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军史揭秘:工农红军长征线路图是谁制定的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人民军队极重视军政教育,在部队表现突出的赖光勋被送往江西红军学校第五期政治营学习,1933年7月毕业留校,任青年队队长。这年11月,赖光勋所在的学校编入彭杨学校,青年队改为测绘学习队,赖光勋仍担任队长。赖光勋在做好行政工作的同时,刻苦学习测绘技术,掌握了绘图的基本知识,并能用测绘仪器进行作业。有一次校长陈赓陪同周恩来、朱德到学校视察,陈赓介绍说:赖光勋独立绘图的成绩优秀。周恩来看后称赞赖光勋画的地图不错,并要他画一个悬崖峭壁,赖光勋画完后,周恩来又问:我们的地图是这样画,国民党的地图是怎样画的?赖光勋说不知道,周恩来告诉他;和我们的一样,并将赖光勋的名字记在本子上。

彭杨学校的校长是我军著名将领陈赓,陈赓极为重视测绘学习队,在他的关心指导下,赖光勋掌握了过硬的测绘本领,在九堡镇以南地区实地作业中,赖光勋完成了面积69平方公里的地图4份,教员批阅表示满意。

1934年8月底,赖光勋调往红军总部一局,向局长叶剑英报到。第二天,刘伯承总参谋长任命赖光勋为一局地图科科长兼测绘队队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未能打破第五次大“围剿”,被迫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赖光勋所在的地图科,根据首长指示,带着30多箱地图、20多个挑夫,随总部一起离开了瑞金城,于10月14日越过于都河,向西挺进。

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指示地图科三项任务:一、管好地图。二、调查行军道路情况,制成线路图。二、测绘必要的地图,寻找向导。

其实,长征中红军能得到的地图奇缺,有的地区甚至没有一份地图,赖光勋带领测绘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收集各种资料,测绘、调制了大量作战地图和行军路线图,为军委首长选择长征路线,及时正确地指挥部队机动作战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是在张国焘分裂红军危害党中央的紧要关头,当叶剑英参谋长秘密离开右路军指挥部,随毛主席北上的那天夜里,赖光勋把红军唯一的川、陕、甘地图交给了叶剑英。正是凭这幅地图,毛主席迅速选定了北上路线,率一方面军主力脱离了险境。解放后徐向前元帅在一次论述测绘工作的重要性时说:“红军这份惟一的陕甘地图是当时在西北军中做地下工作的阎揆要同志秘密送交红四方面军的。叶剑英同志把这份地图带走交给毛主席,对于要穿越数省的几万红军胜利北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一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地图。”

1935年1月8日,中革军委纵队进入遵义城。第二天,刘伯承总参谋长命令赖光勋,调查并绘制遵义城到周围城镇的线路图。赖光勋率测绘队连续工作了6天,才完成任务。

1月27日,中革军委纵队在土城一带作短暂停留。刘伯承命令赖光勋带两个测绘员将这一带地图画好,此后,快速跟上大部队。赖光勋他们正在进行实地作业时,发现一群敌人正在集结,险遭不测。

如此遇险,在长征途中是随时可能发生的,测绘队有时还必须执行“侦察兵”的任务。

在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期间,刘伯承一面部署渡河,一面命令赖光勋负责查明通向泸定桥和天全等县的线路,以便尽快绘制行军线路图。赖光勋在安顺场找到了一位糖果店店主,了解到了一条“捷径”:经竹林坪到泸定桥,行程340多里,全程均有小路。据此,赖光勋绘制好行军线路图,交给了刘伯承。 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在杨成武率领下飞夺泸定桥时的行军路线,就是这一条。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赖光勋奉命调往右路军总指挥部,随刘伯承在红军大学任职,刘伯承任校长,赖光勋任测绘教员。 在红军大学,赖光勋担任一批红军将领的测绘教学,并带出一支60余人的测绘队。

测绘队解散后,朱德总司令亲自分配赖光勋的工作,他说:“有三个适合你的地方,一是去红大;二是学习;三是回总部任地图科科长。”朱德告诉赖光勋,刘总参谋长负了伤,正在住院,他现在是步兵学校校长,你的工作分配问题还可征求刘校长的意见。刘伯承把赖光勋留了下来,在他任校长的步兵学校任测绘教员。直到1938年3月,赖光勋才离开测绘工作,走上更为重要的领导岗位。

苏联红军对决日本关东军:实力悬殊的战争

苏日两国的军事对立由来已久, 日本发动“9.18”事变占领中国东北的目的之一, 是为了获得进攻苏联的战略基地。此后大加经营, 关东军兵力达到70 万, 号称百万。

在全面侵华战争初期, 日军曾先后两次大规模进攻哈桑湖和哈勒欣河地区, 均被苏军挫败。

苏军t34坦克

后来在中国内地越陷越深, 又想先得到东南亚的丰富资源, 然后再来收拾苏联, 因此发动了太平洋战争,陷入同美英的恶战中。

这期间虽然时刻窥视进攻苏联的有利时机, 但即使出现过这样的机会, 而且希特勒也一再希望日本这样做, 日本终究没有力量三线作战, 不敢轻易冒犯苏联。

日本关东军某部合影

当苏联对德作战结束后, 苏军统帅部将远东的力量编为后贝加尔方面军、远东方面军、滨海集群、太平洋舰队、红旗阿穆尔区舰队、国土防空军、远东防区和后贝加尔防区等序列, 总兵力为59 .5 个师折合118 万人。

调用了270 辆最先进的t34式坦克, 给远东部队的每个旅装备了一个营。这种坦克在对德战争后期才投入使用, 其正面装甲厚度达40-90 毫米, 装备有一门85毫米加农炮和两挺机枪, 最大行程可达300公里。而日军有限的“34”中型坦克装备的是57毫米火炮, 最大行程不超过160公里。

为了使远东军能够更好地适应战争, 统帅部曾有计划地抽调有经验的干部到远东任职, 并派遣远东军的干部到西战场工作, 以便获得实战经验。

尽管如此, 要迅速打败关东军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从1945 年5 月至7 月, 苏军进行了从西到东的大规模兵力调动, 苏德战场已完成作战任务的四个方面军, 成为在远东实施战略展开的兵力来源。经过变更部署后, 调到远东和贝加尔的兵力增加了将近一倍, 从而完成了苏联军事重心由西到东的转移, 远东军由反法西斯战略后备队迅速变成了主力军。

新调部队都是久经战阵的精锐之师, 且无不具备某种特长。

如第5 集团军、第39 集团军,具有突破德军筑垒防御地带的丰富经验, 后来第5 集团军用于突破牡丹江方向的筑垒地域, 第39 集团军用于突破阿尔山和海拉尔筑垒地域。第53 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6 集团军具有山地作战的经验, 善于迅速地实施机动, 部署在外蒙古东部突出地带, 作为西路战场的突击力量。

剧照反应中国军民积极配合苏军远东作战

到对日作战开始时, 苏联在远东的实力拥有11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 1 个坦克集团军、3 个空军集团军、3 个国土防空集团军、1 个海军舰队和区舰队, 计33 个军、131 个师和117 个旅,21 个筑垒地域, 兵力达到174 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9835 门, 坦克和自行火炮5250 辆, 作战飞机5171 架, 主要作战舰艇93 艘 。这时的苏军堪称兵力雄厚, 装备精良, 供给充分, 组织完备。

另外, 配合苏军参战的蒙古人民革命军有4 个骑兵师、1 个航空兵师、1 个摩托化装甲旅等, 合计16000 人。

远东支援苏军作战的蒙古军队

相比之下, 日本关东军的实力要弱小得多。关东军在1941年达到顶峰, 随着太平洋战局的发展, 自1944 年起, 其大部分精锐常备师团被陆续调往太平洋战场, 消耗在与美英的作战中, 以后虽然不断补充缺额兵团和新建师团, 但随建随调, 实力越来越弱。为了拥有足够兵力与苏军对抗, 1945 年7 月, 关东军搞了一次全面彻底的总动员, 达到24 个师团、11 个独立混成旅团、2 个坦克旅团, 共75 万人, 连同伪满蒙军20 多万, 总兵力凑足了100 万。不过, 部队战斗力很差, 即使是最老的师团, 也只有1944 年5 月编成的107 师团。其他都是在那以后新建的兵团, 编制、素质装备既差, 训练也不够。而从中国内地抽调而来的4 个师团, 除39 师团外, 都是没有联队编制的所谓税警师团, 缺乏战斗力, 难于开展灵活的作战行动。如果把拥有24 个师团、9 个旅团的实际战斗力, 换算成过去的常备师团, 实际上仅为8 个半师团。所以, 关东军兵力的增加, 只是一种“表面膨胀而内容空虚的浮肿” 。

关东军的空军也抽走了大部分力量。1945年7月末, 第2航空军拥有的飞机, 包括旧式飞机在内, 仅有220 架作战飞机、150 架侦察机, 南满有一个防空战斗飞行部队、2 个独立飞行中队, 其他均为教练飞行部队。

关东军多年积累起来的作战物质, 由于屡次调往太平洋战场和日本本土, 数量大减。到1945 年7 月末, 拥有的作战物质:弹药只有13 .5 个师团会战用量, 燃料仅有1.5 万辆汽车半个月用油量, 主食1.3 万日份(师团), 副食8300日份(师团), 马粮1.21 万日份(师团)。

苏日两军的实力对比是悬殊的, 苏日兵力比例为1.7 :1。这还仅仅是相对优势;在三个主攻方向上则几乎占绝对优势:西部方向苏军兵力是日军的2.16 倍, 东部2.2 倍, 北部2.5 倍。

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 日军的失败是无疑的, 整个国境线上笼罩着一片异常的宁静, 苏联红军全歼日本关东军的胜利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