北伐军总司令部机要秘书,“北伐文告,多出其手”,旋任补充第五团团长,授陆军少将军衔,转战粤、湘、赣、鄂。蒋介石数次派人力邀蒋先云,许以第1军第1师师长之职,前提是“必须发表退出共产党的声明”。蒋先云不为所动,拂袖而去。

1926年底蒋先云毅然离开蒋介石前往武汉,担任湖北全省总工会工人纠察队总队长。“四一二”政变发生后,武汉各界成立“反蒋委员会”,公推蒋先云为主席,在武昌阅马场举行声势浩大的三十万余人“讨蒋大会”,通过《反蒋宣传大纲》、《告(黄埔军校)各期全体同学书》等文告,出版《讨蒋特刊》,高呼:“昔日校长,今日校贼!”“蒋贼不除,世无天日!”蒋先云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讨蒋演说,表明与蒋介石彻底决裂的坚定立场。1927年4月,25岁的蒋先云满怀一腔热血和革命情怀,投入到第二次北伐,并被任命为第11军26师77团团长兼党代表。5月28日率部在河南临颍与奉系军伐作战时,身先士卒,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1927年6月8日,在武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操场,中共中央为蒋先云烈士举行追悼大会。武汉国民政府要员,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以及各界人士6万余人参加追悼会,周恩来主持追悼会并发表沉痛讲话,恽代英致悼词,罗章龙宣读悼亡诗:“东南北战斗犹艰,战士升腾武胜关。千古悲风临颖路,中原忍见将星残”……中共中央刊物《向导》198期发表《悼蒋先云同志》一文;国民革命政府追赠其为中将军衔。1984年,蒋先云在黄埔军校时的同期同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徐向前在其回忆录里,称“蒋先云是我的良师益友,他斗争坚决,作战勇敢,头脑敏捷,堪为青年军人的模范”,评价不可谓不高。

20万黄埔生抗战后仅存万人:牺牲率高达95%

“现在孤军奋战,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反攻反攻!祖国万岁!”这是黄埔军人戴安澜1942年入缅作战时发出的响亮口号。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出身的国共两党师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战功。

一群年轻人被黄埔军校特别的大门所吸引在自拍留念。据悉,黄埔军校每年接待来自全球的游客逾百万人次。

黄埔军校校本部1938年被日军炸毁 重建勘察历时10年3次发掘

走读广州老建筑

没有华丽的装饰和精细的石雕,一幢简朴的“走马楼”中式建筑,却创造了世界军校奇迹,短短时间从这里走出了举世闻名的诸多中国军政要员,影响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格局,她就是广州黄埔军校校本部旧址。

孙中山检阅黄埔军校学生军。

如今很多90后出生的年轻人,或许都知道位于广州长洲岛有一座黄埔军校历史建筑,但是鲜有人知道,黄埔军校校本部曾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广州沦陷前,被日本飞机炸毁,今天的黄埔军校校本部是考古建筑专家历时10年发掘考证,在1996年按照“原位、原尺寸、原面貌”重建。重新修建后的91岁黄埔军校校本部旧址,以自身的传奇吸引海内外游客,至今,每年都吸引着逾百万的世界游客。

昨日,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当年负责组织黄埔军校旧址还原修复工作的黎显衡,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披露一段鲜为人知的重建内情。据透露,黄埔军校校本部的重建考证勘察工作整整用了10年时间,单单对原址地基的定位发掘调查就进行了三次。

记者所见的这座位于广州长洲岛上坐南朝北,面向珠江的四进两层,回廊连通,砖木结构的中式简朴建筑,被百姓称为“走马楼”,她就是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校本部旧址。

黄埔军校大门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精细的石雕玉琢,但是因陋就简条件下建成的这座军事学府却处处充满着传奇,短短时间走出了举世闻名的诸多军政要员,影响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格局。在当年,黄埔军校也因此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等并称“世界四大军校”。

“走马楼仅存地名,建筑荡然无存。为了复建黄埔军校,广东文史建筑和考古专家用了10年时间进行考古发掘和定位,并寻找大量历史资料照片作为依据。”黎显衡说。

黎显衡介绍,华南理工大学的专家对旧址建筑进行了全面详尽的勘探,纪念馆还到全国各地寻访黄埔军校第1期至第4期的学生,为修复军校旧址提供了许多详实珍贵的文字和图片材料。针对原址地基的定位发掘调查一共进行了三次。其中,还将军校当年的模样制成建筑模型,多次找到长洲岛上的老村民共同回忆修正。

1996年,广州市政府长洲文化旅游风景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决定复建校本部。6月16日奠基,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寸、原面貌”的原址重建,面积10600平方米,耗资2000余万元。

经过近20年的修葺完善,黄埔军校旧址如今的范围约为2.6万多平方米,岛上现复原开放的主要景点,包括军校大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和纪念室、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园、北伐纪念碑、教思亭、济深公园、黄埔公园、柯拜船坞、波斯楼、大坡地炮台等十余处。

军校大门:体现“中西合璧”理念

黄埔军校正大门是一座两柱横架门楼的欧陆式大门,是1924年创办军校时于原陆军小学原祠堂式大门前新增建。1938年,大门被日军飞机炸毁,1964年解放军南海舰队出资重建军校大门,但因历史资料不足,军校大门及位置均不符合原貌。1993年,文物部门再次重新修复,尽力恢复本来样貌。大门两旁及附近有4棵古榕树,其中围墙内两棵树龄长达226年,见证了1938年日军飞机轰炸的历史。

据历史照片和黄埔军校的老人回忆,当年在军校大门前、码头边还有一座木制大牌坊,两边的对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这个码头,曾定格了黄埔军校建立之初许多经典镜头: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乘坐“江固”舰在此登岸,主持军校开学典礼;同年11月13日,孙中山北上乘“永丰”舰回校园向师生们告别。

校本部:岭南风格祠堂式楼房建筑

校本部是由两个四合院组成的岭南风格祠堂式楼房建筑,从空中俯瞰成“日”字形,是军校旧址的核心部分,占地总面积9444平方米,建筑面积10600平方米。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堂校舍,军校创办时略加维修。这座建筑是黄埔军校的中心,房屋高大,骑着战马可从楼下穿堂而过,因此被称作“走马楼”。整个布局是坐南朝北的四合院构架,上、下两层砖木结构,雕窗坡顶,青砖素瓦,分为左中右三路。四周回廊相围,各层廊内相通,走廊相连,木质楼梯;深四进,每进之间以天井相隔。底层中路通道又称大花厅,左右两边房间较大,每间约有100多平方米,底层房间南北两面下部为砖墙,上部是宽敞明亮的满洲窗。二楼的房间为隔扇窗,每间4扇。四方形的院子,和校门一样朴素。

据当年学生回忆,历史上的黄埔军校第1期学生入校时将近500名,由于经费短缺,学生的教室、宿舍只好使用临时搭建的葵棚,一直到第4期学生入校时住的仍是这种棚子。之后在学生宿舍后修建的走马楼,全校自总理、校长、党代表之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6部,机构总数约40个。建校后,楼底层改为大厅,供会议和娱乐使用,二楼有校长室及军校各部领导的办公室,后进则以学生课室和宿舍为主。

抗击日寇:“黄埔系”牺牲率95% 仅万人幸存

“现在孤军奋战,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反攻反攻!祖国万岁!”这是黄埔军人戴安澜1942年入缅作战时发出的响亮口号。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出身的国共两党师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战功。

谢晋元(黄埔1期生),第5军88师262旅524团团长,1937年10月26日率“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4昼夜,有效地牵制日军,掩护中国十万主力部队撤退;赵一曼(黄埔武汉分校6期生),1935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与日军作战负伤,次年牺牲;戴安澜(黄埔3期生),第5军第200师师长,1942年3月7日,率部队打响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战——同古保卫战,在5月份的撤退途中壮烈牺牲,时年仅38岁……发生在“黄埔系”将士身上的一幕幕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在抗日战争特殊时期,为适应抗战需要,黄埔军校在各地设立分校,培养军校学生,为抗战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补充前线兵力。据日本投降后的统计显示,黄埔毕业生在战后幸存者仅11000多人,相比抗战期间入校受训的20万学生,“黄埔系”在抗战中的牺牲率高达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