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德国武器助阵中国抗日:巨炮将日军炸破胆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使用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当属来自德国的sfh-18型150毫米口径榴弹炮。它参加了抗战期间的数场重大战役,是日军颇为忌惮的“战争之神”。

中国军队有了重炮

sfh-18是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和克虏伯公司在上世纪20年代联合研制的重型火炮,其中莱茵金属研制炮身,克虏伯研制炮架,生产由两家公司合作完成。该炮用于提供战役火力支援,消灭敌纵深兵力,破坏坚固工事和技术兵器。

sfh-18型150毫米口径榴弹炮

1934年,中国筹建重炮部队,决定向德国购买重炮,并明确提出要求:口径150毫米,最大射程15千米,配备榴弹和穿甲弹,其中榴弹用于毁伤地面目标,穿甲弹用于打击军舰装甲。对于中国的订货要求,德国克虏伯公司只愿意提供已投产的sfh-18基本型,最大射程13千米,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则愿意为中国客户特别定制,并接受中国技术人员驻厂监造。于是,中国把订单给了后者,首批采购数量24门。

sfh-18型150毫米口径榴弹炮

由于这批重炮系专为中国制造,所以外界称其为sfh-18/32l,中国则将其命名为“莱茵式卅二倍重榴弹炮”。该炮身管长4.27米,40条右旋膛线,高低射界-3度至+45度,方向射界64度,射速4发/分钟,炮口初速210-520米/秒,最大射程15.1千米。1936年,24门sfh-18/32l型重炮及480辆配套车辆以及弹药全数交付中国,随后中国以此组建炮兵第10团。随后,中国又向德国采购24门同型炮,但由于德国正在扩军备战,各家公司为满足德军订货已忙得不可开交,德方只肯出售已经量产的基本型sfh-18榴弹炮,且只有克虏伯公司肯接单。最终,中国只好接受,并将这批基本型sfh-18称为“克式卅倍一八式重榴弹炮”。1937年底,随着德国交付20门基本型sfh-18,中国军队组建了炮兵第14团。

从上海打到长沙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几十门sfh-18型榴弹炮成为中国军队远程火力骨干。淞沪会战打响后,8月14日,炮10团在上海大场、暨南新村一带部署阵地。傍晚时分,该团动用sfh-18/32l型榴弹炮轰击位于虹口的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等坚固目标,一发发重达43.5千克的炮弹不断命中日军目标,只可惜中国炮兵没有燃烧弹,要不然还能给日军造成更大的损失。9月下旬的一个晚上,炮10团排长张士英指挥一门火炮向日军跑马厅临时机场发射炮弹,击毁数架日军战机。

sfh-18型150毫米口径榴弹炮

令日军震惊的不仅是sfh-18/32l的威力,还在于该炮具备明显的射程优势——日军的150毫米榴弹炮射程不足10千米,无法和射程超过15千米的sfh-18/32l对战。

sfh-18型150毫米口径榴弹炮

后来,sfh-18重炮又参加了徐州、武汉、长沙等地会战,都有不错的战绩。在1941年底的第三次长沙保卫战中,部署在岳麓山上的炮14团第4连的2门sfh-18型重炮依托地形之利,充分发挥其射程和威力优势,有效压制日军炮兵,瓦解了日军发起的无数次冲锋,大量杀伤日军步兵,为中国军队取得第三次长沙保卫战的胜利立下大功。

目前,多门基本完好的sfh-18榴弹炮被分别保存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南京理工大学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