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为救战友:红军女兵忍受屈辱给军阀当小妾

五四青年节即将到了。我怀念青春,留恋青春,更仰慕战火中那一段段闪烁着信仰之光的璀璨青春。

女红军剧照

有篇《为了相见,我等了你整整37年》的文章,前不久在军报刊登,是重庆市退休女工傅红莉写给男友何田忠烈士的一封无法寄出的信。37年前,何田忠在边境作战中为国捐躯,用青春和热血捍卫了祖国的尊严;37年来,傅红莉女士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与爱戴,带着丈夫孩子为烈士尽孝,用真情赢得了人们的赞誉。读完这封穿越时空的书信,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为了祖国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我们脚下这片英雄的土地,不知浸透了多少革命先烈的青春与热血。苍天见证,青春无悔,怎能不叫人怀念那些付出了青春、抛洒了热血的英雄和他们身后的无名英雄?

1

我想起了一位女性60多年对爱情的守望。池煜华,江西兴国县人,一个从旧社会过来的农村妇女。如果不是有关部门在解开红军高级将领李才莲遇害之谜时偶然发现,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她1933年就已经在中央苏区参加了革命,是时任中央苏区分局委员、少共中央分局书记李才莲的妻子。更难以相信67年来,她一直在默默地寻找、等待丈夫李才莲。

女红军剧照

1920年,9岁的池煜华嫁给6岁的李才莲当童养媳。1929年春节前夕,年仅15岁已是少共江西省委书记的李才莲在祖母的操持下,与池煜华圆了房。第三天早上,李才莲便告别蜜月中的妻子,随红军转战千里。三年后,即第四次反“围剿”胜利时,池煜华终于打听到李才莲的消息,步行百余里到宁都看望李才莲。李才莲对她说:“战争时期,消息不很确定,如果有人说我死了,千万不要相信,记住,等着我!”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诀。

这一等,就是67年的漫长岁月!虽然屡次寻找的结果令池煜华失望,但她仍然坚信:才莲一定会回来!青丝染成了白发,少女等成了老妪。她住的土房子低矮、潮湿、黑暗,没有任何电器。可家徒四壁的墙上工工整整贴着19张奖状:土改积极分子、养猪模范、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三八红旗手……她说李才莲在前线拼命,自己也要在家里积极工作,不能单单只是李才莲的老婆,更应该是李才莲的革命同志。

67年,24450多个日日夜夜,她的情她的爱,她的青春她的美丽,都忠贞不渝地融化在那无边无际的等待之中。

有关党史专家经多方调查核实,李才莲是1935年4月在铜钵山带领部队突围的战斗中牺牲的。池煜华在得到这个确切消息3年后,安详地闭上了双眼,享年95岁。

女红军被俘

有一首红歌叫《十送红军》,每当听到这首歌优美的旋律,我眼前常常浮现出红军长征从中央苏区出发时人民群众依依不舍送别红军的感人场景,也仿佛看见池煜华俏丽的身影就在送别红军的那些大姑娘小媳妇当中。我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习时,当老师讲完池煜华的故事,再教唱这首红歌的时候,每一个学员都是泪流满面。

2

我想起了一个鲜为人知的西路军女战士陈淑娥对青春的眷恋。陈淑娥,一个西路军失散后幸存下来的女战士。她曾遭受了敌人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折磨,又长期被视为“叛徒”而饱受歧视,一生的坎坷遭遇非常凄惨。

当年西路军向河西进发时,陈淑娥已怀有身孕。她是红四方面军前进剧团里长得最漂亮的姑娘之一。长征途中,27岁的红九军军长孙玉清与她相爱了。1936年西路军过黄河后,陈淑娥把自己怀孕的事告诉了孙玉清,问他怎么办。孙玉清就安慰陈淑娥说:“别怕,等我打了胜仗,咱俩就结婚。”可是没过多久,孙玉清牺牲了,她也落入马家军手中,被强迫做了马家军总指挥马元海的小妾。在这个特殊的位置上,她不遗余力地帮助了许许多多沦为俘虏的战友。她曾经想到过以死抗争,但为了保住烈士的骨血,她忍辱负重活了下来。

女红军被俘

西宁解放后,陈淑娥的身份在很长一个时期无法判定,究竟是反动军阀马元海的姨太太,还是红军英烈孙玉清的遗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当年一同被俘的战友谢觉哉夫人王定国等人的奔走呼吁下,人民政府终于承认了儿子是革命烈士孙玉清的遗孤。

2005年8月,90多岁的陈淑娥在兰州去世。老人直到去世有个心结都没有解开,就是孙玉清烈士的头颅一直没有找到。当年孙玉清被俘后,被马步芳秘密杀害,马匪残忍地将孙玉清的头割下来到处巡回示众,并拍成照片向蒋介石邀功请赏。解放后,孙玉清的遗体被安葬在西宁革命烈士陵园,但烈士的头颅至今下落不明。

3

我想起了著名的红军老战士曾志至死不渝对革命的追求。记得电视连续剧《延安颂》中有一个镜头:一个年轻漂亮、性格泼辣的红军女干部,克服重重困难来到延安,就急着来看毛主席。毛主席正在院子里烧水,她轻轻绕到毛主席背后,猛然拍了一下毛主席的肩膀,叫道:“老毛!”毛主席一回头,惊喜异常,拉着她的手问长问短。这个镜头真实再现了当年的历史画面。这位敢于直呼主席“老毛”的女干部,就是15岁投身革命,之后追随毛主席上井冈山,成为我党革命斗争早期为数不多的女干部之一的曾志同志。

曾志,自小家境富裕、天资聪慧,却坚定走上了革命道路。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左倾路线”的迫害,曾志曾6次蒙受委屈,6次受到严厉的党纪“处分”,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甚至被错误批判。曾志有过3次婚姻。夏明震、蔡协民两位伴侣先后为国捐躯。为了革命,曾志先后将3个亲生儿子送人抚养。其中大儿子在井冈山担任护林员,一直到退休。二儿子夭折了。第三个孩子通过刻苦学习成长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工程师,从没要求曾志给过任何补偿。

曾志的第三任丈夫是陶铸,育有一女陶斯亮。“文革”当中,陶铸被迫害致死,曾志自己也被错误批判,遣送到农村劳动改造。对此,她不埋怨、不消极。她常说:“我是自觉参加革命的,从一开始就不是为当官、为名利地位,当普通老百姓,仍是共产党员,也能做贡献。”当女儿问她对这段遭遇的看法时,她满怀深情地说:“革命不是靠个人感情和恩怨,而是出于信仰。我对我选择的信仰至死不渝,我对我走过的道路无怨无悔。”

4

青春,应该是一个亮丽、轻松的话题。现在讲述池煜华、陈淑娥、曾志这一代人的青春故事,似乎有些太沉重了。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辉煌,往往是从苦难中走来的;今天的我们之所以能享受美好的青春,恰恰是昨天的先辈们付出了泣血的青春。

据国家民政部统计,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革命先烈约有2000万人。但有名可考的烈士只有近200万人。

没有人统计过,恐怕也没有办法搞得清楚,有多少英雄和无名英雄把宝贵的青春献给了党和人民,他们用自己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奋斗、毕生的追求,谱写了一首又一首绚丽多彩的青春篇章。正如池煜华、陈淑娥、曾志她们一样,把最美的青春融入了革命事业,用全部的生命践行了青春的誓言;也正如何田忠、傅红莉这一代人那样,血脉里传承了革命先辈的红色基因,他们奋斗的青春、追梦的激情同样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

信念如钢,青春无悔。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应当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忘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自觉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有为发奋图强,在这片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土地上,让自己的青春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熠熠生辉。