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揭秘:刘伯承战争年代对那座城池最为看重

平汉战役打响前,因为忙于在北平接受日军投降,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甚至没有随军指挥,只派两位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高树勋代行主事。

刘伯承剧照

当然,孙连仲也不完全是在自欺欺人。这次北上的部队其前身皆为原来的老西北军,老西北军在历史上就以能征善战著称,又经过抗战的洗礼,战斗力不容小觑。三个军中,以马法五兼任军长的第四十军为最强,因此位居主力。孙连仲的基干部队第三十军也很能打,只是由于系从湖北宜昌远道赶来,重炮等辎重留在了后方,战斗力才有所削弱。由高树勋兼任军长的新八军虽然实力垫底,但论野战能力,也要强过只会守不会攻的晋军。

刘伯承与邓小平

在未接触到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之前,第十一战区部队进展较快。1945年10月20日,其先头部队已占领漳河南岸,开始架桥北渡,向邯郸进发。

漳河以北、邯郸以南就是刘伯承选定的预设战场。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刘伯承事先经过了周密考虑。

邯郸在春秋战国时为赵国都城。那时的赵国周围全是秦国、匈奴这样的强敌异寇,“数拒四方之敌”,故名“四战之国”。物换星移,到平汉战役打响时,它的南面也正好处于“四战之地”的战略位置——太行、冀南、冀鲁豫三块根据地在此处交汇,战前便于三大纵队向心开进,战中便于地方武装和民兵进行支援配合,就连后勤供应也易于就近筹划。

刘伯承剧照

平汉战役的战役准备与上党战役是交错进行的。平汉战役开始后,上党战役才刚刚结束,第二、三、四纵队都尚在山西,先期到达作战地域的只有第一纵队。

刘伯承

山西的三个纵队缺乏运输工具,全靠两条腿走路,短期内不可能赶到。为了争取时间,集中主力,刘伯承当即命令第一纵队先行扭击敌军,阻止其前进。

这构成了刘伯承选择“四战之地”的另一个重要理由:如果让敌军在其它三个纵队到来之前,抢先构筑出坚固阵地,到时总攻就会打得比较吃力,而预设战场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消减这一不利因素。

抗战资料图

预设战场西有太行,东为河套,中间为一条东西长三至五公里,南北长八至十公里的狭长地带。这一狭长地带里尽为沙丘,时值十月,放眼望去更是一马平川,田野里可利用的隐蔽物极少,除了村落之外,敌军难以构筑有效的防御工事。

当然,有利就有弊,从第一纵队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因为他们打的也是防御战。

抗战时期的刘伯承

敌军渡河时,本是集中火力予以打击的最佳时机,但漳河北岸找不到可建工事的地方,同时第一纵队本身还面临着火力不足的问题。第一纵队原属晋鲁豫军区,他们本已轻装完毕,准备开赴东北战场。当时认为到了东北就能由苏军换发武器,所以该纵队已将原有的迫击炮、重机枪和一部分轻武装移交给了兄弟部队,有的建制连甚至仅保留了四挺轻机枪和三分之二的步枪。

赶上这个节骨眼,他们只能等打完仗再出发北上,至于已“轻装”掉的武器也不好再向兄弟部队索回,唯有拿着剩下的步机枪和手榴弹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