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粟裕奇袭日军 8分钟结束战斗震惊日本兵
1939年初,日军开始在南京、镇江、芜湖三角地带进一步增强兵力,采用攻守并用的战术,深入重要集镇,构筑“梅花桩”式的据点,对新四军的茅山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而国民党又抛出了“画地为牢”的毒计,规定江南新四军只能在江宁、句容、丹阳、镇江、当涂、芜湖一带活动,其实质就是为了限制新四军发展壮大。
为了争取更主动的局面,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决定亲率第二支队第三团,远程奔袭,拔掉位于安徽芜湖近郊日军飞机场外围扁担河两岸的官陡门据点。
1939年1月18日清晨,粟裕作了简短的动员后,就率领部队轻装出发了。为了不暴露行踪,部队在冒雨北进25公里后停止行动,隐蔽宿营。
19日下午,粟裕组织部队悄悄上船,突然转向西开,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偷偷渡过丹阳湖。部队翻过湖西岸的堤埂后,立即换乘早已预备好的几只装肥料的船,继续隐蔽西进,于午夜时分到达预定地点集结,整装待命。20日下午5时,粟裕带领部队冒着凛冽的寒风继续向西疾进。21日子夜,官兵们饿着肚子在黑夜中急行军,巧妙地通过敌人的头道桥据点后,于4时许神不知鬼不觉地抵达距官陡门约2公里的王石桥。
在冬日黎明前最黑暗、最阴冷的时刻,据点里的敌人正躺在暖暖的被窝里睡大觉,粟裕果断命令部队出击。顿时,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冲锋号声和“缴枪不杀”的呐喊声响成一片。接着,东岸部队的机枪也打响了。攻击部队迅速突破铁丝网和其他障碍物,冲进据点。从睡梦中惊醒的敌人还没有弄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就被打得人仰马翻,甚至有的敌人还没穿好衣服,就稀里糊涂地当了俘虏。趁着敌人惊慌失措之际,粟裕指挥部队一鼓作气,冲到河边,夺取了小木桥,占领了伪军司令部。伪军残部乘夜四处逃窜。
整个战斗只用了短短的8分钟,连同清扫战场总共用时20分钟。当周围的敌人明白过来,纷纷向官陡门据点增援时,粟裕早已率领部队押着俘虏,带着战利品安全撤走了。奇袭官陡门,新四军大获全胜,以轻伤2人的微小代价,歼敌300余人,其中俘敌57人,还缴获了一大批枪支弹药。
此战,让日军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新四军是个神,你打他时一个也没有,他打你时都出来了。”
如果由林彪粟裕指挥朝鲜战争:结果是否更好?
大家都知道,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决定出兵抗美援朝。一开始的统帅人选是粟裕,但因粟裕有病没去成。林彪也是大热人选,但毛主席考虑到林彪的身体,最终选择让彭德怀统帅志原军入朝。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假设:如果统帅志愿军的是粟裕或者林彪,结果会不会有不同?
要解答这个问题,脑洞老师认为必须搞清两个方面。一个是三位将领的作战风格,二是朝鲜战争各阶段的特征。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三位都是我军指挥能力卓越的将领,但他们的统兵风格又有所不同。
彭德怀的作战风格跟他为人一样,刚正大气,大开大合,给人极强的震撼力,而且善打逆风战。比如百团大战就是极为典型的战例。但这种风格往往杀敌一千之时,难免会伤及自身。
林彪被军事迷称为将才第一,其指挥艺术比较全面,极擅长指挥大兵团打大战役,其风格稳健又机敏。善于立于不败之地而后击之。如果林彪占优势,那基本就处于不败之地。如果不占优势,林彪则会忍耐,利用运动等方式创造优势。这就是孙子兵法里讲的:先不败而后求胜。
粟裕以其鬼诡多变的指挥风格称雄战场,同样受到一大票军事迷的追捧,其作战风格出奇不意,就像行走在悬崖边上,但总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给对方致命一击。林彪就称他打的是神仙战。可以说,势均力敌之下,笑到最后的往往就是粟裕。
再看朝鲜战争的各个阶段。朝鲜战争一共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交战阶段,二是相持阶段,三是谈判阶段。主要的大战都在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又分为五大战役。
第一战役是1950年10月25打响,到11月5日结束。
这是一次相互认识的遭遇战,双方都摸不清对方的底,双方又都在往前方冲,最终撞到了一起。彭德怀称为“遭遇与反突击战役”。可以说,这个战役比的就是决心、勇气。是双方蒙着眼睛的大碰撞。谁迟疑谁就会落下风。
这一战,志愿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迎难而上,奋勇而击,最终取得胜利,将对方从鸭绿江赶到了清川江以南,稳住了战局。
第二战役从1950年11月7日开始,到12月24日结束。
这是整个朝鲜战争中,打得最漂亮的一次。经过第一次的接触,志愿军打出了信心,美军也压了压惊,最终判断中国军队只是小股出击,从而决定大反扑,美军统帅麦克阿瑟声称要在圣诞节前结束战斗。彭德怀抓住对方轻敌的心理,诱敌深入。志愿军三十八军则大胆迂回包抄,切断美军退路。从而实现了对美军的包围,最终大败美军,使美军仓皇奔逃。
美军10天败退300公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称此为“美国历史上路程最长的退却”。麦克阿瑟也从一开始的轻视变为重视,向美国总统杜鲁门报告:美国是“在完全新的情况下、和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强国进行一次完全新的战争。”美国报纸《纽约先驱论坛报》称之为“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
第三次战役是一次趁胜追击战。
战斗从1950年12月31日夜开始,到1月8日结束。志愿军挟第二次战役胜利之势,发动全面攻击,突破三八线,打到三七线,并解放汉城。
第四次战役是一次防御战。
第三次战役结束之后,志愿军转入休整,美国则趁机发起全线反扑。此战从1951年1月25日开始,到4月21日结束,历时最长。经过艰苦作战,志愿军抵住了美军的疯狂反扑,最终导致美军主帅麦克阿瑟被撤职。这一战后期也暴露了志愿军太过突进,补给供应不上的问题,也就是美军司令员李奇微所说的“礼拜攻势”。打七天,志愿军就因为补给问题是停下攻势。
第五次战役从1951年4月22日开始,到6月10日结束。
这是朝鲜战争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双方投入一百万兵力进行较量,最终以志愿军稳住三八线,双方开始寻求谈判解决争端而结束。这一战也是恶战,志愿军损失比较惨重。
这五个战役,总的来说,前面三次是很成功的,有效的阻击了美军,将对方从鸭绿江打回到了三八线,但后面二次比较激进,比如提出口号要打到三六线去。而志愿军的供应没有跟上,这给美军可乘之机。
了解了这些,我们大概可以谈谈指挥上得失了。从前三次来看,彭德怀的指挥是十分出色的,也把彭德怀这种大开大合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只有彭德怀敢于打这种蒙着眼睛的较量。但后面的指挥上,欠缺一些稳妥性。从这一点上看,林彪应该更合适一些。林彪的特点就是稳中求胜,稳中出奇。不打没把握的战。
而且彭德怀还有一个不太合适的地方,就是入朝的部队主要是以四野为主,这是林彪经常指挥的部队。如果由林彪来指挥,可能会更得心应手一些。
而粟裕打仗更工巧,更细腻。这种风格用来围歼对手最为合适不过,比如孟良崮战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第二战役能够有粟裕参与指挥,可能战果会更大一些。
综合来说,前三次战役确实要用到彭德怀这种横刀立马,舍我其谁的大气魄,但在后面的二次战役,用林彪的稳当以及粟裕的细腻来指挥做战,可能效果会更好。
其实不是脑洞老师有这个说法,在坊间早就有一个说法叫:粟裕领军入朝,战果会比原来的大;林彪领军,损失会比原来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